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志昆
董澤民,開灤集團外宣科長。30年來,他寫過大量關於唐山大地震和開灤煤礦恢復重建的稿件,被各級新聞媒體採用,成為記述地震災害後唐山人民抗震救災的最前沿的資料。董澤民既是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也是開灤煤礦恢復生產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回憶起當年的往事,他感慨萬千,話出泉湧。
■整個唐山都聽不到哭聲
記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死去的親人,活著的人是怎麼度過去的?
董澤民:這也正是我們唐山人最自豪的。
唐山地震發生後,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哭聲。死的人已經死去,活著的人還要生活,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幾乎所有的防雨棚都是災民自己搭起來的,解決軍到來時看到人們已經能避雨和做飯,就去別的地方搶險去了。
一年後的7月28日,堅強的唐山人才真正地哭出來,那時的唐山到處都在燒紙,祭奠在大地震中死去的親人,整座城市陷入無盡的悲痛中。這不是唐山人不會哭,而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災,唐山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應對,依靠自力更生,堅強地生活下去,這是對死者最好的祭奠。
■第三天礦工自發回來恢復生產
記者:當時你從事什麼工作?單位的情況怎麼樣?
董澤民:我在開灤煤礦的呂家坨礦工作,是單位的報導員。震後第三天我去單位上班,當時沒有了火車和公交車,自行車已經被砸壞了,只好步行到單位,30多華裡走了4個多小時。我到單位時,礦上已到了很多人,頭上纏著繃帶的,手上裹著紗布的,因腿傷拄著木棍的,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儘快恢復生產,爭取早日能出煤。呂家坨礦共死亡1000多人,能出來工作的全部來到了礦區,沒有一個人當逃兵。當時大家的口號是「先恢復生產,再重建家園。」
礦山救護隊和消防隊第四天就下井搶險,當時巷道裡都是水,大家先排水,很快黑龍江、河南等地援助的大功率水泵運到,晝夜不停地排水,抽了1個多月,才把井下的水排乾。地下不能工作時,就恢復地面建築,加固車間、井口和維修設備,能下井後大家迅速下井搶修設備、電纜和巷道。到11月18日,呂家坨礦就全面恢復了生產,是全礦區第一個實現原煤、洗精煤恢復生產的礦。
■早日恢復生產彌補地震損失
記者:請你簡要地介紹一下地震給開灤煤礦造成的損失情況。
董澤民:開灤在地震中有6579名職工不幸遇難,2153名職工受重傷;礦區地面建築物有80%遭到嚴重破壞,整個礦區除3個礦外,建築物幾乎全部倒塌,變成一片瓦礫廢墟;生產礦井工作面被水淹沒;巷道需要整修和清理;採掘巷道被破壞了20多萬米;10萬多米的軌道需調整清理;被砸被淹的機電設備達3萬多臺件,供電、排水、通風、通訊、提升、運輸系統全部中斷,百裡礦區處於癱瘓。
記者:開灤煤礦恢復生產在當時為什麼顯得十分重要?
董澤民:開灤的原煤產量當時佔全國統配煤礦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洗精煤佔全國六分之一,生產的煤炭主要供應鞍鋼、包鋼、唐鋼和北京、天津的煉焦制氣廠,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京津煤炭供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記者:當時整個煤礦是怎樣進行恢復生產的?
董澤民:震後第三天,水電部組成電力搶修隊進駐唐山搶修電力網。在震後不久,10萬礦工採取下巷被淹上巷採,沒有正規工作面就掃浮煤、找殘煤、回收煤柱、套修煤巷、快速掘進,千方百計早出煤、多出煤。馬家溝礦採一區於8月7日震後第十天在全礦區第一個出了抗震煤。全礦區職工為了補回地震造成的生產損失,在勞動模範和抗震英雄的倡議下,進行勞動競賽。
當時有很多事例非常感人。全國勞動模範侯佔友在地震中有8位親友死亡,1977年春節他帶領全家8口人到井下挖煤,一家人在井下過了一個團圓年。青年突擊隊隊長王煥明帶領大家,爭取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在幾個月內補回來,累得自己吐血。到1977年底,整個開灤煤礦的生產就恢復到地震前的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