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桶蒸糕10斤左右,我們今天趕著做了200隻,才一個小時就快賣完了!」在10月7日開幕的「九九重陽·顓橋糕會」 上,市級非遺產品顓橋桶蒸糕的攤位前,再次出現了排長隊搶購的景象。當天,在田園公園主會場,2019年上海市重陽民俗文化系列活動熱鬧開場,長三角地區的13家知名糕點和特色小吃擺攤展銷,吸引數千市民遊客前來遊園、趕集。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閔行區創建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區的關鍵之年。為慶祝新中國70周年華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宣傳和展示閔行的人文情懷,本次活動圍繞「孝、樂、壽」三大主題開展,通過「齒頰留香·長街縷縷飄糕香」、「紅飛翠舞·秋風葉下民藝演」、「白首成約·朝夕相伴信有緣」、「集思廣益·文思機敏方解疑」、「薪火相傳·非遺傳承惠百姓」、「繁花似錦·滿園花菊鬱金黃」、「闔家歡樂·津津眉宇笑生春」、「節節攀升·百步穿楊亦爭光」、「天喜地·萬千祈福賀華誕」九大項目,生動演繹 「我們的節日」,在營造尊老、孝老、敬老、助老濃厚氛圍的同時為祖國母親的生日獻上祝福。
丁莉攝
據介紹,「九九重陽·顓橋糕會」上海市重陽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11年,深受廣大市民百姓歡迎。今年的活動為期兩天,依舊延續「糕」文化,匯聚了13家滬上知名糕點、長三角地區的知名品牌及本土特色小吃。同時,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大背景,通過本地文化特色融合外部資源,創新元素與傳統情懷相結合的形式,將民俗文化以更新穎、群眾更喜愛的方式展現,帶給大家全新互動體驗。
在主會場,有百人行街歌詠團隊歌唱《祖國你好》,開幕儀式上則有「與新中國同齡人」贈禮、顓橋糕會「最具人氣獎」糕點頒獎、顓橋鎮為老、敬老服務點位地圖發布三大環節。現場「70」造型菊花展供遊客觀賞拍照,成為人氣較高的「打卡」區域。雷射射擊體驗區,除了奧運冠軍陶璐娜親臨現場傳授射擊技藝外,還設立了投擲沙包小遊戲,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使活動更有新意並富趣味性。
相比去年的3個分會場,本次顓橋糕會又新增了一個分會場。新增設的分會場設於米奧藝術中心,舉辦「蒸蒸日上——中國傳統糕饃藝術展」,展覽以「顓橋桶蒸糕」為中心與切入點,對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傳統糕饃進行匯總與呈現,以藝術展覽的形式呈現糕饃之美。這些造型各異的中國民間糕饃藝術齊聚一堂,寓意著共生共有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北橋鄰裡中心分會場以「老少聚重陽·其樂融融樂夕陽」為主題,現場推出向老人贈送長壽麵、為老人現場人物素描等敬老便民服務。顓橋公園分會場則以「崢嶸歲月70載,歡歌笑語慶重陽」為主題,開展夕陽樂「重陽節」專場演出、滬劇沙龍、親子互動、健康講座、義診、各類糕點售賣等活動。顓橋剪紙文化公園以「孝滿君蓮感恩情·健康重陽促和諧」為主題開展,為市民群眾提供具有特色的早期癌症篩查項目,同時還將新增桶蒸糕、馬橋豆腐乾等地方特色商品售賣。
下面,來看看現場都有哪些特色糕點吧——
1、崇明糕
崇明「陸氏」糕點創於1995年,是崇明島上頗有名氣的崇明土特產生產加工經營企業,主要經營「崇明糕」、「崇明圓子」、「草頭燒餅」、「崇明印糕」、「崇明吉祥板糕」、「八寶飯」等崇明特色糕點產品。
崇明「陸氏」糕點繼承了崇明糕點的傳統製作技藝,製作的崇明糕甜、香、軟、糯,崇明圓子皮薄餡足、滿口糯香,草頭燒餅鹹、香、鮮、軟。憑藉著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陸氏」獲得大小獎項數不勝數,在2013年被評為崇明糕製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陸永飛2016年被上海市評為上海米糕製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高橋鬆餅
高橋鬆餅是高橋久負盛名的傳統土特產,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上世紀三十年代已名揚海內外,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上海名牌產品。其製作技藝被載入《全國食品科技製作方法》《糕點製作原理與工藝》等製作發行全國。《解放日報》、《文匯報》、《上海時報》、《浦東時報》《食品周報》《科技雜誌》和上海電視臺、浦東電視臺等媒體都曾進行報導。
高橋鬆餅的製作工藝,全靠手工,要求特別精緻細微,整個製作過程可分為揉面、的坯、包酥、擀皮、包餡、烘烤等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具體的要求和操作規範。
3、公泰和傳統糕點
