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

2020-12-18 中國江蘇網

金山網訊(季春 心俊)經過4個多月的試運營,28日上午,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正式開館,將繼續向公眾免費開放。市委書記馬明龍發來賀信,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曉南出席開館儀式。

開館儀式上,孫曉南宣讀了馬明龍的賀信。賀信中,馬明龍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陳履生博物館群的正式開館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陳履生博物館群傾注了陳履生先生大量心血和汗水,凝聚了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具有鮮明的辦館特色和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中共鎮江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明確了「三高一爭」的奮鬥取向,其中「高品質生活」是民心所盼、民意所向。博物館群的開館,將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必將成為鎮江向世界展示燦爛文化成果的又一靚麗名片。建好用好博物館,對於延續鎮江這座「山水花園名城」的文脈,更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馬明龍希望博物館進一步深化文化合作交流,悉心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積極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展現鎮江「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的氣質神韻,為促進鎮江繁榮發展、開創美好前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坐落於揚中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由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今年5月18日「三館」對外試運營以來,先後接待觀眾30000餘人次、團隊200多個,不乏來自西藏、新疆、甘肅的觀眾。

相關焦點

  • 「愛家鄉,就給她建博物館!」陳履生博物館群揚中開館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儀式28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的夢想終於實現。當天,以他名字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在家鄉江蘇揚中正式開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陳履生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坐落於「江蘇最美鄉村」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由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以竹為建築立面,以江南煙雨和山水為設計靈感
  • 陳履生博物館群在江蘇揚中開館
    9月28日,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在江蘇省揚中市開幕。揚中市委書記殷敏致辭,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發來賀信,新壩鎮黨委書記吳玉青主持開幕式。陳履生博物館群位於其家鄉江蘇省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全部藏品均由陳履生提供。這是他繼創立油燈博物館(揚中、常州)和陳履生美術館(常州、三亞)之後的又一貢獻。
  • 開館後首個長假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在上個月28號正式開館。
  •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在上個月28號正式開館。作為開館後的首個長假,這裡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打卡。、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
  • 陳履生博物館群參展首屆「雲上文博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藝術評論家、收藏家陳履生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首次登陸雲上文博會,在文博會9號館藝術品館亮相,從近百件陳履生作品中精選而出的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
  • 打造長江上的文化地標,揚中陳履生博物館群「三館」齊開
    9月28日,位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陳履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美術家、美術評論家、收藏家,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一座無比璀璨的文化地標,如燈塔一樣閃耀在萬裡長江。
  • 「巾幗帶貨」走進揚中博物館群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鎮江市人民獎章」獲得者陳履生作為特邀嘉賓,親臨帶貨現場,通過直播平臺助力家鄉,向廣大網友推介民間文化,吸引了近110萬的在線實時收看量。直播由最關情處、鄉音未改、河豚欲上時、雲想衣裳等四部分組成。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上)
    這座小城有不少博物館,唯有國家鐵路博物館的規模最大,其它的博物館都屬於中小型,是屬於那種老派的與城市非常契合的博物館。國家鐵路博物館(National Railway Museum,簡稱NRM)作為大英科學及工業博物館的一部分,主要館藏都與英國鐵路發展和歷史相關,還關係到英國鐵路對於英國近代工業發展和社會的影響,同時它自身就是一部英國鐵路博物館發展的歷史。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下)
    莫奈的《聖拉扎爾火車站》【請點擊閱讀】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上)在這裡很容易讓人們想起印象派畫家莫奈「聖拉扎爾火車站」系列中的畫面。在博物館大約6000多件的收藏中,大約有280輛機車,其中約100輛一直都在約克的館中,其它則分配在英國希爾登鐵路博物館和其他博物館以及觀光鐵路之間展覽和使用。還有如舊時火車票、站牌、報紙,以及無數的制服、鈕扣、手錶、時鐘、地圖、海報等與鐵路相關的五花八門的其它藏品。1939-1945年二戰時諾曼第戰役中敦刻爾克疏散時的坎特伯雷車站站牌
  • 揚中人陳履生揭開油燈世界的秘密
