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家鄉村美術館探尋社會治理新元素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與都市美術館大多展示現代化、國際化、抽象化等風格的作品不同,上海首家現代鄉村美術館——可·美術館在策展選作品方面,更青睞於展示鄉間田陌風採。館方請來一部分藝術家利用當地的文化元素在當地進行創作,甚至創作材料也都是當地的。他們還請來當地居民一起參與作品的創製

■在鄉村開設美術館,可以把美育工作延伸到有著原汁原味鄉土風貌的鄉村生態裡。一個地方要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和優秀的文化傳承,必定要有好的藝術表現形式來承載與渲染。美術館也是一個良好的文化載體,讓鄉村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傳播,通過多元化的藝術進行碰撞,產生發酵

大雅的美術館「安放」在阡陌田野間?對,你沒搞錯,在上海青浦區練塘鎮一片開闊的農田間,就坐落著這樣幾棟小屋,傳統江南水鄉風格,粉牆黛瓦、素樸純淨,周圍縱橫河道、農田阡陌、果園農舍、森林植被相伴。這裡就是近段時間以來文藝愛好者熱捧的網紅「打卡」地,上海首家現代鄉村美術館——可·美術館。

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裡,藝術與鄉村神奇地組合在一起。從美術館參觀後出來,遊客觀眾甚至能遇上扛著鋤頭從農田走回家的村民,而當地村民中也有不少人第一次踏進藝術展廳。著名現代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李小山數度前往這家鄉村美術館,並親自操刀策劃展覽,借用他充滿感情的評論:「中國美術館都是設在都市的,唯有此館是鄉村的。大上海的鄉村啊,不僅要進美術史,也是治理體系的新要素。」言語中,透露著對上海格局氣象的盛讚。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也認為,有著藝術內涵的美術館開進鄉村,代表著農村基層建設、社會治理嶄新運作機制的探索,值得點讚。

「安放」在田野裡的現代美術館

上海剛剛入夏,新雨將空氣洗滌得格外清新。5月16日,「練塘田園藝術季」在可·美術館中的可園悄然啟幕,為建設「中國最美鄉村美術館」又添上了一筆。與往常不同的是,滿是桃樹的可園裡多了很多新的藝術景觀,一件件形態各異的雕塑作品散落在各個角落,與碩果相對,被繁花簇擁,給這一片綠色注入濃濃的藝術氣息,也讓自己抹上自然的活力。

時間回溯到2018年5月,可·美術館開館,粉牆黛瓦樸實無華地融入了鄉村的一草一木。光選址一項,創始團隊就花了不少心思。美術館負責人介紹說,美術館的右邊是練塘古鎮,左邊是朱家角古鎮。如果做得好的話,參觀的人流不會少。另外,這裡處於水源保護地,不允許再開工廠,反而非常適合開設美術館。

鄉村美術館並非憑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業廠房。據練塘鎮相關人員介紹:「這些年,青浦區、練塘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裡又是水資源保護區,因此,2016年時,這裡的工廠就不再運營了。之後我們一直想利用這些廠房引進文旅項目,正好碰上一批藝術家有意開設一個『田野中的美術館』,經過協商溝通,美術館項目最終落地。」

雖然落戶鄉村,但美術館的建設標準一點也沒有降低,營運管理也完全按照現代化美術館的方式去做。如今,從金田路拐進美術館的那一刻,參觀者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

就地取材,茭白葉也能做創作材料

與都市美術館大多展示現代化、國際化、抽象化等風格的作品不同,可·美術館在策展選作品方面,更青睞於展示鄉間田陌風採。美術館的名字叫「可」,除了因為投資方之一是青浦本地美術教師出身的畫家吳可之外,還因為「可」這個字包含了豐富的聯想和廣闊的可能性。

