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人陳履生揭開油燈世界的秘密

2020-12-18 鎮江金山網

金山網訊 昨天,坐落於常州西太湖畔雅集園內的油燈博物館正式開館。它的主人就是來自我市揚中的陳履生先生。博物館建設歷時三年,依照國家博物館標準展陳布置,展廳面積1000多平方米,展出的油燈涵蓋了自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以及古羅馬時期、愛琴海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各類油燈。陳履生先生從館藏的4000多件油燈中精選出近2000盞進行陳列。據悉,這裡不僅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家專業化的油燈主題博物館,更是世界範圍內油燈藏品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40多年的時間

收藏4000多盞油燈

從新石器時代到新中國解放初期,油燈伴隨著人類生活的細碎腳步走進千門萬戶。如豆的燈火忽明忽暗,除了為人們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明外,也帶給許多人心靈上的慰藉,更加傳承了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不同時代的各種文化。陳履生說,每一盞油燈都有一個蘊藏其中的故事,如果油燈有嘴能言,那將是一場精彩盛大的古今中外故事會。

陳履生1956年生於揚中市,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學士學位,同時考入該院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研究生,1985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他用了40多年的時間,收藏了4000多盞油燈。

說起為什麼收藏油燈,陳履生笑言:很多美術史家的研究都是從自己收藏的器物開始的,因此他也決定開始自己的收藏。但由於財力有限,他當時不可能收藏昂貴的器物,而油燈的價格相對比較低廉,與中國古代工業又有著緊密關係,另外,他更看重的是油燈在古代文化背景中佔有的特殊地位。「我收藏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研究一個文化問題。」陳履生說。

那時,他經常到北京後海一帶的「鬼市」上收集油燈,一件、兩件慢慢積攢,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數量。陳履生回憶,後來他開始編輯中國美術全集,需要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考察,這也給他收集更多的油燈提供了機會。據介紹,當時購買一盞普通油燈的價格約二三十元。這些油燈多屬於民間用具。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他才收集到了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油燈。

收集到的油燈越來越多,陳履生萌發了建一所油燈博物館的想法,一方面可以為這些油燈找一個存放之地,另一方面又可以將自己的私人收藏與公眾共享,促進油燈文化的研究。

這些油燈,

特別引人注目

徜徉在古意濃厚的油燈博物館裡,其中有幾盞油燈特別引人注目,漢代陶製東王公油燈、漢代陶製西王母七頭油燈、黑瓷龍頭把油燈、漢代陶質鳳鳥形油燈等,造型、名稱都是來自神話傳說中的神或獸,關於他們的故事,可以伴著油燈講上許久。

俗話說:某某人不是個省油的燈,那麼有沒有省油的燈呢?很多到油燈博物館參觀的人,看到那盞宋代的油燈時,都會發出會心一笑,因為這世上還真有這盞燈——宋代青瓷雙龍省油燈。

令參觀者驚嘆的是,陳履生的油燈藏品中竟然有一件還上過太空。2016年5月4日,由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在海南作保全封裝,這件唐三彩油燈作為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的搭載物之一,去太空遨遊了一番,成為全世界第一件上過太空的油燈。

陳履生說,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油燈,一盞燈常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窮人家的油燈相當簡陋,隨便一個器皿,加上一根燈芯就可使用;在豪門富室以及宮廷,人們對油燈的亮度、材質、造型、體積和裝飾各方面都有要求。一盞燈,點亮千年,陳履生就是要探索蘊藏在油燈世界裡的秘密,向世人講述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範海罡)攝影 範海罡

