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希望年輕人到博物館辦婚禮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希望有一天,年輕人到博物館辦婚禮



  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美在博物館》為題和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博物館文化。以下為演講內容精編。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將來年輕人到博物館去辦婚禮。我認為在博物館裡舉辦婚禮的人,一定對博物館有一種感情,他們會把這種情感傳承下去,會建立長久的幾代人對於博物館的依賴,因此它不僅僅是一個婚禮而已。
  ——陳履生

  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

  首先我想跟大家講一講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我們必須要了解,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只有博物館的強大,也才有國家文化的強大。
  因為,博物館作為保存和展示文明成果的公共服務機構,其國家收藏和國家文化有著緊密的關聯。在世界上很多的國家博物館中,都有著與這個國家歷史和文明相關的諸多珍藏。
  我要講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埃及國家博物館。埃及國家博物館建於1858年,被列為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珍藏有古埃及法老時代到公元5、6世紀羅馬統治時代的珍貴文物,總體數量雖然不算多,只有10餘萬件,但是它的每一件文物的獨特性和重要性都是其他博物館難以比擬的。
  1902年遷入解放廣場新址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在今天看來和114年前幾乎完全一樣。這座位於非洲大陸上的最大的博物館,是全世界國家博物館中極少幾家沒有空調的博物館之一。埃及非常炎熱,但是這個博物館裡沒有空調。而且,野貓們在博物館內隨地行走。
  我去過世界上200多家博物館,埃及國家博物館是我見過的館長辦公室最小的一家國家博物館,館長辦公室面積估計只有15平方米左右,而且一進博物館大門,向右一轉就是館長辦公室,像一個門房一樣。所以你難以想像,這就是埃及國家博物館。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是這個國家出了問題。我們知道,埃及前幾年發生了革命,離它不遠處的建築都被燒毀了,這個博物館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雖然,你在其中看到的展出內容令人驚嘆,可以了解到古埃及的燦爛歷史;但是,那些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畫,就那樣隨便地放在樓道地面上展出。我去年又去了一次埃及博物館,我發現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既沒有商店、也沒有餐廳,想喝一口水都沒有辦法買到的國家博物館。
  經過國家的動亂,埃及國家博物館雪上加霜,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如今,這個國家博物館每天的參觀人數非常少,儘管埃及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城市,但博物館每天的參觀人數大概只有1000人左右。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祠堂

  接下來再說說我們的國家博物館。
  1912年,在民國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的提議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6年後,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遷到故宮的端門和午門之間,成為第一個展覽陳列的場所。
  當時的展覽狀態是非常簡陋的,很多的文物和藝術品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陳列在那裡,供人們觀覽。但是開館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大家蜂擁而至,因為很多民眾沒有走進過紫禁城,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開放,讓大家可以走進紫禁城參觀,所以當時的盛況被記載下來。
  一直到1959年,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側、人民大會堂的對面,建立了國家級的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次有了獨立的館舍,成為一個重要的國家文化中心。
  2003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原來的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合併為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年,國家花巨資對國家博物館進行改擴建,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博物館,建築面積達到近20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我剛才說過,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有強大的國家博物館。如果國家不強大,如果我們還處在新中國的建設初期,經濟還比較落後的話,那麼國家博物館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規模。
  如今,中國國家博物館每年的參觀量是760多萬人次,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法國的羅浮宮。這裡收藏了130多萬件我們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記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足跡,展示著我們偉大祖國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社會發展的光輝成就。
  可以說,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祠堂。

  公眾的依賴,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

  博物館除了象徵著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外,還標誌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因為它代表著累積文明成果的水平,它連接著公眾的文化需求而成為當代社會中公眾的文化依賴,這才是博物館的魅力之所在。
  過去我們很少談這個問題,所以我現在特別強調,公眾對於博物館的依賴程度,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如果我們這個城市的公眾對博物館缺少基本的文化依賴,那麼我們要博物館有什麼用呢?我們可以在博物館裡辦很多的展覽,但如果我們的市民都不去看,那這些展覽再好有什麼意義呢?
  我在撰寫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國內的一些城市博物館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很多展覽與公眾脫節,這些展覽實際上是少數策展人玩的花樣,跟公眾沒有關係,我認為這樣的展覽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中國的城市博物館數量很多,與世界同類型的城市相比並不算少,至少在中等以上。但是,如果以市民人均進入博物館的次數來統計,顯然我們的數量算是低的。
  拿深圳來說,深圳有1000多萬人口,深圳博物館每年的觀眾量也不算少,大概有100萬人次左右。但如果拿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來比較的話,我們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阿姆斯特丹大概只有100多萬人口,但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每年觀眾的參觀人數就有100多萬,除去旅遊者的話,城市居民和博物館參觀人數之間的比例依然遙遙領先。
  因此我希望,我們的博物館能夠建立起與公眾的聯繫,讓公眾對博物館產生文化需求,產生文化依賴。我們在周末休息的時候,首先會想到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去美術館看看,這就是一種文化的依賴。正如一些人有抽菸的依賴症、有喝酒的依賴症一樣,我想文化的依賴是博物館培養公眾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所以說,博物館的魅力就在於給一個城市奠定了一個文化地標,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窗口。

