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什麼是唯一?

2020-12-15 騰訊網

9月20日起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推出第一個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這是建館7年以來,PSA首次推出館藏作品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和許多海內外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得到繼承、收到捐贈,或者擁有收藏專項資金有所不同,這個中國唯一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是從零開始。

在2012年成立之初,PSA是中國首個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7年過去,PSA目前依然是中國唯一一座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Q

在7年中,全國新創的博物館、美術館在各地開花。既然當代藝術是熱門的辦館方向,為何依然只有PSA這顆「獨苗」?

《客人的到來》或許能給出答案。展覽的每一件藏品皆是對應了7年以來PSA的重要展覽。換言之,舉辦一場展覽,用梳理研究換得一件或幾件藝術家的捐贈,收藏的步子紮實且緩慢,唯有「篳路藍縷」,可以來形容這種「不太當代」的當代藝術收藏過程。

《客人的到來》海報

《客人的到來》這個名字還有哲學上的玩味。很多人問這個「客人」是誰?觀眾、藝術家,還是作品?

PSA的回答是,它可以是所有的。這個客人既是哲學角度的理解,就是主客體關係;也可以是社會學的理解,就是主人和客人的轉換關係。當代館作為一個主人,請他們來辦展覽的時候,藝術家和作品只是客人,展覽結束,他們也就走了。但實際上,一旦作品在展廳裡出現,展品就成為了這座美術館的主人,接待著當代藝術的八方來客。

《客人的到來》藝術家幕後採訪

在展覽開幕之際,館長龔彥接受了新民晚報·新演藝記者專訪。

館長龔彥

01

自創收藏路數

目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總量是140餘件,比起蓬皮杜博物館的8萬件,是小巫見大巫。

《客人的到來》展出其中的60多件,十分可觀。

策展人項苙蘋從電影導演格林納威在威尼斯的藝術實踐受到啟發——

從庫房出發,在二樓平臺上搭建出一座倉庫半封閉庫房,展示藏品似乎是從庫房直接拿出的,保留了架子和收藏木箱子,還有木頭箱子上的籤條和釘子,留下了收藏痕跡;

展廳好像變成了庫房的延伸,在一個空間裡有了邏輯關係。

龔彥回憶,7年來的收藏步伐非常艱辛。

作為國家公立博物館,PSA依靠門票和社會募資來進行收藏。

PSA自創的路數是,幫助藝術家梳理和研究,而藝術家們則將自己的最有價值和意義作品捐贈給博物館。

「藝術家會挑選最滿意的作品給我們,像李山捐贈了他的代表作『生物系列』。我們沒有白名單,就是跟著展覽走,展覽背後都有我們的研究,帶著我們和藝術家的交流,也帶著我們的展覽記憶。」

PSA此前還推出了李山展覽的周邊產品

很受網友歡迎

02

拒絕有毒禮物

從2012年建館至今,PSA一共舉辦了80多個展覽,大概是全世界裡辦展最多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其他家博物館都擁有永久性展廳,但是PSA沒有,上海PSA的展覽永遠是現在進行式。「難度很高,很刺激。」

中國當代藝術劃分要從1978年開始,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

85新潮之前還是探索階段,在社會性方面有了前衛的感覺。

1985年之後,中國當代藝術走入了自覺的探索。

上世紀90年代進入了爆發階段。

基於此,PSA今年成立了出版部門和文獻小組,對展覽自身的文獻也在跟進中。

近年,PSA在館舍的各個角落,也會擺放若干藝術品。

觀眾在展廳裡閒逛時,可以在臨江平臺上與西野康造的大翅膀偶遇,與他一起吹吹風;可以在三樓的落地玻璃前,看到永遠攀爬不上去的高高的床,那是藝術家致穎的作品。

龔彥透露了一個計劃,希望2到3年時間裡實現,那就是在5樓建立一個空間,集中陳設PSA的館藏。

「我們必須有點態度。館藏不是為了滿足博物館標配,也不是為了機構的虛榮心;館藏內容不需要宏大;館藏不需要敬畏市場;館藏不能待在庫房裡;館藏不是來自排行榜。」

龔彥透露了說「不」的理由,原來在開館之際,館方已經拒絕了數不清的藝術家的捐贈。

「收藏是需要理由的。我們不需要『有毒的禮物』。」

按照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PSA和他的學術委員會制定了自己的當代藝術作品收藏標準。