相關焦點

  • 陳履生博物館群在江蘇揚中開館
    9月28日,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在江蘇省揚中市開幕。揚中市委書記殷敏致辭,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發來賀信,新壩鎮黨委書記吳玉青主持開幕式。陳履生博物館群位於其家鄉江蘇省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全部藏品均由陳履生提供。這是他繼創立油燈博物館(揚中、常州)和陳履生美術館(常州、三亞)之後的又一貢獻。
  • 打造長江上的文化地標,揚中陳履生博物館群「三館」齊開
    9月28日,位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陳履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美術家、美術評論家、收藏家,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一座無比璀璨的文化地標,如燈塔一樣閃耀在萬裡長江。
  • 陳履生博物館群揚中開館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儀式28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的夢想終於實現。當天,以他名字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在家鄉江蘇揚中正式開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陳履生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坐落於「江蘇最美鄉村」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由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以竹為建築立面,以江南煙雨和山水為設計靈感
  •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裡面有3千多件藏品,主要有陶器、青銅器、磚瓦、漆器等等,二樓是陳履生美術館,有兩個展廳,一個是固定展廳一個是臨展廳,固定展廳裡面主要是陳列了陳履生先生的書畫作品,三樓是竹器博物館,裡面有6千多件藏品,可以分為40幾個大類。
  •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
    金山網訊(季春 心俊)經過4個多月的試運營,28日上午,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正式開館,將繼續向公眾免費開放。市委書記馬明龍發來賀信,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曉南出席開館儀式。
  • 開館後首個長假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坐落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由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裡面有3千多件藏品,主要有陶器、青銅器、磚瓦、漆器等等,二樓是陳履生美術館,有兩個展廳,一個是固定展廳一個是臨展廳,固定展廳裡面主要是陳列了陳履生先生的書畫作品,三樓是竹器博物館,裡面有6千多件藏品,可以分為40幾個大類。
  • 陳履生:爺爺的煤油燈
    夜幕中燈火輝煌的繽紛世界想起那早已被人遺忘的煤油燈如豆的燈光
  • 揚中「博物館群」三館試運營
    金山網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位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對外試運營。「三館」內全部藏品均由中國漢畫學會會長、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揚中鄉賢陳履生提供。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郭建出席活動。
  •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先後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建有「油燈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編者的話:■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是油燈博物館開館20周年紀念日。20年前,國內首家以油燈為主題的博物館開館;去年5月18日,江蘇常州西太湖畔雅集園內的油燈博物館也正式開館,共展出了油燈博物館館長陳履生近40年來收藏的4000多盞油燈中的1500盞油燈,成為世界範圍內油燈藏品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主題博物館。近年來,參觀油燈博物館的觀眾絡繹不絕。實用與審美並重、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油燈,也成為人們打開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窗口,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 八橋中學組織黨員參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
    金山網訊 11月14日上午,揚中市八橋中學黨支部開展「愛祖國、愛家鄉、愛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在職和退休黨員前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參觀訪問
  • 「中國河豚島」揚中在揚州推介文化旅遊
    揚中因地處揚子江中而得名,總面積332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228平方公裡,連續多年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3位,是一座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島城。揚中「大江奔騰欲何至,天落三島集於此」,尤其以盛產河豚聞名全國,被譽為「中國河豚島」。 近年來,揚中積極彰顯環島大江風貌,綠色生態稟賦,全域旅遊發展顯露「尖尖角」。
  • 「巾幗帶貨」走進揚中博物館群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鎮江市人民獎章」獲得者陳履生作為特邀嘉賓,親臨帶貨現場,通過直播平臺助力家鄉,向廣大網友推介民間文化,吸引了近110萬的在線實時收看量。直播由最關情處、鄉音未改、河豚欲上時、雲想衣裳等四部分組成。
  • 穿越古今千年 走讀世界博物館 萬科梅沙書院ECHO系列講座第三期開講
    11月26日,萬科梅沙書院ECHO系列講座第三期開講,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故宮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王志偉,帶領現場觀眾開啟一段探尋歷史文化之旅,解密塵封歷史背後的一段段鉤沉往事,領略世界各地博物館之雋美精深。
  • 陳履生博物館群參展首屆「雲上文博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藝術評論家、收藏家陳履生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首次登陸雲上文博會,在文博會9號館藝術品館亮相,從近百件陳履生作品中精選而出的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上)
    約克市是英國重要的鐵路樞紐,1877年修建了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車站,正因為此,才有了在這裡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鐵路博物館的基礎,並成為可能。該館是倫敦以外的第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曾獲2001年歐洲最佳博物館稱號,其訪客數量是倫敦以外全英國所有博物館中最多的。國家鐵路博物館的logo非常簡潔,就是兩條斜的平行線,由利茲的Thompson Brand Partners公司設計。
  • 將藝術融入美好生活 | 國博前館長陳履生三亞美術館將落地海棠花開
    9月29日,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蒞臨海棠花開,研究籌備位於海棠花開社區內的三亞首個個人展廳——「陳履生三亞美術館」相關事項。「陳履生三亞美術館」開館後,將展出陳館長不同時期的精選珍藏作品,讓生活在海棠花開的家人們未來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國家級藝術畫作與展品的文化盛宴,為國家海岸海棠灣、乃至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引入國家級文化巨匠和資源,助力文化產業深耕海島。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下)
    站臺是一個多世紀中的無數人的歷史記憶,這裡曾經有著幾代人在此流連,在此享受著旅行的快樂和交通的便利。儘管這種蒸汽機時代的列車速度並不是很快,而且是晃蕩晃蕩,但仍然是過去時代中的進步。鐵路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繁華。由站臺構成的這樣一個展區,將人們帶到了蒸汽機的時代,當人們逐個看完之後實際上已經是心滿意足,因為所展示的內容太豐富了。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我們的博物館教育功能薄弱
    陳履生說。    在陳履生眼中,博物館是文物和藝術品的家,是人們瞻仰文物或藝術品的聖地。最近一段時間,不論是圓明園獸首花落國博,還是被口水淹沒的「冀寶齋」,或是一直被關注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問題,都與這一「聖地」有千絲萬縷的勾連。日前,記者專訪陳履生,探討這些話題,分享他的觀察、理解和思考。
  • 來揚中嘗河豚刀魚,這些江鮮也值得您品一品!
    紅燒鱤(gǎn)魚,揚中人俗稱管江子(音)。  揚中人對秧草懷著特殊的感情,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秧草是「救命草」。由於季節性強,田裡的秧草又總是吃不了,母親們自發醃製的鹹秧草,就成為揚中獨具風格的特色小菜,一年到吃到頭,或拌黃豆、或放花生米,或是蠶豆瓣,每家的口味都會不一樣,關於秧草的記憶是伴隨著母親的白頭髮一天天地根植在揚中人的感情裡的。
  • 陳履生:一艘船與一座博物館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博物館之間有很多是無法相比的,因為各有其特點,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不可或缺。但是,既然問了,又不能不回答。所以,在萬般無奈之中只能說:我最喜歡瑞典的VASA沉船博物館(Vasa Museum)。雖然這家博物館不在世界十大博物館之列,也沒有那些著名博物館中耳熟能詳的世界名作,其知名度也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