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流量造假已形成完整且龐大黑產業鏈,亟待多方合力嚴管

2021-01-07 新民網

  最近,針對網絡直播帶貨數據流量造假亂象,國家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記者調研發現,不僅是網絡直播帶貨,當前網絡平臺虛假流量亂象頻發,已形成了龐大的黑灰產業鏈,破壞市場競爭環境、擾亂輿論生態,暴露出平臺管理和依法監管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來源:經濟參考報

  「引流」手段繁多,黑產業鏈已形成

  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點名數位明星,指出其在「雙11」直播中疑似造假刷單,對觀看人數、銷售數據「注水」。

  無獨有偶,抖音安全中心宣布,截至2020年11月30日,該中心的「啄木鳥專項行動2020」已經處罰涉嫌刷粉刷人氣的帳號超過120萬個,封禁違規直播帳號達67380個,其中涉嫌無人直播被封禁帳號約1.5萬個。

  記者調查發現,流量造假已形成完整且龐大的黑產業鏈,從各種網站、電商平臺、生活服務平臺,再到社交媒體,手段繁多、無處不在。目前,不法分子較為常見的「引流」手段為採用「群控」方式刷量及利用黑客技術攻擊後臺以達到「引流」效果。

  「群控」的本質是通過使用多部真實手機或模擬多部手機,在手機中安裝腳本軟體來控制手機上的App,修改手機軟硬體信息,達到模擬人工使用App的效果。這類軟體一般都打著「移動互聯營銷的旗號」,一套USB集線器設備配合軟體就可使用,「入門級」群控30部手機,報價近3萬元。群控數量越多,價格則越貴。

  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從一個QQ群中得知了一種疫情期間「兼職的好辦法」——「攻鏈」,即同樣通過內置腳本,用手機自動模擬人工點擊新聞、視頻App等,達到平臺閱讀量的指標後獲取獎勵。這位網民告訴記者,一臺手機一天能變現30元到50元,投入100臺手機就能日賺3000元到5000元。

  除了通過「群控」手段點讚、評論、轉發刷量,還有不法分子利用此技術刷高App下載量,騙取推廣費用。此前,北京警方在廣東警方的配合下打掉一個利用計算機軟體控制大量手機虛擬下載安裝App產品騙取推廣費的犯罪團夥。辦案民警在抓捕嫌疑人時發現,涉案公司內有多面「手機牆」,每面「手機牆」由近百部正在運行的手機組成,通過自動程序重複著從手機App市場點擊、下載並安裝運行軟體的動作。

  記者了解到,利用黑客「暗鏈」技術非法「引流」,以誘導性的方式增加流量也是新手段之一。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辦案民警介紹,2020年初,北京市多家單位、企業網站出現點擊後自動跳轉到境外賭博網站的情況。警方偵查發現,不法人員利用黑客技術,將境外賭博網站的「暗鏈腳本」嵌入這些網站後臺伺服器,使點擊或搜索訪問時顯示賭博網站信息,為境外賭博網站推廣引流。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數據造假門檻和成本快速降低。」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安全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說,虛假流量花招迭出、漸成頑疾的背後驅動力是巨大的利益鏈條,特別是一些平臺為了流量,甚至和數據造假一方齊穿上「皇帝的新衣」,心照不宣地共同上演一場「互嗨大戲」。

  關鍵因素致流量造假難管難治

  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一些虛假流量迷惑性和隱蔽較強,其本質是個人信息洩露後的再次「變種」,成為數據造假難管難治的根源。一位辦案民警告訴記者,很多製造虛假流量的不法分子手中平臺帳號都是通過QQ群、微信群、貼吧等渠道打包買來的,這些帳號早期被其他不法人員利用黑客手段破解並出售。同時,由於很多社交或電商、短視頻平臺可以通過同一帳號「關聯登錄」,致使不法分子手中的這些帳號可以用來刷不同平臺的數據流量。

  據騰訊防水牆團隊介紹,這類虛假流量還會被用於實施欺詐和詐騙。如通過「群控」系統使用美女頭像批量添加好友,一經用戶同意,按照「劇本」獲取其信任後將用戶拉進各種群,有薦股群、虛擬幣群、投資群等,其中有詐騙、推銷和各種套路。這種大規模、批量化的操作並不求面面俱到,更多是「撒網捕魚」。

