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下的北京冬奧

2020-12-18 人民智庫

2008年的北京夏奧會,將奧林匹克的文化底蘊鍥入中國,又將中華文明從奧運舞臺上展現給世界。2022年,「雙奧之城」北京將再次為奧林匹克精神寫下新的註腳。作為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誌性活動,北京冬奧集文化、經濟、政治、外交功能於一體,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引導前沿科技、促進文體旅融合,構建健康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冬奧會已正式進入「北京時間」。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帕運會籌辦工作系列重要講話、重要論述精神,為冬奧會籌辦和冬奧文化傳播營造良好氛圍,12月3日,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新發展格局與北京冬奧」峰會在人民日報社成功過舉行。

在本屆峰會上,與會嘉賓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下的北京冬奧」進行了深入研討。人民文旅智庫摘選了部分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夏文斌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疫情防控相疊加的新背景下,北京冬奧既面臨著新的機遇、大好時機和大好形勢,同時也面臨新的不確定因素。對此,我們應該:

一是要繼續堅定信心,進一步把握冬奧會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意義。舉辦一場高水平的北京冬奧會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舉措。當今世界,逆全球化的思潮正在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舉辦冬奧會,我們將繼續釋放「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號。

二是舉辦一場高水平的冬奧會為應對疫情提供了巨大精神能量。這次疫情表明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命運緊密相連,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冬奧來分享我們抗疫的經驗,有利於提振抗疫的信心,進一步推進全球範圍內的復工復產復市。

三是舉辦高水平的冬奧會是進一步確立北京的功能地位、推進北京科學治理的一次重大契機。在冬奧會當中,北京將進一步展現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四大中心功能,促進四大中心進一步確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要把「北京市規劃建設」、「北京冬奧會的舉辦籌辦」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北京市的兩項重要任務,因此,我們要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規劃建設,精彩、非凡、卓越地籌辦好北京冬奧會。

這次冬奧會對於確立北京的四大中心功能,推動北京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契機。要做到未雨綢繆,充分認識到疫情防控背景下北京冬奧會可能出現的風險,並及時防範。

對於下一步如何成功舉辦冬奧會,一是主動應對、最大限度降低北京冬奧會延期的風險。要加強合作、共建防控體系、堅持多邊主義、堅持開放包容、堅持互利合作、堅持與時俱進。二是分享防控經驗。這是我們與其他國家一道共克時艱的體現。三是積極支持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借鑑其成功經驗。四是加強底線思維、探索合作的可能。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 孫明

如果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新坐標的話,2022年北京冬奧會則是向世界展示新時期中國的新契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更需要抓住冬奧的機遇,育新機、開先局。

一是面對世界我們需要奧林匹克的心態,更加開放、包容、自信、平和。數據顯示,從1978年一直到現在,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有四個時間節點:1978、2001、2008、2017年。2022年是新數據的高峰期。近年來,中國國家形象整體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今年疫情形勢衝擊下,國家形象越來越複雜多元。冬奧盛會下我們需要回答好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中國觀,世界如何看我們、我們怎麼看回去;二是如何與世界相處,處理好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放在歷史坐標當中看更有意義,藉助過去可以理解現在、理解現在可以眺望未來,相比2008年,現在面臨的形勢和方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世界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們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需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懷與世界接觸。同時也要有自信心和平常心看待各種不同的聲音,不被噪音所擾。

二是面對世界,從奧林匹克宗旨的角度來看,要樹立共同參與、互學互建的理念。奧運會對國與國間的競合關係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奧運會本身是將公平競爭、團結合作和體育友誼緊密相連的競合,面對國際競合也要秉持這樣的奧林匹克宗旨,以團結、和平、進步作為目標推進中外和平合作,實踐證明中國與其他國家可以通過解決彼此關切發展競合關係。當前中國和世界的合作空間和需求非常大,我們要向世界表明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也需要中國。