  希望走出一條博物館多元化的新路

  沒有公眾積極參與的博物館,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沒有存在的價值。那麼,博物館怎麼吸引公眾呢?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中國的省級博物館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確實,中國城市博物館的同質化傾向非常嚴重,缺少多元化、多樣性的豐富內容來吸引公眾。
  我在這裡介紹幾家國外頗有特色的博物館。
  日本的福岡博物館,跟世界上的其他博物館都不一樣。它的大堂是一個少兒教育中心,進去後有很多小房子,以亞洲各國為主題,有中國,有韓國,有越南,有寮國,等等。走進「中國」的小房子,裡面是源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內容,有很多孩子在玩。
  如果大家有機會去瑞典的話,一定要去坐落在斯堪森島上的瓦薩沉船博物館看一看。這座博物館的建立是因為要展示一條沉船,這條叫做「瓦薩」的戰艦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可出海之後不到半個小時就沉入水中,後來人們把它打撈上來,就在這個地方建造了一座博物館。
  還有法國的凱布朗利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全世界博物館中唯一一座不分展廳的博物館,它裡面的空間從上到下一氣呵成。而且這座博物館是全世界博物館中唯一把庫房和修復室建在中央大廳的,讓公眾一進博物館就能看到裡面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它把博物館的後臺搬到了前臺,這正是它的與眾不同之處。此外,這個博物館的餐廳稱得上是「最美博物館餐廳」,天天爆滿。
  拿中國國家博物館來說,我們也在努力創新,希望走出一條博物館多元化的新路。比如,我們和北京的史家胡同小學合作,編了四冊《走進博物館》的教材,有談飲食的、談音樂的。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定點的小學教育基地,讓博物館成為教材之外的補充。我們還把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改造成一間間專題教室,讓更多的學生走進博物館。
  最後,我有一個夢想,希望將來年輕人到博物館去辦婚禮。博物館是文化的殿堂,在一些西方國家,經常會看到有人在博物館裡舉行婚禮。我認為在博物館裡舉辦婚禮的人,一定對博物館有一種感情,他們會把這種情感傳承下去,會建立長久的幾代人對於博物館的依賴,因此它不僅僅是一個婚禮而已。(演講 陳履生 整理 記者 徐蓓)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誌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徵集工作邁出了紮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中國故事』只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詳細】