  利用其製造謠言、煽動輿論的情況也有發生。2020年6月,澳大利亞研究院一份長達27頁的調查研究報告《如同病毒:新冠病毒錯誤信息的有組織散播》顯示,2020年3月以來,一批有組織的「水軍」在社交媒體上散布「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生化武器」的陰謀論。相關話題中,共有2903個推特帳戶以及4125個網站連結組成了一個轉發推送的團體,他們彼此還會互相轉發來擴大影響。

  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楊建介紹,無論是引導流量還是製造流量,其背後都可能是專業的、公司化的團隊在操作。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瀋陽表示,特別要警惕流量造假與算法推薦的結合,用算法推薦營造「信息繭房」,用虛假流量渲染關注程度。這在目前商業領域不正當競爭中已有不少應用的案例。

  「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容易將輿論引導至意識形態或者涉政的內容範疇,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楊建說。

  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高級研究員張寶峰表示,虛假流量並非發生在網際網路產業的個別細分領域,而是蔓延至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不僅威脅著網絡空間的安全,更與下遊黑產中的多種違法犯罪、侵犯權益等行為裹挾在一起,對現實社會的安全與秩序也產生巨大危害。

  多方共同織牢監管網絡體系

  2020年3月1日,《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實施。依據規定,今後網絡信息內容的使用者、製造者及內容服務平臺均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否則將依法承擔責任,遭受處罰。受訪者建議,司法部門、監管部門統一認識、釐清問題、嚴格執法,構建不同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剷除這一非法產業存在的根基。

  首先,監管部門加大對欺詐性點擊情況的跟蹤研判,通過對個案的研判,釐清欺詐性點擊的認定標準;加大聯合執法力度,防止交叉和邊緣領域監管的灰色和真空地帶;加大相關領域監管機構的技術力量,增強發現、取證和鑑定違法行為的技術能力;執法部門要加大對「暗刷流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依法予以制裁;加強與相關監管部門的技術合作、業務合作,共同聯手治理網際網路亂象。

  第二,網際網路平臺方面,需不斷更新判定惡意帳號的安全策略,在識別和清理虛假流量的同時採取多種手段遏制新增虛假流量的產生。為了避免網際網路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對平臺數據造假現象持默許態度。有專家建議,國家應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對平臺數據真實性進行評估、審核,防止注水數據危及數字經濟。

  此外,政府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根治刷量的鑰匙是建立誠信社會,如把參與數據造假的「刷手」列入失信黑名單,讓其在網絡空間寸步難行;把默許刷量的平臺列入不誠信企業名單,加大數據造假者的社會成本,形成「一次造假、長期受限」的壓力機制,將有助於從源頭遏制刷量亂象。