公泰和傳統糕點製作技藝,為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公泰和」以三酥(粟酥、桃酥、襪底酥)一餅(月餅)一糕(葷米糕)風靡江南,成為當地一大特產。其中,尤以公泰和慄酥為最,用上等芝麻、飴糖等為主要原料,製作工序獨特,其「配料」、「甩坯子」、「碓麻」、「熬糖」四道工序精益求精。麻香濃鬱、甜而不膩、酥而不散、上口不黏的慄酥,一直受到顧客誇讚,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4、馬橋方糕
馬橋方糕已經有近百年歷史了,現在的方糕製作除了一些器具的變化,其他的工藝和流程都完成地保留了下來。製作方糕最主要的材料是各種各樣的「粉」,同時也會根據各種不同糕點的特徵配比有所變化。
馬橋方糕就地取材、精心配置,卻濃縮了農家近百年來逢熟吃熟、改善生活的智慧,且與當地民俗密不可分、影響深遠。因其獨特的傳統工藝深受歡迎,為人們奉上美味的同時,也為傳承一份馬橋農家文化。
5、七寶農家糕點(一品方糕等)
方糕,又名方正糕,出籠後蓋一品紅吉祥印記,因此又稱花糕。方糕由糯米與粳米用石臼舂成粉,用糖水拌和、篩勻、搓成細顆粒,放入一尺見方的蒸具,加以蒸煮而成。方糕熱吃鬆軟香甜,冷吃柔韌爽口。在糕將硬未硬時最好吃,甜度適中,口感細膩,人稱「有韌勁又不粘牙」。
本地方糕、重陽糕、梅花糕、青團、塌餅、幹蒸薺菜圓子等農家糕餅的製作技藝,就地取材,粗細交融,精心配置,雅俗共賞,雖非驚世絕技,卻濃縮了農家數百年來逢熟吃熟、改善生活的智慧,而且與當地民俗密不可分,影響深遠。
6、顓橋桶蒸糕
桶蒸糕是顓橋地區民間純手工製作的傳統糕點之一,既是常年逢熟吃熟的農家食品,又是數百年來農家改善生活的智慧結晶。
顓橋桶蒸糕選料講究,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粳米粉,按適當比例摻水拌合,需加入適量食糖或甜品佐料(決不用色素及含有化學物質的甜料),逐次裝入木製糕桶後,隔水用高火連續蒸煮而成。出鍋冷卻即食時味覺美好,若切成薄片貯存於冰箱中,數日後隔水蒸軟仍可保持原味。
2015年5月,顓橋桶蒸糕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呂巷白龍糕
金山呂巷白龍糕是江南稻作物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很好地保持了原生態、無汙染的製作技藝,是研究江南稻作文化的真實活體,反映了江南地區飲食文化的人文特質。呂巷白龍糕是幾代人的暖心記憶。濃濃的糯米香,口感綿軟,甜而不膩,味道純正,經得起時間和味蕾的檢驗。
8、悅來芳食品
「悅來芳」1926年創立於上海滬西勞勃生路(今長壽路),創立人陳善卿。當時附近工廠林立,上下班職工較多,店鋪適合經營食品。1932年易名為「悅來芳茶食糧果號」,1946年店名改為「悅來芳泰記」,前店後工自產自銷各類糕點、蘇式糖果、美味燻魚等。八十多年來,在歷代傳人的精心呵護培育下,奉行「誠信經營,以智取勝」的理念,嚴把產品質量關,用料講究,精工細作,質量上乘,以其獨特的產品技藝聞名於上海滬西地區,深受顧客青睞。
9、葉榭軟糕
松江葉榭軟糕是上海地區著名傳統糕點,始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創始人施隆茂。葉榭軟糕因位於松江東南面的葉榭鎮而命名,有方糕、素糕、桂花白糖糕3個品種。方糕以豬油、豆沙、棗仁、紅綠瓜絲、綿白糖為餡心,外現呈正方形,色澤鮮豔,具有松、軟、甜、香、肥五大特點,鬆軟香甜而不膩,加入薄荷更是夏日飲食佳品。
葉榭軟糕的製作方法是選用當地特製白粳與糯米在水中浸泡4天以上,每日換一次水。米經晾透後用石臼春粉細篩3次,再用篩子篩入蒸烙,輔以精細綿白糖和各色餡心,荷葉襯墊,蒸煮而成,頗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10、宜興糕粽團圓
陶都花木蘭是江蘇宜興一家以傳統糕團為主要產品的企業。糕粽團圓在宜興有上百年的歷史,花木蘭食品廠在傳承手工和現代工藝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宜興花木蘭食品加工廠現有製作技藝人員和職工35人,經營門店5家,是一家以糕粽團圓、花式糕點、全手工老月餅、蔥油餅、民間傳統手工藝龍鳳吉祥、喜慶藍擔等產品為主的專業食品生產企業。
11、喬家柵糕點
喬家柵創始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其前身是永茂昌湯糰店,先後在上海老城廂喬家路、館驛街、舊校場路等處開設分店。1937年從老城廂搬遷到陝西南路(淮海中路口)更名為「喬家柵移址永茂昌」;1939年更名為「喬家柵永茂昌」;1940年遷址到襄陽南路336號定名為「喬家柵食府」。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喬家柵中式點心系列秉持江南風味,並沿用中華老字號傳統工藝,一脈相承,風味獨特,聞名遐邇。
12、農家糕點
農家糕點採用自家產值的糯米和大米,通過淘、磨、搓、蒸等多道工序,純手工製成的一種特色傳統糕點。選料講究、配比合理、甜度適中、果肉適量、蒸煮科學、清香鬆口、糯而不黏。食用時,微波爐轉上50秒左右口感更好。在鍋子裡隔水蒸上幾分鐘更是人間美味。
糯米糕的製作,展現了我國民間傳統手藝,也是老年人心中難以替代的美食。這不僅在於那軟糯香甜的口感,更因為那抹不去的懷舊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