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隱於上海鄉間的美術館:阡陌之間,融入當代藝術

2020-12-24 澎湃新聞

藝術鄉建|隱於上海鄉間的美術館:阡陌之間,融入當代藝術

畹町

2020-05-1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

立夏剛過,小滿未滿,由可·美術館主辦的「練塘田園藝術季」近日在上海青浦區練塘可·美術館中的可園開幕,展出35位當代藝術家作品。日益發展的鄉村美術館不僅讓藝術在鄉土田園中生根,也為鄉村美育找到了新課堂。2020年的一場疫情,也讓一些藝術家更深刻地體驗了與自然鄉村的親近,意外實現了久違的與自然、與身體的藝術對話,而對話的結果,就靜靜地躺在田間美術館。

初夏季節,可園的桃樹遠看上去更加翠綠,步入其中處處可見樹上掛滿了青澀的果實。與往常不同的是,園子裡又有了新的景觀,形態各異的雕塑散落在桃園的各個角落。

可·美術館

在上海這座都市,藝術與鄉村組合在一起。從美術館參觀後出來,遊客甚至能遇上扛著鋤頭從農田走回家的村民,而當地村民中也有不少人第一次踏進藝術展廳。

可·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李小山說:「中國美術館都是設在都市的,唯有此館是鄉村的,大上海的鄉村啊,這也是治理體系的新要素。」

在一片廢棄的廠房裡,當地的幾位藝術家租下這塊地方,改建成美術館。送藝術下鄉,變成了藝術在鄉村生根。

主辦方透露,6月27日會舉辦一場新活動,職業藝術家將來到當地鄉村,每人與三位沒有任何藝術經驗的村民配對,組成小組一起創作作品,藝術家只是進行技術上的指導,不幹涉太多,最終的作品將在美術館展出。

上海藝術家楊冬白特地為這次展覽趕製了一件6米長的作品《天風吹拂系列》,以不鏽鋼為材料,為了融入自然環境,他為雕塑施以淡淡的紫色。五年前,他來到滬郊朱家角,租下工作室,一邊親近自然,一邊靜心創作,「藝術家走入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以前的藝術形式和呈現方式可能有些單一,與鄉村聯繫在一起發展新型業態,既是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也是藝術貼近生活的本來姿態。」楊冬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2020年一場疫情讓他有了更深刻的感觸:「凌晨三四點,稻田裡,霧起;天蒙蒙亮,鳥叫聲讓人醒來,久住都市,這種感受都快忘了。五六點,農民起來勞作,普通人的辛勞,簡單的鄰裡關係,平淡而美好,這樣的農家生活讓城市裡的朋友都嫉妒了,我也徹底體驗了生活本真。」疫情中,他在朱家角一住三個多月,揀拾生活樂趣的同時,也再次見識了鄉村「毫不客氣」的氣候條件,這件《天風吹拂系列》便是在與肩周炎復發的對抗中創作的,完成了與自然、與身體的一場藝術對話。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楊冬白《天風吹拂系列》不鏽鋼 2020年「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韓春陽《蛋》鏡面不鏽鋼、織網 2020年「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鄭聞《夢魘》玻璃鋼 2011年

參展者之一、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次展出的是我研究生時代的作品《夢魘》,塑造了人們在睡夢與無意識狀態的突然驚厥。流淌與表現性的雕塑語言,置於安靜詳和的綠色田野上,卻產生了奇妙的視覺感受,仿佛藉由自然的撫慰,瞬間舒緩釋放了城市生活的焦慮與不安。」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馮且《小鹿》木雕 2014年