對中國當代藝術有重要貢獻的藝術家,大致上有這些要點——

遠離市場,不被關注的藝術家;

打破國際當代藝術範式的年輕藝術家;

女性藝術家;

不需要宏大,而是做真實重要敘事的藝術家;

被收藏不是終身成就,看作品的力量和獨特性;

沒有年齡限制;

最後,雖不能太強調地方主義,但會有所側重,畢竟PSA身處上海,要和這座城市發生聯繫。

龔彥表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準備著經受學術界、藝術家、觀眾和歷史的目光,是藝術家、作品、觀眾共建的記憶。

03

熟悉每件藏品

PSA的藏品都是從零開始的。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大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是用這種方式建立自己的館藏。

PSA目標也並不是蓬皮杜美術館和泰特美術館。

龔彥幽默地說,這裡頭,有若干個優勢。當蓬皮杜美術館的館長,恐怕並不清楚自己家8萬件藏品的來歷。在PSA,不僅館長知道,連資深的志願者都了解每一件藏品。

龔彥認為,展覽以還原藝術本身,來換取藝術家拋開所有的「綁架」,捐贈他們最花了心思的作品。

例如李山的展覽,他只做生物藝術,這是最有挑戰性、最具有前衛精神的,是他願意顛覆自己去探索的藝術。他的收藏如果轉化成市場,可能價格不高,但是非資本的價值,需要PSA來張揚。

比如餘友涵,PSA收藏的是他最實驗性、最原始的作品,我們可以找到他的藝術起點和種子。

PSA舉辦的「餘友涵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餘友涵、李山那一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通常都有回報國家的赤誠理想。

因此PSA的優勢還在於,所有的捐贈都成為了國有資產,不能進行買賣,讓藝術家們比較放心。

「我們不是集郵,我們對標自己的研究力量。展出、出版、收藏和展覽,學術研究是一個原點。

我們的藏品是可數的。藝術家把作品給了美術館,是有期待的。如果大多數藏品都窩在倉庫裡,長久不能看到,是非常遺憾的。

PSA的藏品並不孤單的,它們會出來見見客人。」

「世界最好的收藏家是保持和藏品間的距離,而不是在經濟危機時,立刻轉手自己的藏品。藏品的藝術價值應當被保存,我們是在照顧他們,令屬於公眾的藏品讓公眾看到。這是上海的家底,藏品屬於上海這座城市。」龔彥表示。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樂夢融