  原標題:流量造假亂象頻發 亟待多方合力嚴管》)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北大發布跨境電商黑灰產治理報告:刷單炒信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李洪鵬報告對包括刷單炒信、卡商號商、惡意營銷外掛、空包快遞、職業差評師、「薅羊毛」、惡意插件等在內的網絡黑灰產業鏈上、中、下遊行為進行了研究,總結相關行為形態和經典案例。例如,刷單炒信是指在電子商務領域及分享經濟領域以虛構交易、好評、刪除不利評價等形式為自己或他人提升信用水平的行為。依據行為人主觀目的不同,刷單炒信可分為「正向」和「反向」。
  • 上海至蘇州已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位於浦東的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與滬寧高速公路沿線的臺積電、聯電、旺宏聯成一線,加上數十家配套的設計、封裝、測試公司,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已在江南形成。蘇州古城兩翼的新區、工業園區,正在生產著當今最新的IT產品--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集成電路等。目前,IT產業已成為蘇州的第一大產業,而在全市1000多家IT企業中,臺資企業就佔了六成。臺灣最大的20家電子企業中已有16家到蘇州投資。
  • 治理網絡黑產需多方協作
    哪裡有流量,哪裡就有「黑產」。此前,一篇名為《一部手機失竊引發的驚心動魄的戰爭》的文章讓很多人看到了網絡黑產的冰山一角。 在日前由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舉辦的「網絡黑產協同治理」研討會上,北京市網絡法研究會會長李愛君表示,網絡黑產治理本質上是淨化網絡空間內容生態的組成部分。
  • 北大報告:職業差評師、「薅羊毛」已成完整產業鏈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報告中注意到,「刷單炒信」、職業差評師、「薅羊毛」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刷單組織逐漸技術化、專業化和隱蔽化,給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乃至於整個社會都帶來嚴重損害。報告同時建議對新型網絡犯罪專門增設新罪名。
  • 小紅書的「套路筆記」背後:國人苦流量造假久矣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小紅書平臺上的購物分享筆記存在代寫代發、刷量、提升搜索排名的現象,其背後的灰色產業鏈再次浮出水面。事實上,這並不是小紅書首次因為「種草筆記」造假陷入輿論風波。此前,就有不少媒體曝光,付費代發小紅書已經常見到形成了一條固定的灰色產業鏈,只要在某寶搜索「小紅書代發」等關鍵詞,你就能看到大量中介代理提供這樣的服務,而這些灰產服務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的報價體系。
  • 莆田仿冒鞋物流造假被曝光 假貨寄遞已成黑色產業鏈
    事件  莆田仿冒鞋物流造假被曝光  5月20日,有媒體曝光莆田仿冒鞋物流造假問題,其造假手段令人瞠目結舌。在這段暗訪視頻中顯示,一些主要生產仿冒耐克、阿迪達斯和新百倫運動鞋的莆田鞋廠,使用快遞公司「代收點」的異地上線服務,虛構香港、美國等地發貨信息,使得仿冒鞋搖身一變成海外代購正品。
  • 網絡短視頻造假現象研究
    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的席捲之下,獵奇、作秀、博眼球成為短視頻傳播的「潛規則」,導致短視頻造假現象頻發,持續汙染網絡空間,且「技術」和「套路」不斷翻新升級,令人更加難以辨識,已經成為網絡管理的「灰色地帶」甚至「空白地帶」,亟待納入監管範圍。
  • 造假產業鏈已形成 非法國際駕照花樣翻新
    出境遊、自由行需求集中爆發,帶火了境外租車以及同處這條產業鏈上的國際駕照代辦、翻譯等業務。然而,日前,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卻發布消息稱,近期日本發生了多起中國公民持網絡購買的非正規途徑辦理的「國際駕照」在日本駕車,被日本警方以「無證駕駛罪」逮捕的案例。
  • 何炅收禮事件,是人情世故還是合力割粉黑暗產業鏈?
    何炅收禮事件,是人情世故還是合力割粉黑暗產業鏈?記得前段時間周杰倫的粉絲被迫微博營業,以證明周杰倫的人氣在微博上是絕不次於其他新生代的流量,為什麼這群80、90後們要被迫去刷流量?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官媒對此現象也進行了批判,認為小鮮肉或者新生代,以刷流量的方式來博取知名度是對娛樂圈風氣的嚴重損害。
  • 網絡黑產套路層出不窮 相關法律亟待完善
    為打擊網絡黑產提供法治保障  網絡黑產套路層出不窮相關法律亟待完善  □ 本報記者  蒲曉磊  在短視頻平臺上,「假靳東」的噓寒問暖,讓現實生活中被忽視情感需求的中老年人淪陷其中,甘願「被帶貨」、購買虛假理財產品;  在QQ群和微信群裡,中小學生根據
  • 周杰倫與蔡徐坤流量大戰,引出造假行當,人員規模累計達900多萬
