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這是21世紀每個人都擁有的即時通訊工具。藉助於這個小小的手機,再加上網際網路的助力,我們可以隨時知曉外界的一切信息,出行、購物、娛樂等活動都能夠在手機上一鍵完成,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但是,科技發展是一面雙刃劍,人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捷,也同時面臨著一定風險,各種各樣的木馬、病毒程序也伴隨著新興的電子設備蔓延開來,不只是電腦,手機其實也會「中毒」。
小朱給外婆買了一個新的老年手機,在網上營業廳給手機換套餐時卻發現新買的手機收不到驗證碼,他將手機卡裝到自己的手機上,驗證碼又可以正常接收,小朱懷疑是新買的手機被裝上了木馬程序,立即報了警。
經過公安機關檢驗發現,小朱外婆的手機中確實被植入了木馬程序,驗證碼被截獲後是發往了深圳的一家科技公司,並且這並非個例,公安機關檢驗了20多臺同款老年機,發現這些老年機都被植入了同樣的木馬程序。
可是,明明是新手機,木馬程序又是如何被植入到老年機中的?
這就與老年機的生產商脫不開關係了。
驗證碼所發往的深圳某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在經營中發現老年機市場大,而老年人又通常並不了解手機操作,套取老年機的個人信息也不易被察覺。於是,公司便與多家老年機主板生產商合作,將木馬程序植入主板。當電話卡插入老年機,木馬程序就能獲取手機號碼等信息,還能自動攔截驗證碼,傳輸至後臺資料庫。在後臺還有專門人員對手機號和驗證碼的一致性進行檢查,以便流入下一個流通環節。
而攔截到的公民個人信息,除少量用於自行非法獲利以外,大多數都賣給了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網絡平臺。他們以低價購入個人信息,而後又以各種渠道加價出售給專門「薅羊毛」的團夥或個人,賺取差價以牟利,這是黑灰產業鏈的中端——個人信息的層層販賣。
到了下遊,這些被販賣的個人信息則是被不法分子用於「薅羊毛」。
「零成本,無投入,在家玩手機也能躺賺零花錢。」
在網站上,這樣的彈窗廣告我們時常見到,QQ群、微信朋友圈等地也常常會有人發送類似的消息,不需要投入就能在家賺錢,令人心動的工作條件誘惑了不少人的參與。
然而,這樣誘人的「兼職」條件背後,可能就是違法犯罪的不法勾當。
童某在微信上刷到了這樣的廣告,很快他便聯繫到了上家,開始做這份無本萬利的「兼職」,而像童某這樣的人,便是整條黑灰產業鏈的最終端。
他們利用電商平臺對新用戶的各種優惠政策來變現換錢,像新人紅包、優惠券等都是他們的目標,還有的則是利用個人信息大量註冊帳號刷點讚數、刷流量賺錢,各種各樣「薅羊毛」的方式在這裡都能看到。
可別小看了「薅羊毛」,童某就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裡,利用非法購買的6000餘條公民個人信息,通過「薅羊毛」的方式賺得7萬餘元人民幣。
你的個人信息,可遠比你想像中的要值錢!
從生產商的生產環節植入木馬,到攔截驗證碼、獲取個人信息,再到個人信息被層層販賣,最終被下遊不法分子用於「薅羊毛」,這便是一條完整的個人信息黑灰產業鏈,該案件共涉及被木馬控制的330餘萬臺老年機、手機驗證碼500餘萬條,層層販賣獲利790餘萬元,受害老年人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科技之光照亮人們的生活,但是木馬、病毒卻也令人防不勝防,它們或許就隱藏在你的身邊,一旦手機被植入木馬或者惡意程序,那麼手機內的所有個人信息就相當於是在「裸奔」,竊取信息、惡意攻擊……後果遠比你想像中嚴重的多。
朋友們,發現手機異常,一定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