    金山網訊 昨天,坐落於常州西太湖畔雅集園內的油燈博物館正式開館。它的主人就是來自我市揚中的陳履生先生。博物館建設歷時三年,依照國家博物館標準展陳布置,展廳面積1000多平方米,展出的油燈涵蓋了自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以及古羅馬時期、愛琴海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各類油燈。陳履生先生從館藏的4000多件油燈中精選出近2000盞進行陳列。據悉,這裡不僅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家專業化的油燈主題博物館,更是世界範圍內油燈藏品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揚中「博物館群」三館試運營
    金山網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位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對外試運營。「三館」內全部藏品均由中國漢畫學會會長、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揚中鄉賢陳履生提供。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郭建出席活動。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推七本新作
    6月2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新著發布會在北京舉辦,此次發布會集中推出了陳履生出版的最新作品:《陳履生美術史論集》《陳履生藝術批評集》《燈下藝語》《視覺前言》《隨遇》《陳履生畫集》《為無為:陳履生書法集》共七本。
  • 八橋中學組織黨員參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
    金山網訊 11月14日上午,揚中市八橋中學黨支部開展「愛祖國、愛家鄉、愛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在職和退休黨員前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參觀訪問
  • 陳履生:一艘船與一座博物館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博物館之間有很多是無法相比的,因為各有其特點,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不可或缺。但是,既然問了,又不能不回答。所以,在萬般無奈之中只能說:我最喜歡瑞典的VASA沉船博物館(Vasa Museum)。雖然這家博物館不在世界十大博物館之列,也沒有那些著名博物館中耳熟能詳的世界名作,其知名度也是一般。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我們的博物館教育功能薄弱
    2011年5月30日,陳履生在國博「藝術時空之旅」展覽現場。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身份之外,陳履生是藝術史論者、畫家、攝影家。2012年,他的展覽主題是「博物館建築攝影」,這一次則是「巴西攝影」,呈現異域風情和人文關懷。「當藝術家表現為多重身份的時候,歸根結底還是文化人的一種身份,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詩、書、畫三絕實際上就是在不同領域內的共同成就。」陳履生說。    在陳履生眼中,博物館是文物和藝術品的家,是人們瞻仰文物或藝術品的聖地。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希望年輕人到博物館辦婚禮
    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美在博物館》為題和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博物館文化。以下為演講內容精編。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將來年輕人到博物館去辦婚禮。我認為在博物館裡舉辦婚禮的人,一定對博物館有一種感情,他們會把這種情感傳承下去,會建立長久的幾代人對於博物館的依賴,因此它不僅僅是一個婚禮而已。   ——陳履生   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   首先我想跟大家講一講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
  • 將藝術融入美好生活 | 國博前館長陳履生三亞美術館將落地海棠花開
    9月29日,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蒞臨海棠花開,研究籌備位於海棠花開社區內的三亞首個個人展廳——「陳履生三亞美術館」相關事項。「陳履生三亞美術館」開館後,將展出陳館長不同時期的精選珍藏作品,讓生活在海棠花開的家人們未來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國家級藝術畫作與展品的文化盛宴,為國家海岸海棠灣、乃至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引入國家級文化巨匠和資源,助力文化產業深耕海島。
  • 陳履生:從國家層面建立防疫博物館,其教育意義持之久遠
    2月14日,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率先呼籲建立「中國防疫博物館」,這一提議引發了眾多關注與支持,同時對現有博物館收集見證物、收藏記錄歷史是一個及時的提醒。近一個月以來,這一提議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響應和大眾的支持。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冀寶齋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
    在過去十年裡,民營美術館陣營裡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代表,但伴隨著藝術投資、收藏熱潮,冀寶齋之類的博物館也開始被曝光。到底該如何看待民營美術館的現狀和發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前不久出現的冀寶齋,那真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如果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發展成這個樣子,是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
  • 國博原副館長陳履生呼籲建防疫博物館:給未來一個交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17世紀肆虐英格蘭的黑死病,曾導致倫敦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但這場瘟疫對英格蘭北部卻影響甚微,止步於曼徹斯特郊外的一座名叫亞姆(Eyam)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