    周杰倫和蔡徐坤的流量爭奪戰,將周杰倫推上了微博超級話題榜首的同時,也再次讓「流量」一詞引發公眾熱議。,為了不法利益而製造的虛假數字,也可以稱之為非正常流量。」其中社交業務類的流量黑產已經佔到了整個虛假流量黑產的1/3,是重災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整個網際網路產業技術策略對抗的不斷升級,虛假流量具體的執行手法和產業運作方式也在不斷更新。
  • 北青報: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的警示意義
    這是全國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5月23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審理並當庭宣判,該案進行了全網直播,網絡觀看點擊量達200餘萬。(6月5日《人民日報》) 暗刷訪問流量是一種流量造假行為,存在於不少遊戲類、影視類作品或網站,目的是通過「注水」來提高收視率、訪問量等,與網店刷單有相似之處,都對用戶造成了誤導,而刷量公司和流量買方則會從中獲利。
  • 業內揭秘湘潭字畫造假產業鏈 齊白石是造假最愛
    現狀  「河南造」肆虐全國市場  藏友聞「鎮平玉器」色變  文物造假主要集中在陶瓷、青銅器、玉器和字畫上。說起陶瓷造假,業內專家首先就會想起江西景德鎮,但此次公布的造假地圖顯示,河南洛陽、浙江龍泉地區、廣東潮州等地也是陶瓷造假的重災區。
  • 「手機牆」4個月「刷單」騙走1200餘萬元——「流量造假」亂象何時...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題:「手機牆」4個月「刷單」騙走1200餘萬元——「流量造假」亂象何時休?業內人士指出,盲目信奉「流量為王」的背景下,數據流量造假破壞了誠信、公平等基本的市場原則,侵害消費者權益,給行業長遠發展「埋雷」。去年7月,海澱警方接到一網絡公司報案稱,與某推廣公司籤署推廣協議並交納推廣費用後,該網絡公司開發的App產品下載安裝量與實際使用情況存在巨大差距,只有下載安裝量卻沒有實際使用量,懷疑推廣公司存在詐騙行為。
  • 被植入木馬程序的手機背後,是難以想像的龐大黑灰產業鏈
    他們以低價購入個人信息,而後又以各種渠道加價出售給專門「薅羊毛」的團夥或個人,賺取差價以牟利,這是黑灰產業鏈的中端——個人信息的層層販賣。到了下遊,這些被販賣的個人信息則是被不法分子用於「薅羊毛」。童某在微信上刷到了這樣的廣告,很快他便聯繫到了上家,開始做這份無本萬利的「兼職」,而像童某這樣的人,便是整條黑灰產業鏈的最終端。
  • 在酒店偷拍房客已成「黑產」,亟待重拳治理
    漫畫:曹一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郭強、李浩)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在酒店偷拍房客已成「黑產」,亟待重拳治理》的報導。「在網上發現了自己入住酒店時被偷拍的視頻,我該怎麼辦?」在一些論壇中,類似求助帖並不罕見。
  • 河南鄲城縣引導多方參與,形成呵護農村兒童合力——讓孩子們的天空...
    原標題:河南鄲城縣引導多方參與,形成呵護農村兒童合力——讓孩子們的天空充滿陽光走進河南省鄲城縣社會福利中心,就像走進了一個熱鬧的大家庭:孩子們有的在打桌球,有的在工作人員的輔導下高聲朗讀課文。他們大的十來歲,小的五六歲,全都衣著整潔,滿臉的天真和快樂。
  • 根治「蟹亂象」需要多方合力
    近日,有關媒體再次探訪發現,此類亂象儘管較之前有所改觀,但仍有少數商家打著「陽澄湖大閘蟹」的旗號,售賣其他產地的大閘蟹(10月17日《新京報》)。「蟹亂象」如此難以根除,背後無非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在推動。看來,規範市場行為,淨化市場環境,讓消費者買的明白、吃的放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凝聚多方力量,聯手掃除亂象。
  • 化妝品制假售假黑產業鏈:聘請專家搞「研發」,偽造運輸過程
    當劉女士找「鄰居」理論時,對方說拿不出證據就是誣陷,之後便將劉女士踢出群拉黑。後經多方查證,劉女士發現該代購只是假冒的「鄰居」。朋友圈所謂的「良心代購」,正成為假化妝品泛濫之地。《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化妝品制假售假已形成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分工明確,設備齊全,專業化程度很高,其中細分出的「假貨生產商」「包材提供商」「渠道批發商」等環節,每一環都利潤驚人。
  • 海淘代購藏陷阱 網購假貨已形成灰色產業鏈
    網購假貨形成產業鏈海外代購作為一種特殊的銷售模式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正品、低價是其成功的要素。然而,隨著網絡代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為了分一杯羹,一些渾水摸魚、以次充好的假代購也悄然而生。據了解,隨著人們對海外大品牌的喜愛,暗地裡已催生出了一條仿製、宣傳、銷售、售後的一條龍完整灰色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