三是面對挑戰要彰顯奧林匹克精神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當前全球面臨很多共同的挑戰和問題,要在過程中秉持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解決問題,為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文化和旅遊部政策法規司二級巡視員 周久財

一是辦好北京冬奧會我們信心十足。冬奧會是全球的,是世界的。在過去一百年中,世界上有熱戰也有冷戰,有矛盾也有衝突,但奧運會一直延續下來。這是人類的一個共有平臺,是人類共有的一項成果,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人類共有成果的延續。北京是「雙奧」之城,有舉辦夏季奧運會的經驗,這能進一步增強辦好冬奧會的能力、自信。儘管目前還有疫情威脅,但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辦好北京冬奧會是毋庸置疑的。

二是北京冬奧會有新的使命。冬奧會首先是體育競技賽場,但又是全球交流的一種場合。特別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的交流溝通是解決變局當中各種衝突矛盾的重要基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北京冬奧會有了新的使命,怎樣在這樣的平臺上,讓大家進行更好的交流、更深的溝通?這對大家形成共識、凝聚共識,共同應對大變局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北京冬奧會是面對新發展格局、凝聚共識新的起點。一個大的變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定局,需要不斷溝通、不斷融合才能逐漸形成。北京冬奧會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定能夠起到大國擔當的示範作用,引領大家在今後藉助各種渠道、各種場合,多溝通、多了解,積累共識、求同存異。因為變局不是等來的,一定是共同推動形成的。在未來,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全球各個領域,特別是文化和旅遊部門會迎來發揮作用的一個機會。

外交學院副院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 王帆

北京冬奧會的舉辦面臨著有利的契機和良好的時代背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升西降」的勢頭在持續,中國變量成為影響國際格局演變的最重要的、建設性的積極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轉向了太平洋,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含義之一。中國外交也迎來了新的時代,中國外交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的歷史,現在正在走向強起來。我們的外交不僅僅要服務於「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同時也在強化著為人類作出更重大貢獻的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成功取得抗疫的偉大勝利,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這些都對未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也使我們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這些時代背景,都為北京冬奧的舉辦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與此同時,未來一年內籌劃北京冬奧會也面臨著一些國際上的負面因素,甚至說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仍在持續,一些國家不作為、不負責的做法給國際疫情防控帶來了困難。非傳統安全將重塑國際格局,整體而言,非傳統安全的威脅非常緊迫,世界各國理應攜手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但是有些國家採取不合作的態度。非傳統安全也會對未來冬奧會的準備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需要高度重視。

其次,大國關係非常複雜尖銳,充滿不確定性。一些國家採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做法,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等等,都對國際形勢、國際合作態勢造成一定的衝擊。這樣的背景也使我們未來會面臨一些困難。

從我們的角度而言,中國現在面臨這樣複雜多變的形勢,如果過去這些年戰略機遇是靠等待的話,現在戰略機遇就需要主動爭取、謀劃,冬奧會是爭取謀劃戰略機遇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這樣的背景下,要把冬奧會作為最好的主場外交,作為中國公共外交發展、中國公共外交實踐重要的平臺,要充分展現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意志,講好中國故事。奧運會提倡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冬奧會也同樣要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從公共外交的角度要強調共同理念、強調人類合作的一面。過去四十多年,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使得中國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同時,這個發展的過程也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吸取了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過程,強調人類除了一些傳統的價值理念以外,也存在更多大家可以達成高度共識的理念,包括綠色、開放、和諧、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我們要讓普通人參與進來,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許勤華

2015年7月國際奧委會投票決定將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交給北京。201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了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四個要求。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四個要求。「綠色辦奧」位居北京冬奧會的四個要求首位。

