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視野中的鄉村治理

2020-12-2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並指出了七個方面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就是鄉村振興發展路徑之一。那麼,鄉村善治的內涵究竟是什麼?鄉村善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究竟何在?為此本刊記者對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成都市社會組織學院發展顧問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研究員郭虹進行了專訪。

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和社會基礎

記者:「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是鄉村振興發展路徑之一,如何理解鄉村治理的重要作用?

郭虹:我們都知道中國改革開放始於農村改革,而改革的最終成果將在中國鄉村呈現,因此可以說中國鄉村振興之日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勝利之時,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戰略,是一個綜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從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到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在整個系統工程中「鄉村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和社會基礎。

記者:怎樣理解鄉村治理體系和鄉村善治的關係?

郭虹:鄉村治理與鄉村善治有同有異。共同之處在於與鄉村管理相區別,管理是大權獨攬,治理是共治、共建、共享,是從一元主體到多元主體的制度改變;不同之處在於治理是就制度體系而言,善治是就管理能力而言。

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學術界出現了英文「goodgovernance」新術語,即鄉村治理。北京大學俞可平教授把它翻譯成「善治」。善治和治理,從英文來說是一個單詞,但從中國鄉村的實際來說,治理和善治是有區別的。善治是方法的改變,治理是主體的改變。

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關於「鄉村善治」的完整表述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這裡其實是提到了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是鄉村治理體系,第二個概念是鄉村善治之路。這是對應十九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而言。鄉村治理體系是就治理體系而言,鄉村善治之路是就治理能力而言。在我國農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就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鄉村善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

記者:怎樣理解鄉村善治的內涵?

郭虹:黨委領導、政府指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能夠做到這五點,我覺得就是達到了鄉村善治。

今天所講的黨委領導跟過去不一樣,現在的黨是執政黨,不是40年前的革命黨。執政黨是依法治國,這是最主要的。

現在的政府是責任型政府,政府要對人大負責,要對人民負責,是可以被問責的。政府要做的事情也不是大包大攬,是有權力清單的。政府也要依法行政。

社會協同就是代表各個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社會組織是社會的代表。全國現在有80多萬個社會組織,四川有6萬多個,排名全國第五。社會組織協同的是社會公共事務。以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為主體組成的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主體之一。十九大報告將社會組織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社會組織成為新時代全方位參與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公眾參與中的「公眾」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的角度下,公眾的內涵與過去不一樣了。鄉村振興的主體就是公眾,我們在鄉村講到公眾的時候是所有與農村建設相關的利益相關方、利益群體。公眾也是參與公共事務。

法治保障就是鄉村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中必須依法行事,在改革不利於治理的法規制度的同時,也要用法規制度來保障改革開放的經驗和成果。

記者:鄉村善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究竟如何體現?

郭虹:可以從政府、社會、居民三個層面得以體現。

第一,要從政府治理開始。政府治理就是還權、賦能、歸位。要把村(社區)自治權還給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同時還要將治理重心下移,為基層自治提供資源、權利、場地等,這就是賦能。只有政府先實現治理,鄉村治理體系才有實現的制度基礎。

第二,社會調節。社會調節的意思就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中央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文件,要求有關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和鄉村振興。社會參與可以說是鄉村治理的關鍵要素。

第三,居民自治。居民自治這一塊,實際上最難。因為居民多年來缺乏權利的意識,也缺乏使用權利的能力。所以要真正實現居民自治,最重要的是要對居民進行公共意識的教育。居民的能力提升是鄉村善治的基礎。

把「三治結合」實踐經驗制度化

記者:從我省的實踐來看,如何構建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並推進鄉村振興?

郭虹:我省各地在鄉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何把經驗制度化是下一步工作的著力點。建議我省構建鄉村治理體系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就是教育。教育分為兩個群體:一個是幹部群體,一個是農民群體。從幹部群體來講,轉變幹部的意識是最重要的,幹部要理解政府治理和村(社區)自治之間的區別。我們既要強調政府治理,也要重視村(社區)自治,如果沒有對村(社區)自治的尊重和了解,鄉村善治就會缺乏方向,就會走到歧路上。同時讓幹部明白在新時代黨委領導和過去有什麼不同,應該怎樣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等。比如政府部門指定沒有農村扶貧經驗的社會組織去做扶貧工作,就很難真正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同時還要重視對農民的教育,鄉村自治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村(社區)自治的基礎是有公共意識、公民意識的社區居民。多年來,農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是比較弱的。經過教育和沒有經過教育的農民,他的參與積極性是完全不一樣的,實踐證明,綜合性農民組織開展的社區活動是對農民進行教育的有效路徑。

第二,還權於村(社區)、還權於民。《憲法》規定基層實行群眾自治。只有保障和落實了鄉村自治權,才能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鄉村善治中的積極性;只有還居民以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才能保障農民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第三,做好規劃。我們現在的鄉村治理,不僅涉及到硬體,更要重視人的改變,重視鄉村文化以及鄉村教育,因此需要全面規劃。

第四,重視和尊重鄉村本地的文化特色和當地的民族習俗。不能搞成「千村一面」,要「一村一品」,使每鄉每村都有自己的特色。

總之,鄉村治理體系應該是多元化的,鄉村善治之路應該是多樣化的。鄉村治理和善治之路的實現之日,也將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之時。 (記者 陳暉)