可·美術館於2018年5月開館,白牆黛瓦融入了鄉村的一草一木。美術館的右邊是練塘古鎮,左邊是朱家角。這裡地處水源保護地,不允許再開工廠,是開設美術館的理想位置。

鄉村美術館並非憑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業廠房。練塘農副業公司總經理葉國華介紹,這些廠房原本是租給個體老闆建廠的,做的是風力發電設備的機箱和罩子。「這些年,青浦區、練塘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裡又是水資源保護區,低效工業廠房都需要調整,因此,在2016年時,這裡的工廠就不再運營了。之後我們一直想利用這些廠房引進文化旅遊項目,正好碰上有一批藝術家有意開設一個『田野中的美術館』,雙方經過協商溝通,最終在2017年9月籤訂合同,美術館項目最終落地。」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蔡佳男&劉偉超《諾亞方舟》金屬焊接 2019年

儘管隱于田野,美術館的規格卻保持著都市的水準。主展廳是白色的,層高非常高,提供寬闊的視覺空間,同時,大廳裡配上專業的照明燈,確保展出的藝術品上沒有絲毫反光,能最大限度將藝術品的美呈現出來。營運管理也完全按照現代美術館的方式去做。

可·美術館展廳

開館以來,美術館邀請一部分藝術家在當地小住、創作。他們利用當地文化元素,乃至創作材料也都是當地的。此外,美術館也請了當地居民參與作品創製。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徐飛《一匹戰馬在路邊見到了主人的頭盔》金屬焊接 2017年

「城市美術館」是目前中國的主流形態,「鄉村美術館」為數不多,比如寧波的杜岙美術館建在偏遠的小村莊、烏鎮的木心美術館建在古鎮裡。但「鄉村美術館」在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探索,比如日本有圍繞鄉村和農業主題的「越後妻有」藝術節,在箱根也集聚了一批鄉村美術館。

在鄭聞看來,美術館作為孕育現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公共空間,發源於城市,卻更應該去往鄉村。美術館不應僅僅是一系列的政績工程,更應該是藝術貼近群眾走進生活的真正橋梁。

「如今,鄉村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鄉村文化的建設速度。鄉村歷來是美育的『窪地』,很多村民沒有機會進入美術館接觸藝術,建設鄉村美術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前是『送文化下鄉』,但一個鄉村美術館可以讓藝術在鄉土田園中生根,可以成為鄉村美育的『新課堂』。哪怕村民每天路過美術館時多看幾眼,這種坐落在村民身邊的『精神地標』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美術館負責人說。

