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蘇富比偽畫大師》是一部藝術紀錄片,最讓人驚奇的是該片中的男主角馬克吐溫卻是在監獄服刑時拍攝的,而他在現代藝術家眼中更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傳奇,因為他偽造的畫作被世界各國鑑定過,卻沒被發現,最讓人驚奇的是他可以偽造任何人,任何時代的名畫,他的畫作曾被當作真跡展出。也有人認為他擾亂了藝術市場,褻瀆了藝術這個名字。
馬克吐溫曾說過:現實往往比小說更加不可思議。我們常常因為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無趣,才會從小說作品中找取一點超脫實際社會的樂趣。但有趣的是,這些我們期待的小說情節,可能就實實在在的真實世界中的一些角落上演。你能想像當一幅放在美術館經過專家鑑定的世紀名畫,有位站在畫作前的中年人看了,喃喃的笑說:喔,我的畫正被國家美術館展出。也許我們的世界正需要這樣的人,來增加更多樂趣與反思。
在漫畫和插畫圈中私下中常常會談論到所謂的「抄襲」,主要是一群匿名者在網路上討論,這位作者所畫的作品是否是直接描圖?而非自己繪製。往往最常看見到的比對方式就是將這插畫家的作品與可能描圖的作品兩者去做疊圖,看線條是否完全融合,來判定。當然這中間也會有更多爭議,像是部分描繪、照片描繪等等,往往最後各自有立場,吵成一團。比起電腦世代中能輕易抓包,小家子氣的抄襲手段,《蘇富比偽畫大師》中的沃夫岡貝特萊奇更顯得大器。
沃夫岡貝特萊奇利用眾多的手段去偽造一張名家之作。這些技巧與知識最主要的啟發,與他父親是位壁畫與畫作修補師傅有關。從小耳濡目染的看著父親修補,或因為有趣而幫忙執行,都間接幫助他的偽畫事業。沃夫岡貝特萊奇在訪問時曾笑著說:「這幅是在哪個國家,他用鼻子聞就知道」、「如果要讓這些畫作更徹底擬真,有兩個方法,一是用幾百根香菸去勳,不然就把畫作掛在酒吧半年」。幽默詼諧的個性,讓每個人都看得出來,他繪製偽畫,並且樂在其中。
有些畫家在他的繪畫史中,往往中有斷層。貝特萊奇指能抓出了這些段落,用各名家大師的風格去創作出全新的作品,以假亂真,讓國際級博物館誤以為真,收藏了這些作品,不僅如此還騙過了全球知名的蘇富比和佳士得等國際級拍賣商。
貝特萊奇利能模仿從文藝復興、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一直到後現代主義,百位知名畫家的繪畫風格。並且讓她太太假冒收藏家,將這些畫作經過專家學者認證後,登上拍賣市場,故讓幾千百幅偽畫流入畫作市場。
更有趣的一點是《偽畫大師》沃夫岡貝特萊奇從來沒有接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他只有學習過攝影與平面設計。而作品也不全然複製原作,而是加入了他個人的美學。最後因為一張德國表現主義的畫作「紅馬肖像」的顏料問題,才揭開這場半個世紀以來瞞天過海的大騙局。但不論是否是騙局,裡頭有些專家指出,在畫作拍賣市場中,求過於供,畫商們抬高過去窮困潦倒藝術家的作品賺取大比利潤,而購買者完全是為了身份地位將這些「名畫」當成裝飾品。這不僅讓我們反思,這些政商名流與拍賣商人真的是看見畫作的真正價值嗎?還是一種背後名利雙收,盤算著轉賣之後的淨利和炫耀富有的手段?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亞內勃肯,對藝術是門好生意,過度去炒作畫作價值的行為,重重打了一巴掌!嘲諷譏笑藝術拍賣商將藝術商品化,富人對畫作無知的自食惡果。而導演的父親正是為沃夫岡貝特萊奇偽畫案的辯護律師。一名專家這樣評論偽畫:畫作背後的故事與涵義和畫家的思緒和構圖,成就了一幅畫作的美麗與他對於時代自我的表達。而如果它是一幅偽畫,那就只是空殼,沒有任何涵義和自我的畫,是沒有價值的。
錢和好看的外在,呈現的是美麗的畫。
但沒有內在的涵義與自我……
毫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