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變身「客廳」,首個館藏展從「庫房」講起

2020-12-15 澎湃新聞

9月20日至3月8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PSA」)舉行其第一個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博物館變身巨型「客廳」,展出PSA館藏中的60餘件作品。展覽關於收藏的「動態」,將平日身處幕後的藏品庫房推至前臺,使觀眾得以從藏品照料、復原、運輸、研究等角度走近藝術,感受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對澎湃新聞表示,

之所以想要集中做一個收藏展覽,也是希望為七年來在這樣一個共建的過程中做出貢獻的藝術家給予應有的回饋。

展覽「客人的到來」是PSA的首個館藏作品展,展出其開館7年以來140多件藏品中的60餘件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蔡國強、大同大張、黃永砅、李山、羅曼·辛格那(Roman Singer)、Superflex、沈遠等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部主管項苙蘋告訴澎湃新聞,「客人的到來」意味著不同的藝術家作品來到博物館後成為主角,由此而串聯起整個展覽。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開幕當天的上午,由於一些技術問題,展覽中的部分視頻尚未播放,在部分作品之前,工作人員正在完成最後的準備工作。這樣一種「臨時」狀態似乎恰好展現了此次展覽的主題:作為一個收藏展,「客人的到來」並非意在藏品的陳列,而是試圖讓觀眾了解收藏的過程。「我們想要讓人們看到整個收藏工作的痕跡,」 項苙蘋說道。

展覽現場的「開放庫房」

展覽現場的「開放庫房」

乘扶手電梯上到二樓,首先看到的是一間大型的「木房」。這是仿照PSA的藏品庫房而製作的「開放庫房」,和慣常的展示空間不同,展品被置於一個用於儲存的環境中。雷姆·阿爾卡迪(Rheim Alkadhi)的影像《午夜計程車》直接投屏在一塊木板上,影像中原本擁有的某種「私密性」被庫房式的環境所衝淡,而摻入了新的意義。一些木箱上印有「小心存放」的標誌,關於藏品信息的清單則被釘在箱子外。一張清單上列出了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黑板繪畫》系列的相關信息,這一系列作品曾出現在2012年的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上,之後由博伊斯基金會捐贈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項苙蘋在採訪中表示,展覽上的國外藝術家藏品大多得益於歷屆上海雙年展的舉辦,「有些是雙年展委任創作的作品,有些則是展覽結束後的相關捐贈。」中國藝術家的藏品同樣來自此前PSA舉辦過的一系列展覽,「我們是邊展邊收藏,所以每件作品都和展覽密切相關,」館長龔彥告訴澎湃新聞。

沈遠《磷火》

藝術團體Superflex的《豬、時間與空間》

相比於擁有大型館藏的博物館,PSA更關注作品收藏與展示的並行,「我們不希望藏品是躲在倉庫裡的,我們要讓它們經常出來『會客』,」龔彥說道,另一方面,得益於寬敞的展示空間,PSA能夠展示一些大型作品或是根據空間所特製的作品。在「客人的到來」展覽現場,澎湃新聞看到了藝術家沈遠的作品《磷火》:一把尺寸巨大的木梳上纏滿了鐵絲,仿佛糾纏不清的落髮,女性所隱藏的敏感與焦慮在作品中被放大至無數倍,填滿了寬曠的空間。藝術團體Superflex的《豬、時間與空間》佔據著二樓的一個房間,地板上的墊子圍成一圈,平躺在墊子上,正好看見天花板上圓形屏幕播放的視頻:一名中國人和一位帶有丹麥口音的敘述者交替講述著關於遷徙與身份的故事。楊福東的作品《是的,必經之路》曾出現在去年的上海雙年展上,當時,一群學生在PSA龐大的階梯空間進行行為表演,而在此次展覽上,作品的影像記錄出現在階梯的盡頭,空間與作品形成有趣的呼應。

楊福東《必經之路》

以下為澎湃新聞與龔彥、項苙蘋對話部分:

澎湃新聞:怎麼理解「客人的到來」這個展覽名稱?

項苙蘋:

起初我們是想從哲學的主客體關係角度切入,後來我們認為在美術館中,還是更適合從社會學角度去講「主客」,也就是主人和客人的關係。首先,藝術家和作品是作為「客人」被邀請到館裡,但是一旦到我們這兒,藝術家和作品其實就成為了我們展廳的主角,這個時候我們的角色就發生了變化。其次,我們的觀眾對我們來說客人,但是他們也是作為納稅人進入館裡,所以又從客人變成了主人。另外,「客人的到來」讓人想到新事物的到來,所以我們也想將它作為藝術創造的隱喻。

李山《轉譯的錯誤》

澎湃新聞:這次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和背景各不相同,作為一個展覽,如何把它們串聯在一起?