展期:5月16日起 周二至周日

地點:可·美術館(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朱楓公路金前村金田路428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可·美術館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30個趨勢
    除了眾多民營美術館,蘇富比(微博)以及佳士得拍賣,頂級畫廊如豪瑟沃斯都落戶上海,以及保利和華誼兄弟強強組建的保利華誼上海拍賣有限公司,art021、西岸設計與當代博覽會等實力與影響力上都已經全面超越北京。
  • [人民日報]陳炯:「藝術鄉建」,為美好生活添彩
    如今,藝術鄉建的模式逐漸多樣化,有些地方幫助村民開展藝術創作,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有些地方以藝術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有些地方以文化創意推動農村手工藝、土特產走出大山……但也要看到,藝術鄉建仍然處於探索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完善其協作性、互動性,凸顯地域性、創新性,以使鄉村更美好?值得深入思考。
  • 洪江論壇:標刻當代藝術的鄉建時間
    很多人以為這些藝術家不過是「生態移民」,跟鄉建沒什麼關係,甚至李向明也不認為自己是「奔著藝術鄉建而來的」:近些年我連續不斷地在鄉村做事情,並不是跟風而來的。在我把目光轉向鄉村的時候,還沒有人提到「藝術鄉建」這個詞。
  • 紅磚美術館—讓藝術流連於磚牆之間
    美術館建築及園林設計由北京大學建築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贛擔綱,採用紅色磚塊作為基本建築元素,在建造砌築過程中不切割、儘量保證每一塊磚體的完整性,從而構成了獨特的建築語言,打造出一座於生長於喧囂之外和懷擁別樣園林的當代美術館。由同一種文化符號構建出的美,源自一塊磚的力量。將簡單質樸的事物加以重組和創造,可以爆發出驚人的美的能量。
  • 圓桌:藝術介入鄉村還是鄉村介入藝術?
    鄉村的原生態素材和廣域的空間,為當代藝術的創新提供了豐富資源,同時,藝術鄉建也構成了對地區文化的重新解構。但這些鄉村在地性藝術節或藝術項目推進的過程中也伴隨產生了很多問題,有些藝術節首屆轟轟烈烈,之後便杳無音訊;有些項目始終囿於藝術家自我的小圈子;有些項目漸漸變成城市消費旅遊景觀……到底是藝術介入鄉村還是鄉村介入藝術?
  • 上海首家鄉村美術館探尋社會治理新元素
    ■與都市美術館大多展示現代化、國際化、抽象化等風格的作品不同,上海首家現代鄉村美術館——可·美術館在策展選作品方面,更青睞於展示鄉間田陌風採。館方請來一部分藝術家利用當地的文化元素在當地進行創作,甚至創作材料也都是當地的。
  • 古根海姆美術館與上海外灘美術館將展出中東與北非的最新藝術作品
    《可是從天堂吹來一場風暴》展覽於2016年4月首次亮相古根海姆美術館;這次在上海舉辦的展覽將成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較大的中東與北非當代藝術作品展之一。 此次展覽由古根海姆美術館瑞銀MAP中東與北非區策展人Sara Raza與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展團隊聯手組織,包括眾多不同的藝術聲音以及對一個正經歷風雲變化的地區及其國際移民的重點關注。15位藝術家的作品通過裝置藝術、畫作、攝影、雕塑和視頻等媒介探索建築、幾何結構、歷史和移民等交叉主題。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什麼是唯一?
    9月20日起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推出第一個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這是建館7年以來,PSA首次推出館藏作品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和許多海內外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得到繼承、收到捐贈,或者擁有收藏專項資金有所不同,這個中國唯一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是從零開始
  • 一天看遍40家美術館,上海今年最值得期待的藝術盛宴!
    如果告訴你一天內用一張藝術通票就能夠參觀上海超過40家美術館及畫廊,還有10多場藝文活動在同一天舉行,你會相信有這樣的藝術盛事嗎?這幾年來上海本地的展覽及藝術活動可以說是層出不窮,有些還成為城中熱門的打卡項目,但是值得去看的藝術作品並不只是被刷屏那些。
  • 「木之迷思」當代藝術分展即將亮相上海chi K11美術館
    由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建造學社及新世界中國聯合主辦、李翔寧策展的K11建築藝術節「木構復興」展及分展策展人左靖策劃的「木之迷思」當代藝術分展即將在上海chi K11美術館及購物中心空間展出。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第十二屆上海雙年展開啟了長達四個月的展期;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等四大藝術博覽盛會同期開幕;龍美術館、杜夢堂、華氏畫廊、Chi K11美術館、外灘美術館、貝浩登等分別帶來路易絲·布爾喬亞、米婭·芳夏格裡芙·索洛、前川強、卡塔琳娜·格羅斯、弗朗西斯·埃利斯、村上隆等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丁乙、李真、劉野、苗穎、呂振光
  • 當代藝術大家孟憲奎《水暈墨章》畫展在上海美術館開幕
