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藝術融入美好生活 | 國博前館長陳履生三亞美術館將落地海棠花開

2021-02-28 海棠花開

匯聚藝術之美,創造美好生活,將藝術融入生活空間,讓藝術成為生活日常,是海棠花開步履不停的追求。9月29日,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蒞臨海棠花開,研究籌備位於海棠花開社區內的三亞首個個人展廳——「陳履生三亞美術館」相關事項。「陳履生三亞美術館」開館後,將展出陳館長不同時期的精選珍藏作品,讓生活在海棠花開的家人們未來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國家級藝術畫作與展品的文化盛宴,為國家海岸海棠灣、乃至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引入國家級文化巨匠和資源,助力文化產業深耕海島。


陳館長參觀花·時間生活館

陳館長參觀海棠花開園區

陳館長感受海棠花開社區品質

作為著名畫家、書法家、收藏家、攝影家,陳館長不僅創辦了知名的「陳履生美術館」,還擁有目前世界範圍內油燈藏品量最多、規模最大、學術性最強的「油燈博物館」。而陳履生館長與海棠花開有著特殊的緣分,從2018年中歐-海棠花開合聚課堂結業課程「丹青流韻,翰墨生輝」——《中國繪畫五千年》到2019年中歐北京校友會校友之家、海棠花開北京辦事處承辦"佛光塔影"陳履生緬甸攝影展,再到「陳履生三亞美術館」落地海棠花開,陳館長與海棠花開攜手將藝術融入生活,一起探討美學的生活意義。

陳館長在海棠花開美術館規劃空間實地考察

藝術來源於生活,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創造藝術的模樣,也透過藝術作品去發現生活的藝術氣息。海棠花開「陳履生三亞美術館」展示的不止是藝術作品,更期待通過藝術作品點燃人們對於世界的探索與熱愛,挖掘出藝術本質中的美感與情感。未來,生活在海棠花開的家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國家級名作的藝術氣質和其中高深的意境。

陳館長參觀海棠花開花樣園區

海棠花開致力打造富有藝術氣息的生活空間,讓欣賞藝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陳履生三亞美術館的落地,不僅讓海棠花開的藝術生活方式邁出一大步,而且將為推動海南文化產業創意創新帶來新的助力,也讓更多花開家人愛上藝術,讓生活美學的意義在海棠花開繼續蔓延。

海棠花開 | 玩轉海棠灣 | 三亞的100種活法 | 小島時光 | 花樣生活初綻放  | 開跑吧 | 開球吧 | 開讀吧 | 開課吧 | 新書發布會 | 全球賽 | 三地賽 | 雙雄會 | 足球隊 | 戈12 | 海棠漫生活 | 戈13 | F.D精選 | 作別2017 | 人文花開 | 光影記憶 | 花編新聞 | 行業視界

