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位著名的畫家名叫米芾。他的畫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在方圓幾百裡頗有名氣。米芾脾氣十分古怪,人們都叫他「米癲」。
說他癲,其實他不癲。他很有骨氣,不喜歡巴結人,尤其是對有權勢的人。大到當朝天子,小到州官縣令,他連句恭維話都沒有。所以他雖有滿腹才學,卻終究沒有步入仕途。
有個人和米芾的父親米佐一起共過事,一直閒居在鎮江。說起來同米芾的交情也有多年了,不過米芾總是看不起他,因為這個人見到做官的就拍馬屁。
有一次,這人為了巴結一個京城的大官,說能夠弄到米芾的畫。然後就死皮賴臉地來央求米芾畫一幅畫,好拿去孝敬大官。這人說一次,米芾答應一次,說兩次,他答應兩次。可答應了三年多,就是不曾動過一筆。
後來,那個京城裡的大官實在等得不耐煩了,三番五次地催:「米芾的畫怎麼還沒有畫好?」這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生怕馬屁拍不成。
這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米芾家裡,懇請米芾畫畫。他從早上坐到中午,又從中午坐到晚上,說了半天,只見米芾答應,不見米芾動手。一直到月亮升上來了,米芾才慢吞吞地踱著步子,走進書房去磨墨。
這人一看,心中暗喜,也跟著進了書房。他才跨進書房,米芾已經把宣紙捲起來了。啊呀,真是神筆,畫得這麼快。這時,米芾就把紙卷交給這人,並吩咐說:「好了,拿回去吧。不過路上不能看,到家才能看。就這一張,我可不畫第二張噢!」
這人接過畫轉身就跑,他跑著跑著心裡嘀咕開了:米芾怎麼畫得這麼快?這個人瘋瘋癲癲的,不是拿我開玩笑吧。他叫我路上不能看,我偏要看,路上看跟到家看還不是一樣的。
當時,他正巧走到千秋橋上。借著月色,他把畫展開,只聽見「撲通」一聲響,一個「東西」掉到河裡去了。他低頭一看,只見一個月亮緩緩地往下沉,水裡有兩個月亮。
再看看宣紙,上面什麼也沒有。他想,原來他畫的是一個月亮,可現在掉到水裡去了。他急忙回頭去找米芾,米芾問他:「誰叫你在路上看的?要怪就怪你自己,我說過不再畫第二張了!」
這人沒有辦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回去想想不死心,又拿著竹籃子到河邊去撈。撈了三天三夜也沒撈到月亮影子。
後來,這件事越傳越神,越傳越遠。有的人說米芾什麼也沒畫,只是在宣紙中夾了一個月餅。料定那人在千秋橋上要取出來看,沒想到月餅一下子掉到河裡融化開了,所以他什麼也找不到。還有人說米芾得到神仙相助,真的畫了個月亮在上面。
總之,從此以後米芾的名聲更響了。我認為,米芾是個不畏權貴的,有骨氣的文人。同時他也懂得營銷之道。利用他人把自己的名聲傳得更遠更響。他不輕易為人作畫,不正好符合現今的飢餓營銷法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