早在1995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提出要把保護環境作為奧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當前,國際奧委會將環境保護列為其主要任務之一,並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列為影響奧運申辦、舉辦的核心影響指標。在全球氣候、環境問題持續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以及奧運會為代表的體育事業水平快速發展等背景下,綠色體育精神概念日益深化,不僅是包括環境治理意識與行動,而且包含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共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望。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啟示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與自然命運共同體意識得到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多次在國際場合強調中國言出必行,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在2060年碳中和目標引領下,我國將加速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北京冬奧會作為全球矚目的盛會將是弘揚綠色體育精神、弘揚生態文明、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平臺。結合國內外形勢變化和全球環境治理動態,為推進北京冬奧會綠色體育精神的發展,我認為首先應將北京冬奧會打造成碳中和的典範。現在距離2060年只有40年的寶貴時間,面對的碳中和目標壓力很大,迫切需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把中央提出的碳中和遠大目標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將北京冬奧會打造成一場碳中和的體育盛會,落實「綠色辦奧」的要求。

其次,應將北京冬奧會打造成踐行生態文明的典範。生態文明與綠色體育精神在理念上高度契合。我國提出「綠色辦奧」就是踐行生態文明的直接體現。將北京冬奧會打造成踐行生態文明的典範是順應了綠色體育的潮流,符合保護自然的共同心願,也將彰顯我國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和全球貢獻。

展望未來,北京冬奧會及其綠色體育精神,將引領一場國內和國際綠色體育浪潮。有必要加強對北京冬奧會綠色體育精神的研究和跟蹤,並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其他的國內外的體育盛會提供了重要經驗和行動指南,這也是我國向全球提供的一種綠色公共產品。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網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研究」研討會在山東師範大學舉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金嶺)12月18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研究理論研討會暨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基地工作總結會在山東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0年第10期特別策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系列文章,特約專家學者撰文闡釋。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深刻認識辦好北京冬奧的重大歷史意義
    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變局,世界進入深刻變革動蕩期,全球經濟面臨嚴重衰退。每逢艱難之時,人們更加需要信心,更加需要堅定,更加需要團結和凝聚。在歷史關鍵十字路口,如何辦好北京冬奧,如何以這次盛會為紐帶,讓人們團結起來、走到一起,舉國矚目,世界矚目。
  • 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新發展格局與北京冬奧」峰會在京舉行
    在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條件下紮實有序推進北京冬奧會各項籌辦工作,必將推動建設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利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必將釋放積極信號,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強大信心。舉辦一屆非凡、精彩、卓越的冬奧會,是中國人民的心願。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樂不忘憂,勇於和善於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日,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研究員,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巡視員夏遠生。 1.
  • 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而且圍繞實現這一目標,推動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①在這裡,他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實現全面小康看作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基礎性工程。正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創造性提出並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託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深情闡述「中國夢」:「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集中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主要內容,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權威讀本。該書分17個專題編排,其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第一個專題,屬於總論,也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方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理論、實踐、制度全面創新的顯著特點,是以發展觀點和問題導向,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中國夢的統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統一
  • 人民日報社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 人民日報: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圖片來源:攝圖網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於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就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概括為「八個堅持」: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
  • 「新發展格局與北京冬奧」峰會召開,學者專家共論冬奧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下的北京冬奧」、「貫徹新發展理念——『四個辦奧』理念與『冬奧+』高質量發展」、「面向新發展階段——『三億人參與冰雪』與新時代文旅融合」、「激活新發展動能——北京冬奧與引領未來的前沿科技議題」等主題,峰會舉行了4個圓桌會議。
  • 習近平:積極有為進入新發展階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大跨越
    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今日中國的新坐標:「『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時間見證前行,見證民族復興路上一磚一瓦,壘砌澆築新的裡程碑。
  • 《求是》編輯部: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
    這次慶祝活動「氣勢恢弘、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是在第一個百年即將到來之際,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奮進的一次偉力凝聚;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上,全體中華兒女對共同理想所作的一次豪邁宣示;是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並且愈發蓬勃、愈發健強的一次盛大亮相。
  • 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所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獨一無二;偉大祖國數千年巍然屹立,舉世無雙。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這是我們攻堅克難、走向復興的底蘊和自信。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四次提出「我們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習近平: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
    【習近平: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習近平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大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強大精神力量,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開闢嶄新道路。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小康」一直是中華民族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