相關焦點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我們的博物館教育功能薄弱
    2011年5月30日,陳履生在國博「藝術時空之旅」展覽現場。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身份之外,陳履生是藝術史論者、畫家、攝影家。陳履生說。    在陳履生眼中,博物館是文物和藝術品的家,是人們瞻仰文物或藝術品的聖地。最近一段時間,不論是圓明園獸首花落國博,還是被口水淹沒的「冀寶齋」,或是一直被關注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問題,都與這一「聖地」有千絲萬縷的勾連。日前,記者專訪陳履生,探討這些話題,分享他的觀察、理解和思考。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冀寶齋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前不久出現的冀寶齋,那真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如果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發展成這個樣子,是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論壇持續一天,分為三個單元進行,每單元設2—3場單人演講及一場圓桌討論。  民營美術館VS體制、經濟如何給官員排排坐?錢只靠基金行嗎?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把圓明園12獸首稱作國寶欠妥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把圓明園12獸首稱作國寶欠妥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將銅質獸首從石身上砸下來帶走。  2000年4月至5月,保利集團在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以774.5萬港元競得十二生肖獸首中的牛首,以818.5萬港元競得猴首,以1544.475萬港元競得虎首。2003年,豬首的美國擁有者將銅像轉讓給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澳門企業家何鴻燊將其購回。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博物館不僅僅是做展覽(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應邀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欄目,暢談「奇妙夜」背後的博物館。  名展、夜場、周末日,多種機會讓人踏進博物館  國博自開辦夜場以來,已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同。博物館開夜場在世界範圍內並不新鮮,但對國博來說,這次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 國博原副館長陳履生呼籲建防疫博物館:給未來一個交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17世紀肆虐英格蘭的黑死病,曾導致倫敦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但這場瘟疫對英格蘭北部卻影響甚微,止步於曼徹斯特郊外的一座名叫亞姆(Eyam)的村莊。
  •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
    金山網訊(季春 心俊)經過4個多月的試運營,28日上午,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正式開館,將繼續向公眾免費開放。市委書記馬明龍發來賀信,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曉南出席開館儀式。
  • 500年法國藝術打造「國博奇妙夜」
    法國與藝術的故事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10件作品的選擇是中法雙方商討多次的結果,「既要能串聯起法國五百年的繪畫歷史,又要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    來自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的《三個肖像的構圖》,畫面中3個年輕的裸體女子與梯子、繩子組合在一起,同時又相互對立。她們目光冷漠,靜立,沒有一絲生氣,沒有講述任何故事。    為了讓觀眾理解作品,國博動用了二維碼語音導覽、志願者講解等手段。陳履生說:「不懂繪畫專業內容不要緊,至少你站在畫作前,能知道這幅畫色調非常舒服,畫面很生動,這為你將來理解同類作品儲備知識。」
  •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這些跟我們生活都是很貼近的,還有漢文化,這邊的展品非常豐富,有一些竹器讓我們聯想到小時候的一些回憶,還是蠻好的,我覺得對以後包括小孩子的教育包括文化的弘揚都是很有益處的。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推七本新作
    6月2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新著發布會在北京舉辦,此次發布會集中推出了陳履生出版的最新作品:《陳履生美術史論集》《陳履生藝術批評集》《燈下藝語》《視覺前言》《隨遇》《陳履生畫集》《為無為:陳履生書法集》共七本。
  • 藝術融入煙火味無處不是美術館
    NAFI 不僅僅是一場展會,更將藝術從展會現場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間,打造藝術博覽會的「南京模式」,讓藝術以一種更獨特的方式進入市民生活,傳遞到南京的各個角落,融入城市的「毛細血管」之中。而且,畢卡索、達利這些聞名世界的藝術家的作品也首次大規模出現在南京,這在南京當代藝術展覽史上是第一次。畢卡索的《等待》、達利的《手》,這些聞名遐邇又難得一見的作品,都不容錯過。融入生活身邊菜場變身美術館誰說欣賞藝術只能在美術館裡?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上)
    1951年,英國運輸委員會在關於文物保護和記錄的報告中建議英國運輸業指定一名「歷史文物館」的館長來管理國家運輸業的藏品,同時,為增加國家對鐵路文物的收集,建議在倫敦以外的其他地方建立一座大型博物館,將與鐵路、火車相關的物品都作為收藏的對象。隨後,英國鐵路公司於1961年在倫敦南部的克拉彭開設了「運輸博物館」;英國鐵路公司還與斯溫登鎮議會合作於1962年在斯溫登創立了「大西部鐵路博物館」。
  • 開館後首個長假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坐落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由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   遊客孫先生是本地人,但常年在南京工作,這次假期回來聽說家附近新開了一座博物館,就過來看看,他坦言「這裡讓自己很意外:   進來之後發現特色還是很鮮明的,有竹器啦包括藝術畫展啦,這些跟我們生活都是很貼近的,還有漢文化,這邊的展品非常豐富,有一些竹器讓我們聯想到小時候的一些回憶,還是蠻好的,我覺得對以後包括小孩子的教育包括文化的弘揚都是很有益處的。
  • 陳履生博物館群參展首屆「雲上文博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藝術評論家、收藏家陳履生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首次登陸雲上文博會,在文博會9號館藝術品館亮相,從近百件陳履生作品中精選而出的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
  • 打造長江上的文化地標,揚中陳履生博物館群「三館」齊開
    9月28日,位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陳履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美術家、美術評論家、收藏家,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一座無比璀璨的文化地標,如燈塔一樣閃耀在萬裡長江。
  • 國博英文標誌出錯 通道出口被翻譯成外貿出口
    昨日,國博副館長董琦在微博上說,新的中英文標誌正在趕製。國博官方微博稱,博物館剛剛試運行,肯定有錯漏之處,製作部門已緊急動員排查。通道出口翻譯成外貿出口4月12日,一名網友在微博說,去了裝修後重新開放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看見了「經典的翻譯牌子」。
  • 陳履生博物館群揚中開館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儀式28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的夢想終於實現。當天,以他名字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在家鄉江蘇揚中正式開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陳履生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坐落於「江蘇最美鄉村」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由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以竹為建築立面,以江南煙雨和山水為設計靈感
  • 國博副館長:在博物館拍照很傻 還不如去下官網圖片
    國博副館長:在博物館拍照很傻 還不如去下官網圖片  去博物館到底要不要拍照,能不能拍照,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來聽聽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怎麼說。  在4月23日央視《開講啦》節目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只有博物館的強大,才有國家文化的強大。在談到在博物館展廳拍照問題,陳館長開口就是段子:「你拍的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們官網上的圖片,你到官網上下載就可以」,「我感覺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
  • 陳履生博物館群在江蘇揚中開館
    9月28日,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在江蘇省揚中市開幕。揚中市委書記殷敏致辭,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發來賀信,新壩鎮黨委書記吳玉青主持開幕式。陳履生博物館群位於其家鄉江蘇省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全部藏品均由陳履生提供。這是他繼創立油燈博物館(揚中、常州)和陳履生美術館(常州、三亞)之後的又一貢獻。
  • 藝術鄉建|隱於上海鄉間的美術館:阡陌之間,融入當代藝術
    可·美術館在上海這座都市,藝術與鄉村組合在一起。從美術館參觀後出來,遊客甚至能遇上扛著鋤頭從農田走回家的村民,而當地村民中也有不少人第一次踏進藝術展廳。可·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李小山說:「中國美術館都是設在都市的,唯有此館是鄉村的,大上海的鄉村啊,這也是治理體系的新要素。」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多數民營美術館的創辦者,都是取得了相當成就的商業領袖,他們在美術館建立伊始便承擔起對文化和歷史的使命。呂美儀說:「如果沒有民營美術館的推廣,當代藝術在中國不會發展如此迅猛,如果沒有民營美術館群體的不斷豐富,中國當代藝術不會有如此繁榮的局面。」  在擔任寶龍美術館館長前,呂美儀曾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Chi K11美術館等多家專業藝術機構擔任管理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