據美術館方面介紹,館方請來一部分藝術家利用當地的文化元素在當地進行創作,甚至創作材料也都是當地的。他們還請來當地居民一起參與作品的創製。

在美術館寬敞的院落,一位正在創作的美院學生對記者表示,他的設計理念結合了環保話題,希望通過作品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我的作品用的都是廢棄材料,是在咱練塘地區收集到的,包括這些茭白葉」。

「這裡不只是美術館,還是藝術家的『根據地』,館裡每年都要策劃幾個大型展覽。」負責美術館運作的彧忻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陶晨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幾年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展覽的專業度國內一流,二是公益性程度不斷提升,三是在發展廣度上追求藝術與自然的融合,四是美麗鄉村從美麗文化做起,最終把這裡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最美鄉村美術館。」

美術館讓村子、村民狀態發生了變化

「鄉村歷來是美育的『窪地』,很多村民沒有機會進入美術館接觸藝術,建設鄉村美術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座美術館可以讓藝術在鄉土田園中生根,可以成為鄉村美育的『新課堂』。哪怕村民每天路過美術館時多看幾眼,這種村民身邊的『精神地標』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美術館相關人士說。

在可·美術館開館展「平行·上海」舉辦期間,青浦區教育部門、金前村等組織中小學生、村民進館參觀,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走進美術館。練塘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練塘文化底蘊深厚,可·美術館是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探索鄉村社會治理過程中誕生的。能讓從來沒有進入美術館的人走進專業展廳、欣賞真正的藝術,這是鄉村美術館的意義所在。」

美術館的開設,已經讓其所在的金前村、村民的狀態發生了變化。村民們一開始比較好奇,後來發現美術館免費開放,慢慢就走進去看看,不一定能看懂,但確實被吸引了,有的還抱著孩子去看。自從有了這個美術館之後,去村文化站裡練書法和繪畫的人也多了起來。

金前村村支書王平表示:「可·美術館的落戶給我們村帶來了全新的藝術文化氣息,村民們來到美術館,看到這麼環境優美的地方,都感嘆原來我們的田間地頭也可以這麼漂亮,這帶動了全村環境的大提升。」

美術館開進鄉村後,更要關注內容建設

城市美術館是國內目前的主流形態,鄉村美術館建設則剛剛起步,比如浙江寧波的杜岙美術館建在偏遠的小村莊、烏鎮的木心美術館建在古鎮。但鄉村美術館在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探索,比如日本有圍繞鄉村和農業主題的「越後妻有」藝術節,箱根也集聚了一批鄉村美術館。

在金江波看來,在鄉村開設美術館,可以把美育工作延伸到有著原汁原味鄉土風貌的鄉村生態裡。上海要提升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氣質格局,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就需要讓「美的生活」滲透進城鄉每個角落、覆蓋更多人群。

如今,美育方面的工作室、工坊在城市各個角落隨處可見,但在鄉村還比較匱乏。金江波認為,美術館是一個重要的美育課堂載體。青浦區練塘鎮的鄉村美術館建設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是鄉村實踐過程中的創新之舉,有助於鄉村空間美起來,讓村民能夠體驗富有創意、有溫度的生活,從而更關注自身生活品質的建設。