項苙蘋:

我們目前的作品大概是140多件,對於一個收藏展而言,在這樣一個條件很有限的基礎上,我們想到的是從「庫房」出發,好像整個展覽上的展品和收藏是從庫房裡出來的。於是,我們在大平臺上做了一個「開放庫房」,裡面有運輸的箱子等等,營造一種收藏工作的痕跡,其他的作品則是對庫房空間的延伸,由此形成空間上的邏輯關係。

澎湃新聞:PSA之前辦過很多單個藝術家的收藏展,為什麼想要在這個時候辦一個收藏的群展?

龔彥:

其實我們的收藏和博物館這樣的一個名字非常不匹配,更像是一個展覽館。七年來,我們收藏的步伐是非常艱辛的:我們沒有專項資金,而是通過微薄的門票收入,以及社會募資來進行。面對這樣一些客觀的困難,我們習慣於迎難而上。像之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系列,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收藏的策略。通過對藝術家進行非常完整的梳理,幫助他們進行研究,我們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一個關係,然後進一步進行收藏。之所以想要集中做一個收藏展覽,也是希望為七年來在這樣一個共建的過程中做出貢獻的藝術家給予應有的回饋。

蔡國強《九級浪》

另一方面,我們的博物館原來是一個廠房,它只是一個殼,一個空間,它自己是沒有記憶的。對所有美術館來說,它的記憶是靠作品、靠觀眾、靠藝術家一起建設起來的。所以作品、藝術家和觀眾其實就是這棟樓的大腦裡面的海馬體。我們要做這樣的收藏展示,把這個海馬體重新植入到這個軀體裡面,讓它不會是一個冰冷的機體,而是可以跟我們一塊蓄勢的空間。在我們這次展出的藏品中,其實每件作品都是跟展覽有關係的。我們收藏的方法或者著眼點可能和其他的美術館會有些不同。我們不是說到市場上去挑選,或者根據榜單收藏,而是跟著我們自己的展覽走。展覽最主要的是它背後的一段研究過程,所以你看到的每件作品都是帶著研究,帶著我們和藝術家之間深度的交流,帶著觀眾對它的一個記憶。

黃永蟲為其個展所作的展陳模型

胡介鳴《向上 向上》文獻

澎湃新聞:之後會計劃建一個永久的館藏陳列室嗎?

龔彥:

有這樣的計劃,空間設想是在我們的五樓。希望能夠在兩三年裡面可以實現。

澎湃新聞:你們收藏的標準是什麼?

龔彥:

首先,作為上海本土的美術館,我們很希望強調上海的重要性,上海的歷史其實一直是被中國美術史低估和忽略的,當然我們也不想做得太地方主義,但是我們從收藏的角度會有這方面的側重。從上海重要的藝術家開始做起。其次,我們關注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非常獨樹一幟的那些人,遠離市場的那些人物。還有打破國際當代藝術陳規的年輕藝術家們,這次我們從裡邊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此外,我們還重視對女性藝術家作品的收藏。

現在大多數收藏的策略都是根據市場做的,市場價格幾乎成為了唯一額評判標準。我們的收藏是要還原藝術本身。我們並不關注市場最喜歡某個藝術家的哪一件作品,而是想知道,藝術史學家覺得這個藝術家的哪件藝術作品,是最有價值的,或者說這個藝術家自己,拋開所有對他的「綁架」之外,覺得哪部分作品最能代表他,是他最花心思、最投入的地方。

