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昨天,坐落於常州西太湖畔雅集園內的油燈博物館正式開館。它的主人就是來自我市揚中的陳履生先生。博物館建設歷時三年,依照國家博物館標準展陳布置,展廳面積1000多平方米,展出的油燈涵蓋了自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以及古羅馬時期、愛琴海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各類油燈。陳履生先生從館藏的4000多件油燈中精選出近2000盞進行陳列。據悉,這裡不僅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家專業化的油燈主題博物館,更是世界範圍內油燈藏品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40多年的時間
收藏4000多盞油燈
從新石器時代到新中國解放初期,油燈伴隨著人類生活的細碎腳步走進千門萬戶。如豆的燈火忽明忽暗,除了為人們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明外,也帶給許多人心靈上的慰藉,更加傳承了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不同時代的各種文化。陳履生說,每一盞油燈都有一個蘊藏其中的故事,如果油燈有嘴能言,那將是一場精彩盛大的古今中外故事會。
陳履生1956年生於揚中市,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學士學位,同時考入該院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研究生,1985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他用了40多年的時間,收藏了4000多盞油燈。
說起為什麼收藏油燈,陳履生笑言:很多美術史家的研究都是從自己收藏的器物開始的,因此他也決定開始自己的收藏。但由於財力有限,他當時不可能收藏昂貴的器物,而油燈的價格相對比較低廉,與中國古代工業又有著緊密關係,另外,他更看重的是油燈在古代文化背景中佔有的特殊地位。「我收藏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研究一個文化問題。」陳履生說。
那時,他經常到北京後海一帶的「鬼市」上收集油燈,一件、兩件慢慢積攢,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數量。陳履生回憶,後來他開始編輯中國美術全集,需要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考察,這也給他收集更多的油燈提供了機會。據介紹,當時購買一盞普通油燈的價格約二三十元。這些油燈多屬於民間用具。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他才收集到了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油燈。
收集到的油燈越來越多,陳履生萌發了建一所油燈博物館的想法,一方面可以為這些油燈找一個存放之地,另一方面又可以將自己的私人收藏與公眾共享,促進油燈文化的研究。
這些油燈,
特別引人注目
徜徉在古意濃厚的油燈博物館裡,其中有幾盞油燈特別引人注目,漢代陶製東王公油燈、漢代陶製西王母七頭油燈、黑瓷龍頭把油燈、漢代陶質鳳鳥形油燈等,造型、名稱都是來自神話傳說中的神或獸,關於他們的故事,可以伴著油燈講上許久。
俗話說:某某人不是個省油的燈,那麼有沒有省油的燈呢?很多到油燈博物館參觀的人,看到那盞宋代的油燈時,都會發出會心一笑,因為這世上還真有這盞燈——宋代青瓷雙龍省油燈。
令參觀者驚嘆的是,陳履生的油燈藏品中竟然有一件還上過太空。2016年5月4日,由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在海南作保全封裝,這件唐三彩油燈作為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的搭載物之一,去太空遨遊了一番,成為全世界第一件上過太空的油燈。
陳履生說,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油燈,一盞燈常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窮人家的油燈相當簡陋,隨便一個器皿,加上一根燈芯就可使用;在豪門富室以及宮廷,人們對油燈的亮度、材質、造型、體積和裝飾各方面都有要求。一盞燈,點亮千年,陳履生就是要探索蘊藏在油燈世界裡的秘密,向世人講述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範海罡)攝影 範海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