一個地方要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和優秀的文化傳承,必定要有好的藝術表現形式來承載與渲染。金江波表示,美術館也是一個良好的文化載體,讓鄉村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傳播,通過多元化的藝術進行碰撞,產生發酵。以青浦區為例,這裡是長三角魚米之鄉的典型區域,培育了很多文化名人,也有著眾多文化遺產。美術館的落成,對當地文化生態的完善、文化自信的確立、文化傳統的傳播都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美術館開進村落,會有人來嗎?金江波並不擔心參觀流量——有了信息化技術,現代美術館「酒香不怕巷子深」,無論開在哪裡,都有可能成為網紅「打卡」地。他也建議,美術館開進鄉村只是第一步,有了這個絕好載體之後,我們更要關注內容建設,包括優質的藝術展覽、社會文化事件的巧妙轉換等,讓鄉村成為上海熱點文化「打卡」地,讓好的文化事件融入鄉村的生態環境,逐漸變成當地的文化氣質和生活品質,不僅成為一種流行,也進一步促進當地文旅融合、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 薄小波 徐晶卉)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北京成立首家鄉村社會創新中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首家鄉村社會創新中心成立本報訊(記者 李瑤)近日,本市首家鄉村社會創新中心在懷柔區楊宋鎮花園村成立。三家社會單位與花園村籤訂共建協議,將通過政府搭臺、社會力量參與,助力京郊村莊產業轉型升級。懷柔區楊宋鎮花園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苗木花卉專業村,2018年開始,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的落戶為村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由種養殖業的「一產」向對接現代公共服務業的「三產」轉變,如何調動村民轉變觀念,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成為一道制約鄉村持續發展的難題。
  • 北京市首家鄉村社會創新中心在花園村揭牌
    為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徑,凝聚各方力量服務鄉村振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12月20日,北京市首家鄉村社會創新中心揭牌暨集體經濟賦能行動啟動儀式在懷柔區楊宋鎮花園村舉行。
  • 藏在花海裡的這座美術館,或是中國最美鄉村美術館,它就在上海青浦
    很多人不知道,在上海,就有一座藏在花海裡的美術館——青浦區練塘可的美術館。來到美術館,放眼望四周,處處綠意盎然。白牆黛瓦、綠樹飛燕點綴其間,猶如一幅懸於天地間的水墨畫。在這裡,有你想要的無盡花海和茵茵草地。這座美術館是一所名副其實建在「桃花源」裡的美術館,這裡臨河種植了上百棵桃樹。三月時,暖風拂過,粉紅的花瓣雨就翩翩而下。
  • 最美鄉村美術館的首場在地展覽開幕
    國內首家鄉村美術館魅力何在?坐落於青浦練塘鎮金田路428號的可·美術館在策展選作品方面,顯然都更青睞於展示鄉間田陌風採。昨天(27日)開幕的《田字旁》——在地藝術計劃,邀請了13位當地的長期居民,不分籍貫不分職業不分年齡,只要對藝術有著好奇心,都可以來參與進來。
  • 長春大學管理學院召開《社會治理新理念 鄉村振興新格局》學術講座
    2020年12月10日下午,長春大學管理學院在綜合樓B區705報告廳召開了《社會治理新理念 鄉村振興新格局》學術講座,講座邀請到了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銀行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周城。
  • 「九步法」培育鄉村社會組織,從化首發鄉村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手冊
    活動上,鄉村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手冊發布,鄉治理指標體系同步發布。據從化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2020年,在從化區民政局的指導下,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聯合從化區社會組織聯合會開展「探索鄉村力量」從化區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計劃,希望實現「培育一個、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的效應,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治理。
  • 「幫大哥」築牢鄉村社會治理基石
    「群眾組織在社會治理中蘊藏著磅礴力量,我們緊密結合社會治理工作實際,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化解繁雜瑣碎的民間糾紛矛盾,築牢了農村這一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保定市政協副主席、望都縣委書記朱子強說。
  • 四川首家鄉村美術館開放 快來看知名畫家筆下成都紅土地(組圖)
    (原標題:四川首家鄉村美術館開放 快來看知名畫家筆下成都紅土地(組圖))
  • 「國家治理」視野中的鄉村治理
    為此本刊記者對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成都市社會組織學院發展顧問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研究員郭虹進行了專訪。 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和社會基礎 記者:「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是鄉村振興發展路徑之一,如何理解鄉村治理的重要作用?