《四川黨的建設》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野下的政商關係
    應該對現有政商體系關係中存在的問題有充分的認識,要用制度化的手段來杜絕這種關係中的不規範,其處理原則就是「清」「親」兩個字。更為重要的是要把這個問題放到治理體系完善和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框架裡來思考。國家治理體系構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國家是特定領域內的綜合體,其事務範圍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許多方面,如何治理好這些事務,事關國家基本秩序的建立,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
  • 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點
    3.縣委是縣域治理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是「一線總指揮」習近平同志指出:「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1]。
  • 鄉村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二、鄉村治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鄉村精英」流失削弱鄉村治理主體。人民群眾是鄉村治理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最終受益者,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促進鄉村振興必須不斷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做好社會協同等工作。
  •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走鄉村善治之路
    肖德在致辭中代表學校向參會代表表示歡迎,並介紹了湖北大學發展特色與優勢,以及湖北大學的基本情況。肖德表示,鄉村治,天下安。鄉村文明與基層治理直接關係到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 秭歸鄉村「微」治理經驗在全國推介
    圖丨秭歸縣委書記盧輝現場交流秭歸「村落夜話」鄉村治理經驗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總結交流各地鄉村治理試點示範的階段性成果,對試點示範工作再部署、再推進,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實踐創新
  • 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
    原標題: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    編者的話:      研究和探討國家治理問題,「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對於現代治理體系而言,國家的角色和職能定位是什麼?
  • 宜賓市翠屏區政協:視察白花鎮鄉村治理
    宜賓市翠屏區政協:視察白花鎮鄉村治理 2020-09-30 08:04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餘甘耀)近日,宜賓市翠屏區政協委員趙開華、何德權、蔡霞、陳鴻、顏浩鵬及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郭逢梅等一行人赴白花鎮視察鄉村治理工作
  • 長汀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打造——
    昔日水土流失地,通過這兩年開展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如今山清水秀好風光,成為鄉村旅遊網紅點。三洲村黨支部書記戴芳文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三洲村,國家溼地公園四季花草樹木,豐盈生態農場3200畝四季有果,文化旅遊紅紅火火。
  • 海門鄉村治理工作江蘇領先
    海門鄉村治理工作江蘇領先 全省試點示範工作會議在我區召開 來源:海門日報 發布時間:2020-10-29 字體:[ 大 中 小 ]
  • 《國家治理指數2020報告》發布:各國治理水平穩中有升
    該指數由「基礎性指標」「價值性指標」和「持續性指標」三大部分構成,旨在通過對世界各國國家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客觀評價全球192個國家的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本次發布的《報告》在進行指數測量評價的基礎上,還以「全球大變局時代下的國家治理」為題,以專題形式分析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八個國家的年度治理狀況。
  • 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案例揭曉 破除婚喪陋習等榜上有名
    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案例揭曉 破除婚喪陋習等典型榜上有名  因地制宜採取合適措施治理不良風氣  □ 本報記者 侯建斌  解決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村內公共空間無序等鄉村治理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大力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  強化黨的建設,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
  • 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發布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局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推介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農辦,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
  • 嶽西河圖:抓鄉村治理試點,走鄉村善治之路
    嶽西縣河圖鎮作為嶽西推進鄉村治理的試點鎮,選擇一個試點村、二個創建村,利用一年的時間,勇於探索,直面短問題,基本形成鄉村善治之策。 結合村情,制定規範標準。一是出臺指導手冊,明確方法路徑。
  • 【市域治理】泉州泉港:「五民工程」助力鄉村治理
    【市域治理】泉州泉港:「五民工程」助力鄉村治理 2020-07-28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春大學管理學院召開《社會治理新理念 鄉村振興新格局》學術講座
    2020年12月10日下午,長春大學管理學院在綜合樓B區705報告廳召開了《社會治理新理念 鄉村振興新格局》學術講座,講座邀請到了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銀行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周城。
  • 一個紅本子在鄉村治理中的「厚度」
    汪昌宏手中的信用證書是一個對摺的紅本子,雖然很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卻有十足的「厚度」。農民靠它改變了生活,農業有它得到長足發展,農村因它興起文明鄉風。紅本子來源於一場別開生面的改革試驗。2019年,當塗縣被確定為全省首批、全市首個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縣,從當年8月開始,該縣在烏溪鎮、護河鎮正式啟動試點工作。
  • 【鄉村治理有效】讓有德者有所得 河山鎮以「點線面」構建治理「大...
    開欄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深耕三治融合發源地,持續拓展「三治+」應用。   本期   案例
  • 專家談縣域治理:縣級工作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焦裕祿精神50年來歷久彌新,他真正踐行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為人民服務轉化為內在的要求與覺悟」,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在以市縣級領導幹部為主要對象的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針對性很強。
  • 鄉村凋敝?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鄉村凋敝?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編者按 :伴隨中國經濟加速轉型發展,中國社會處於向現代化社會大轉型、大變革的歷史進程,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出現新態勢,社會矛盾、社會價值、社會心態呈現新特徵。傳統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適應現代化國家的要求。
  • 溧陽市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新聞發布會
    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將實現鄉村有效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並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司法部聯合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溧陽順利成為全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通過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我市鄉村治理水平,切實維護農村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