佩·懷特,《柏林 B》,掛毯

展覽現場

相關焦點

  • 把「庫房」給你看!開館7年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都有哪些藏品?
    上周末起,建館7年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隆重推出第一個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作為中國首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的館藏作品逐步築建起上海當代藝術的「收藏家當」,從零開始的PSA收藏並非來自購買與捐贈,而是來自一場場基於研究的展覽,這區別於國外各大當代藝術博物館。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什麼是唯一?
    9月20日起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推出第一個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這是建館7年以來,PSA首次推出館藏作品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和許多海內外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得到繼承、收到捐贈,或者擁有收藏專項資金有所不同,這個中國唯一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是從零開始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策展人:策展團隊 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A學術性:B策劃執行:C現場效果: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E國際化能力:策展理念:呈現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2019年9月20日,PSA首次推出館藏大展「客人的到來」,對7年來的收藏進行梳理,此次展覽在策劃上有別於結果型的展覽
  • 首次公開 7年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都收藏了哪些作品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1日報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近7年來,首次系統梳理並對公眾展示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舉辦了那麼多展覽的PSA,又有哪些館藏呢?記者看到,此次展出了近4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總計60餘件作品,內容涵蓋影像、攝影、繪畫、雕塑、裝置、文獻等多種形式。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十一」正式開館
    這是9月26日拍攝的已改建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露臺。由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建而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10月1日12點正式對公眾開放。該博物館僅接受網上預約,每天預約數量為6000人。上海「東方網」為此設立了專門的預約平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面積逾4萬平方米,有12個展廳,將以收藏、展示和陳列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為主。以「重新發電」為主題的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將作為開館展覽。
  • 清水混凝土工業建築風格打造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用清水混凝土打造的工業建築風格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它不僅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也揮別了對能源無度攫取的過去。其粗礪不羈的清水混凝土工業建築風格更是為藝術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豐富的可能。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於10月1日開館
    兩館的建設可填補上海藝術博物館體系的空白,即上海博物館展示古代藝術,中華藝術宮展示近現代藝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當代藝術。成熟的博物館體系和多元的文化格局,將進一步豐富上海的文化形象,有利於上海逐步邁入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行列。
  • 徒有虛名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我從黃浦濱江自行車道駛出,便望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去看看唄。一個戴眼鏡,圓臉,穿著很隨意,拉著行李箱的女孩正低頭看手機,我問道:「這個館今天開放嗎?」女孩子說:「11點開館。」「你是看完以後就直接離開上海了?」「是的。」其實,我很想告訴這個女孩子,如果可以的話,就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吧,上海是個大舞臺,上海是中國經濟的脈搏,上海是中國的超級都市。11點到了,還是那一套程序,查看「隨申碼」,接著測量體溫入館。
  • 同期展覽推薦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將在2020年11月11日-15日於西岸藝術中心舉行。本期將介紹合作機構之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及其於博覽會期間呈現的展覽。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外景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0月1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上海雙年展主場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曾是「城市未來館」。它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其粗礪不羈的工業建築風格給藝術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想像和創作可能。
  • 從上海兩座當代藝術館看中國當代藝術
    在黃浦江畔,有兩座以當代藝術為主題的館。一座地處浦西世博園,名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歷時一年半建成;另一座位於人民公園內,名叫上海當代藝術館,地處上海市中心核心區域裡的核心,發展了8個年頭。或許從這兩座館的身上,可以一窺究竟的不只是當代藝術,也是這座城市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文化氣質。
  • 上海博物館東館主體鋼結構封頂
    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上海博物館東館位於浦東花木行政文化中心,西臨楊高南路、北至世紀大道、東面是丁香路,與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隔街相望。而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後,上海博物館的展陳、文物和辦公中心將東移,這個時候將啟動上海博物館的二期閉館大修。       一次興建10萬平方米,在國外也很少聽到先例。大英博物館是歷史形成的,大都會博物館進行無數次加建才成就這樣的體量。上海博物館東館招標一共進行了四輪,參與投標的9個單位6個來自國外,3個來自國內。
  • 內地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是哪家?
    這是一個自1996年誕生以來,已近20年曆練的藝術展,如今的上海雙年展也早已成為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展示之一,更是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肯定。不過上海雙年展其本身的意義並非僅此而已,這項藝術展並不只是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舞臺,更是構建在當代藝術與我們大眾間的一座交流平臺。
  • 為藝術發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9年招聘公告
    根據發展需求,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3名員工(派遣制)。5、考察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組織考察,主要考察應聘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遵紀守法情況,道德品質和誠信記錄,並對應聘人員的報考資格進行覆審。6、錄用人員的確定和公示根據考核、體檢、考察等結果,對擬錄用人員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官網上進行公示,為期7天。公示無異議後,進入錄用程序。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臨時閉館23天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臨時閉館23天 2020-06-04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陌生風景」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相遇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這些天正在舉行。此次展覽展出近100件/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的標誌性藝術作品,以及眾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森山大道、雷蒙·德巴東的攝影,羅恩·穆克、薩拉·施的雕塑和裝置,謝裡·桑巴的繪畫,墨比斯的動畫……展覽呈現了不同門類、不同地域的藝術創作。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持續「發電」1800天,定位越來越清晰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PSA)即將於10月1日迎來5歲生日。作為城市的文化地標,這座藝術電廠已持續「發電」逾1800天。迄今共舉辦51個展覽(其中包括三屆上海雙年展),每年舉辦講座、演出、兒童活動等約400場。
  • 對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上博東館開工 專為孩子設探索宮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上博東館模型前介紹 /詹皓  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是市委、市政府著眼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施「文化東進」戰略、構建「兩軸一廊、雙核多點」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二樓的大平臺,澎湃新聞看到了一排排長長的陳列桌,手稿、書籍、照片、私人物件並排放著,陳列桌的一側有一面以60倍速度高速運轉的鐘,和桌上的這些物品一起,帶著人們穿過上海雙年展24年的歷史。
  • 上海世博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迎客在即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30日在中華藝術宮(原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內宣布,經過近10個月的項目建設,改建完成後的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在10月1日正式開館。  在中華藝術宮新布展的「名家館」內,可以看到程十髮、吳冠中、林風眠等名家的畫作已懸掛牆上,靜候觀眾。
  • @所有上海人,2019《上海市博物館美術館通票》免費送,百大熱門場館等你來體驗!
    /過程/現象/機制/文化/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浦東上海觀復博物館瓷器館、東西館、金器館、造像館、臨時展廳特展《嘟嘟裡的故事——觀復文物秀》寶山上海玻璃博物館(主館)什麼是玻璃/技術和工藝的發展/從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藝術創造力的證明浦東泰迪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