  • 新華社:法律顧問推動中國鄉村基層社會治理
    新華社:法律顧問推動中國鄉村基層社會治理 2020-12-21 1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條戰線」暨社會治理現代化】燕郊鎮:鄉村煥新顏 向美惠民生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燕郊鎮以建設清潔村莊、宜居村莊、綠美村莊、智慧村莊為目標,向農村生活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發力,黨群力量不斷凝聚,人居環境持續提升,一幅魅力鄉村的和諧畫卷徐徐展現在人們面前。全域整治,全員參與,美好生活願景變現實「『斷頭路』存在好幾十年,還坑坑窪窪,原本幾分鐘的路程要走上半小時。
  • 藝術鄉建|隱於上海鄉間的美術館:阡陌之間,融入當代藝術
    可·美術館在上海這座都市,藝術與鄉村組合在一起。從美術館參觀後出來,遊客甚至能遇上扛著鋤頭從農田走回家的村民,而當地村民中也有不少人第一次踏進藝術展廳。可·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李小山說:「中國美術館都是設在都市的,唯有此館是鄉村的,大上海的鄉村啊,這也是治理體系的新要素。」
  • 咱縣鄉村社會治理工作咋樣?市政協主席曾昭寶這樣說!
    4月14日,市政協主席曾昭寶到我縣調研鄉村社會治理工作。李德民、梁輝、劉保存、孫文濤、楊新泉等市縣領導陪同調研。2019年以來,我縣按照中央、省、市關於加快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把社會治理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通過黨建引領、五化同步的模式,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和模範帶頭作用。全縣498個行政村全部配有輔警並常年駐村工作,實現一村一警正規化。
  • 探秘上海首家蔦屋書店:96年老建築深藏文化新地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2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今天,上海首家蔦屋書店在上海上生新所正式開業。記者獲悉,這家書店由日本蔦屋書店和萬科集團共同打造,其所在建築——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距今已有96年歷史。
  • 甕安猴場:抓實鄉村社會治理 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建強黨的基層組織是做好鄉村治理的有力保障。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村社會治理等重要工作的成效明顯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發揮。 產業興旺是做好鄉村治理的動力源泉。產業興、百業興,青池村深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中的關鍵一步,通過努力,初步實現了產業發展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青池村大力實施「311522」產業發展規劃,助推全村產業發展。
  • 市域社會治理的傳統中國經驗與啟示
    3.功能意義   士紳之治作為傳統社會的基本治理方式,在促進基層治理、平衡國家權力、凝聚鄉村力量、節約治理成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是國家權力在基層治理中的延伸,又是鄉村社會防禦國家權力的屏障。   士紳始終在鄉村治理中扮演參與者的角色,既是國家政權向基層社會滲透的執行者與合作者,又是宗族、鄉村和自身利益的保護人。
  • 清風頭條|臨武縣:打造鄉村治理「清」名片
    紅網時刻通訊員 楊偲 記者 王義正 臨武縣報導「致富經 多探尋 昧心錢 不去賺」這是郴州市臨武縣金江鎮羅家村對後代子孫的訓誡,也是羅家村村民謹守的家訓。近年來,臨武縣依託廉潔家風的「清」文化、鄉賢輔助「清」權力、鄉村治理「清」監督,將「好家風、廉權力、清監督」,打造成鄉村治理的「清」名片。源遠流長廉潔家風打造鄉村治理「清」文化羅家村是遠近聞名的廉潔村,今年以來,羅家村建設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廉潔文化走廊。
  • 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
    作者提供 下圖: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王光華攝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從無到有的發展,顯現出其在助推鄉村振興上大有可為,未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 鄉村凋敝?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鄉村凋敝?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編者按 :伴隨中國經濟加速轉型發展,中國社會處於向現代化社會大轉型、大變革的歷史進程,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出現新態勢,社會矛盾、社會價值、社會心態呈現新特徵。傳統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適應現代化國家的要求。
  • 致力於探尋鄉村振興的「延平樣本」 ——訪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區長...
    延平區區長趙明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延平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我們通過這場藝術復興鄉村的實踐,『用藝術喚醒鄉村』,著力探尋鄉村振興的『延平樣本』。」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