編輯:小開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相關焦點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十一」正式開館
    這是9月26日拍攝的已改建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露臺。由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建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10月1日12點正式對公眾開放。該博物館僅接受網上預約,每天預約數量為6000人。上海「東方網」為此設立了專門的預約平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面積逾4萬平方米,有12個展廳,將以收藏、展示和陳列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為主。以「重新發電」為主題的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將作為開館展覽。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陌生風景」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相遇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這些天正在舉行。此次展覽展出近100件/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的標誌性藝術作品,以及眾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森山大道、雷蒙·德巴東的攝影,羅恩·穆克、薩拉·施的雕塑和裝置,謝裡·桑巴的繪畫,墨比斯的動畫……展覽呈現了不同門類、不同地域的藝術創作。
  • 同期展覽推薦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將在2020年11月11日-15日於西岸藝術中心舉行。本期將介紹合作機構之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及其於博覽會期間呈現的展覽。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外景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0月1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上海雙年展主場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曾是「城市未來館」。它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其粗礪不羈的工業建築風格給藝術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想像和創作可能。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臨時閉館23天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臨時閉館23天 2020-06-04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7月31日至11月15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除了歷屆參展作品外,展覽還呈現了由藝術家提供的各種私人物件,作為「個人文獻」,與雙年展的歷史形成呼應。
  • 為藝術發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9年招聘公告
    根據發展需求,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3名員工(派遣制)。5、考察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組織考察,主要考察應聘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遵紀守法情況,道德品質和誠信記錄,並對應聘人員的報考資格進行覆審。6、錄用人員的確定和公示根據考核、體檢、考察等結果,對擬錄用人員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官網上進行公示,為期7天。公示無異議後,進入錄用程序。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持續「發電」1800天,定位越來越清晰
    除了繼承和發展了上海雙年展,在五年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還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品牌項目:創立於2014年的「建築和城市」展覽研究方向、「青年策展人計劃」以及2015年開啟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等。這個起初大家稍嫌偏遠和陌生的藝術機構,時至今日,已成為廣受歡迎的當代藝術據點。
  • 從上海兩座當代藝術館看中國當代藝術
    在黃浦江畔,有兩座以當代藝術為主題的館。一座地處浦西世博園,名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歷時一年半建成;另一座位於人民公園內,名叫上海當代藝術館,地處上海市中心核心區域裡的核心,發展了8個年頭。或許從這兩座館的身上,可以一窺究竟的不只是當代藝術,也是這座城市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文化氣質。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於10月1日開館
    上海新添兩大文化地標。昨天(8月30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表示,上海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這將成為上海新的「城市名片」。
  • 徒有虛名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我從黃浦濱江自行車道駛出,便望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去看看唄。一個戴眼鏡,圓臉,穿著很隨意,拉著行李箱的女孩正低頭看手機,我問道:「這個館今天開放嗎?」女孩子說:「11點開館。」「你是看完以後就直接離開上海了?」「是的。」其實,我很想告訴這個女孩子,如果可以的話,就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吧,上海是個大舞臺,上海是中國經濟的脈搏,上海是中國的超級都市。11點到了,還是那一套程序,查看「隨申碼」,接著測量體溫入館。
  • 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_2020年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資料下載...
    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效果圖  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效果圖  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模型圖  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模型圖  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模型圖  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模型圖  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略圖  查看詳情
  • 藝術為槍:當代藝術中的博物館新思
    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從學理的角度對此開展嚴肅的論述,而是基於筆者個人的學習經歷介紹一些特別關注博物館機構本身的當代藝術作品,以饗讀者。它們有時嚴厲,有時可愛,有時戲謔——它們是不確定的意義與能夠不斷延展的博物館。
  • 清水混凝土工業建築風格打造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用清水混凝土打造的工業建築風格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它不僅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也揮別了對能源無度攫取的過去。其粗礪不羈的清水混凝土工業建築風格更是為藝術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豐富的可能。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變身「客廳」,首個館藏展從「庫房」講起
    9月20日至3月8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PSA」)舉行其第一個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博物館變身巨型「客廳」,展出PSA館藏中的60餘件作品。展覽關於收藏的「動態」,將平日身處幕後的藏品庫房推至前臺,使觀眾得以從藏品照料、復原、運輸、研究等角度走近藝術,感受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7」招募青年策展人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7」招募青年策展人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實習生 李亞迪 2017-06-08 07:37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策展人:策展團隊 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A學術性:B策劃執行:C現場效果: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E國際化能力:策展理念:呈現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2019年9月20日,PSA首次推出館藏大展「客人的到來」,對7年來的收藏進行梳理,此次展覽在策劃上有別於結果型的展覽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空間繪畫」
    新華網上海11月7日電(記者 任瓏)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將舉辦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迄今為止內容最為豐富的個展「會動的房間」。展覽將集中呈現藝術家過往近30年藝術生涯各階段的百餘件繪畫作品,以及根據PSA建築空間全新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空間繪畫」。
  • 章明作品: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章明、張姿、丁闊 建築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
  •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十一個房間呈現「設計何為」
    3月30日至6月2日,「設計為何:託尼克視覺設計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psD(power station of DESIGN)舉行。藉助動態投影等非常規的展出方式,展覽回顧荷蘭設計團隊託尼克(thonik)過往25年設計生涯的14組代表作品。展覽圍繞「設計為何」提出11個原因,「11個抽象原因將呈現為11個具象房間,這些房間可以被視為我們思考的隱喻。
  • 內地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是哪家?
    這是一個自1996年誕生以來,已近20年曆練的藝術展,如今的上海雙年展也早已成為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展示之一,更是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肯定。不過上海雙年展其本身的意義並非僅此而已,這項藝術展並不只是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舞臺,更是構建在當代藝術與我們大眾間的一座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