    天津書畫藝術網/門千惠報導:由上海迦諾國際藝術空間館和內蒙古水墨閣書畫院主辦的,"當代藝術大家孟憲奎《水暈墨章》作品展」於2020年12月20日至12月23日在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路161號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共展出孟憲奎先生新作80幅,為全市人民獻上的一場藝術盛宴。
  • 「藝術與使命:黃建華 1952-2017」在僑福當代美術館開幕
    2018年11月26日,《藝術與使命:黃建華1952-2017》在僑福當代美術館對公眾開放。本次展覽由兩位國際知名策展人羅蘭·艾格(僑福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與黃篤聯合策劃。美術館 D區集中呈現他介入當代藝術的不同視角,該展區藏品的甄選反映了黃建華的個性,也反映出他所強調的藝術在人性教育方面的效果,他對構建不同文化與地域之間的「橋梁」的使命,以及他對傳統和當代文化之間關係的思考。
  • 中國當代藝術中心會是上海嗎
    儘管門票定價50元,但上海當代藝術館入口的長龍每天都在上演,從2013年12月到2014年3月,短短三四個月裡,有超過30萬上海市民自掏腰包前往,排隊盛況有如追夢一般——以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和影響力而言,單場個展僅門票收入就突破1500萬元,這樣的數字著實難以想像,也讓人看到了上海吸納當代藝術的驚人潛力。
  • 藝術融入煙火味無處不是美術館
    NAFI 不僅僅是一場展會,更將藝術從展會現場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間,打造藝術博覽會的「南京模式」,讓藝術以一種更獨特的方式進入市民生活,傳遞到南京的各個角落,融入城市的「毛細血管」之中。而且,畢卡索、達利這些聞名世界的藝術家的作品也首次大規模出現在南京,這在南京當代藝術展覽史上是第一次。畢卡索的《等待》、達利的《手》,這些聞名遐邇又難得一見的作品,都不容錯過。融入生活身邊菜場變身美術館誰說欣賞藝術只能在美術館裡?
  • 西北地平線上的藝術小鎮 沙漠和綠洲之間的美術館
    在距離銀川市中心的地方,一座建築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美術館在一片溼地旁拔地而起,這就是銀川當代美術館,它是西北地區首個大型當代藝術美術館。開館前,早有媒體拍攝了這座位於沙漠和綠洲之間的美術館建築。美術館景點華夏河圖藝術小鎮,秉持天人共美的東方傳統哲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共生城市理念,讓藝術、生態、教育、生活在此共棲共生。
  • 同期展覽推薦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將在2020年11月11日-15日於西岸藝術中心舉行。本期將介紹合作機構之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及其於博覽會期間呈現的展覽。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外景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0月1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上海雙年展主場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曾是「城市未來館」。它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其粗礪不羈的工業建築風格給藝術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想像和創作可能。
  • 上海龍美術館(浦東館)即將免費開放
    龍美術館(浦東館)將從2019年2月22日起,免費對公眾開放。根據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藝術處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有美術館89家,其中國有美術館22家,非國有美術館67家。2012年12月,劉益謙、王薇夫婦在上海浦東新區創立龍美術館,六年以來立足於館藏品的研究展示、文化交流,先後策劃了一系列館藏精品展:「古往今來——龍美術館開館大展」、「縱橫阡陌——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館藏展」、「亞洲線索——龍美術館亞洲當代藝術館藏展」、「抒情異鄉人」等等,向公眾梳理和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紅色經典」藝術和現當代藝術等,深受公眾喜愛。
  • 藝術閱讀在上海②|美術館書店:嘈雜時代,藝術的文字居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藝術閱讀在上海」系列,以藝術板塊為切口,觀察上海不同形態書店的藝術閱讀部分。本期聚焦的是「美術館裡的藝術書店」,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美術館商店「電鋪」與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閱讀和商店區域。
  • 打卡北京最潮玩法:北京時代美術館「邊界之間」當代藝術體驗展
    8月1日-31日,北京時代美術館與 WAVELENGTH 聯袂,邀請11位藝術家創作13組大型體驗性裝置作品,鼓勵觀眾在「邊界之間」遊走、遐想、停留,呼出心中所想,吸入藝術之氧。以跨界探討邊界的「斜槓空間」,是多名跨界藝術組織打造的全新特別藝術板塊,涵蓋音樂、潮流、攝影、自然、氣味共5大元素。而「呼吸空間」 特別板塊是由WAVELENGTH與家具設計國創品牌十八紙共同打造的一個空白空間,觀眾可以在此休憩、呼吸、放空,還可以在這個擁有無限可能的純白空間裡交流著藝術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