相關焦點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推七本新作
    6月2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新著發布會在北京舉辦,此次發布會集中推出了陳履生出版的最新作品:《陳履生美術史論集》《陳履生藝術批評集》《燈下藝語》《視覺前言》《隨遇》《陳履生畫集》《為無為:陳履生書法集》共七本。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我們的博物館教育功能薄弱
    2011年5月30日,陳履生在國博「藝術時空之旅」展覽現場。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身份之外,陳履生是藝術史論者、畫家、攝影家。最近一段時間,不論是圓明園獸首花落國博,還是被口水淹沒的「冀寶齋」,或是一直被關注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問題,都與這一「聖地」有千絲萬縷的勾連。日前,記者專訪陳履生,探討這些話題,分享他的觀察、理解和思考。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陳履生 1956年生於江蘇揚中市,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等。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冀寶齋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
    在過去十年裡,民營美術館陣營裡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代表,但伴隨著藝術投資、收藏熱潮,冀寶齋之類的博物館也開始被曝光。到底該如何看待民營美術館的現狀和發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前不久出現的冀寶齋,那真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如果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發展成這個樣子,是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
  •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
    金山網訊(季春 心俊)經過4個多月的試運營,28日上午,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正式開館,將繼續向公眾免費開放。市委書記馬明龍發來賀信,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曉南出席開館儀式。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博物館不僅僅是做展覽(圖)
    繼今年4月26日首次開辦夜場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5月3日、10日、18日3天再次開設夜場展覽,讓熱愛藝術的觀眾大飽眼福。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應邀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欄目,暢談「奇妙夜」背後的博物館。  名展、夜場、周末日,多種機會讓人踏進博物館  國博自開辦夜場以來,已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同。博物館開夜場在世界範圍內並不新鮮,但對國博來說,這次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 嘉賓: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原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
    嘉賓: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原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  陳履生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進入美術學院的學生,尤其是學習國畫的學生,他們沒有很好的傳統教育基礎,他們的書法詩詞基礎遠不如曾經湖南鄉下的木匠齊白石。
  • 國博原副館長陳履生呼籲建防疫博物館:給未來一個交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17世紀肆虐英格蘭的黑死病,曾導致倫敦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但這場瘟疫對英格蘭北部卻影響甚微,止步於曼徹斯特郊外的一座名叫亞姆(Eyam)的村莊。
  •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在上個月28號正式開館。作為開館後的首個長假,這裡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打卡。坐落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由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
  • 「愛家鄉,就給她建博物館!」陳履生博物館群揚中開館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儀式28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的夢想終於實現。當天,以他名字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在家鄉江蘇揚中正式開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陳履生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坐落於「江蘇最美鄉村」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由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以竹為建築立面,以江南煙雨和山水為設計靈感
  • 打造長江上的文化地標,揚中陳履生博物館群「三館」齊開
    9月28日,位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陳履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美術家、美術評論家、收藏家,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一座無比璀璨的文化地標,如燈塔一樣閃耀在萬裡長江。
  • 陳履生博物館群參展首屆「雲上文博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藝術評論家、收藏家陳履生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首次登陸雲上文博會,在文博會9號館藝術品館亮相,從近百件陳履生作品中精選而出的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
  • 開館後首個長假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坐落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由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   遊客孫先生是本地人,但常年在南京工作,這次假期回來聽說家附近新開了一座博物館,就過來看看,他坦言「這裡讓自己很意外:   進來之後發現特色還是很鮮明的,有竹器啦包括藝術畫展啦,這些跟我們生活都是很貼近的,還有漢文化,這邊的展品非常豐富,有一些竹器讓我們聯想到小時候的一些回憶,還是蠻好的,我覺得對以後包括小孩子的教育包括文化的弘揚都是很有益處的。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把圓明園12獸首稱作國寶欠妥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把圓明園12獸首稱作國寶欠妥   《文物天地》雜誌主編朱威昨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弗朗索瓦-亨利·皮諾稱,將在9月或10月歸還兩件圓明園獸首;宋新潮表示,中方希望能提前至7月,並透露鼠首和兔首可能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五尊獸首下落不明 佳士得解禁待觀察  2009年佳士得公司拍賣鼠首和兔首時,面對國內一片反對之聲,宋新潮曾表示,對這件事「不予理睬是最好的應對」。
  • 八橋中學組織黨員參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
    金山網訊 11月14日上午,揚中市八橋中學黨支部開展「愛祖國、愛家鄉、愛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在職和退休黨員前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參觀訪問
  • 陳履生:從國家層面建立防疫博物館,其教育意義持之久遠
    2月14日,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率先呼籲建立「中國防疫博物館」,這一提議引發了眾多關注與支持,同時對現有博物館收集見證物、收藏記錄歷史是一個及時的提醒。近一個月以來,這一提議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響應和大眾的支持。
  • 國博副館長:在博物館拍照很傻 還不如去下官網圖片
    國博副館長:在博物館拍照很傻 還不如去下官網圖片  去博物館到底要不要拍照,能不能拍照,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來聽聽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怎麼說。  在4月23日央視《開講啦》節目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只有博物館的強大,才有國家文化的強大。在談到在博物館展廳拍照問題,陳館長開口就是段子:「你拍的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們官網上的圖片,你到官網上下載就可以」,「我感覺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上)
    這座小城有不少博物館,唯有國家鐵路博物館的規模最大,其它的博物館都屬於中小型,是屬於那種老派的與城市非常契合的博物館。國家鐵路博物館(National Railway Museum,簡稱NRM)作為大英科學及工業博物館的一部分,主要館藏都與英國鐵路發展和歷史相關,還關係到英國鐵路對於英國近代工業發展和社會的影響,同時它自身就是一部英國鐵路博物館發展的歷史。
  • 「巾幗帶貨」走進揚中博物館群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鎮江市人民獎章」獲得者陳履生作為特邀嘉賓,親臨帶貨現場,通過直播平臺助力家鄉,向廣大網友推介民間文化,吸引了近110萬的在線實時收看量。直播由最關情處、鄉音未改、河豚欲上時、雲想衣裳等四部分組成。
  • 將藝術融入美好生活 | 國博前館長陳履生三亞美術館將落地海棠花開
    9月29日,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蒞臨海棠花開,研究籌備位於海棠花開社區內的三亞首個個人展廳——「陳履生三亞美術館」相關事項。「陳履生三亞美術館」開館後,將展出陳館長不同時期的精選珍藏作品,讓生活在海棠花開的家人們未來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國家級藝術畫作與展品的文化盛宴,為國家海岸海棠灣、乃至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引入國家級文化巨匠和資源,助力文化產業深耕海島。
  • 小型私人博物館的「死與生」
    本來我們的展覽到5月底前已訂滿,現在因疫情關門已損失7萬歐元,預計要到夏天或秋天才能重新開放。」在英國倫敦,私人博物館非常細化。位於牛津街附近的華萊士收藏館有著世界一流藝術品,包括荷蘭畫家弗蘭斯·哈爾斯的名作《微笑的軍官》。一位女發言人稱,「華萊士收藏館和其他國家博物館一樣,正與英國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探索所有潛在的籌資和支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