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 應重塑經濟金融含義與全球價值鏈
在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2020世界經濟論壇上,多位專家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世界經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一方面,為應對疫情衝擊,發達經濟體採取極其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政府債務持續屢創新高,金融資產價格上漲脫離市場經濟的發展實情。金融資產價格的超級修復與實體經濟的艱難復甦形成鮮明對比,全球資產價格出現泡沫化傾向。另一方面,全球經貿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進入區域化加速發展階段。因此,未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如何變化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雷達作題為「百年變局與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主旨報告時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國最高決策層對當今全球經濟發展態勢所作出的重要判斷,在今年得到了進一步印證。百年變局不只是大國實力的變化,不只是國別間總量的變化和地位的轉換,而是世界經濟體系、制度、特徵的變化。從過去百年的歷史來看,全球多邊合作開放是趨勢,百年變局的未來應該是更加文明和更高質量的發展。因此,合作共贏是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王晉斌以「2020國際金融大動蕩及未來展望」為題作了主旨報告。他認為,2021年可能面臨四大新問題。第一,美國2021年的財政槓桿會大幅度收縮,新一輪的財政刺激政策將導致無風險利率的上揚。第二,偏弱的美元或成為美國新一屆政府的選擇。第三,人民幣存在升值趨勢,將利好資本市場,但不利於出口。第四,2021年國際金融市場雖有調整,但不會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主權債務違約的壓力取決於利率上揚水平的程度,如果無風險利率依然能夠壓得很低,國際金融市場將平穩運行。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賀力平以「百年變局的經濟金融含義:一點新析」為題的演講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減少持有美元資產,但我國對外幣資產的高需求尤其對美元資產的高需求,是妨礙人民幣國際化和去美元化的重要因素,也構成了中美兩國在金融「半」脫鉤中的不對稱局面:中方持有大量美元資產,而美方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很少。因此,我們應當認識到這一矛盾,建立新型的金融制度,讓居民真正信任我們自己的貨幣與金融資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李向陽以「後疫情時期全球價值鏈的重塑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為題進行演講。他認為,未來可能出現兩個平行的區域價值鏈:以中國作為最終消費市場的區域價值鏈和以美國為最終消費市場的區域價值鏈。在「雙循環」順利實現的前提下,「去中國化」與「避風港」可能在未來同時存在。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