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10期
作者簡介:唐洲雁,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 濟南 250002 唐洲雁(1962-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 濟南 250002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而且圍繞實現這一目標,推動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起著戰略目標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其他「三個全面」的關係,及時制定實現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積極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抓緊制定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景規劃,認真謀劃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 鍵 詞:全面小康/「四個全面」/現代化/中國夢
標題注釋: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歷史發展」(13&ZD002)的階段性成果。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友人宣布:「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①在這裡,他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實現全面小康看作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基礎性工程。正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創造性提出並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託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布局中的戰略定位
對於「四個全面」的內在聯繫,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②這就明白無誤地昭示世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具有戰略目標的引領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2020年要實現的戰略目標,現階段我們所有的奮鬥都要聚焦於這個目標。以這一戰略目標為統領,從時間坐標上看,其他「三個全面」也交匯到2020年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它們都內含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之中。比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就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體說來,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對此,黨的十八大也作過明確的戰略部署,即「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④。在從嚴治黨方面,中共中央於2013年底公布了《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由此可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鬥目標,囊括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階段性成果,並以其他「三個全面」的協同推進為標誌,大大豐富了自身的基本內涵,彰顯了我們即將實現的全面小康這一社會形態的時代特色、中國特色。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的,其他「三個全面」是手段。四者各有側重,不能等量齊觀。可以說,如果離開了全面小康這一戰略目標的正確引領,其他「三個全面」也就失去了根基,失去了方向。換言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大戰略舉措,必須服從、服務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
總之,我們要深刻理解、科學把握「四個全面」的內在邏輯關係,就必須真正搞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奮鬥目標的根本路徑、關鍵一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奮鬥目標的基本方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才能使我們黨更加堅強起來,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組織保證。
從長遠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無疑又是託起中國夢的奠基性工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也可以說是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它們作為相互支撐、內在統一的整體,統一於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統一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正確認識全面小康的豐富內涵,科學制定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軍的戰鬥號角。那麼,我們即將建成的全面小康到底是什麼樣的小康?究竟需要用哪些指標來衡量和評價我們的全面小康?
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社會持續和諧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⑤。由此可見,全面小康社會乃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進步的社會。
對於什麼是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也有一個通俗的表述,這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⑥。這個表述儘管語言樸實,卻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真正的全面小康。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⑧2014年12月,他在江蘇考察時進一步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這一難點問題,他特別強調,要「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⑨。
現在離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滿打滿算只有5年多一點的時間。具體來說,也就是從2016年起開始執行「十三五」規劃的未來5年時間。怎樣確保在這5年內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各項目標,包括「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關鍵是要及時制定出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並以此作為全面小康落實和驗收的依據。
僅僅從經濟指標來說,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據有關部門測算,實現這個翻番,未來幾年GDP年均增長必須保持在7.1%左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必須保持在7%左右。回顧從1978年到2012年的3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是9.9%,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是7.4%。但是近兩年來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都開始放緩腳步,經濟下行的趨勢從2014年第四季度進一步顯現出來,未來幾年經濟下行的壓力可能會更大。如果GDP和人均居民收入增長連續跌破7%,甚至出現6.5%以下的增速,那麼到2020年實現再翻一番的難度就會很大,這就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度也會增大。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很重要,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放鬆發展經濟這根弦,一定要牢記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千方百計把蛋糕做大;一定要積極適應和主動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徵,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除了經濟發展指標之外,隨著2020年重要時間節點的日益臨近,我們還有必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完成的其他方面任務和目標進一步加以細化、分解,建立起更加直觀和可操作的全面小康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不僅包括上述經濟發展,而且包括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發展,是一個五大建設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綜合指標體系;同時也是東中西部不同地域、老少邊窮不同地區、城市鄉村不同地方都要達到全面小康的綜合指標體系。有鑑於此,很有必要從現在起,就開始深入研究切合中國實際的全面小康指標體系,並將其納入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吹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國家的號角。
三、準確把握從十八大到二十大這10年間的歷史定位和歷史任務
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這只是歷史賦予以習近平總書記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大使命之一。與此同時,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還將肩負起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這就是開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
眾所周知,從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歷史時期。從時間上講,就是從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時間。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它的顯著特徵,就是實現全面小康、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換言之,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我們黨不僅要率領全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100年」(建黨100年)的偉大任務;而且還要率領全國人民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基本實現現代化,完成「第二個100年」(新中國成立100年)的偉大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這兩大歷史任務既相聯繫又有區別,只有全面建設好小康社會才能順利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並為未來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不要以為未來30年的現代化建設僅僅是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簡單延續,它是更高階段上的國家建設,必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新問題、新挑戰,現代化的最終實現需要更寬廣的視野、更宏大的戰略、更嚴酷的鬥爭,是經濟模式、生產方式乃至文明形態的根本轉變和飛躍。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我們應該更多地從實現現代化的未來反觀和審視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更主動地對接未來現代化的新徵程。換言之,我們必須全面規劃好現代化建設的新藍圖,決不能認為它離我們還很遠,還用不著操心。要知道,國際上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半途而廢、前功盡棄的國家比比皆是,在中等收入陷阱裡苦苦掙扎的國家也為數不少。我們時刻不能忘記它們的教訓。
由此可見,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我們黨既要率領全國人民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要科學認識和謀劃未來30年的現代化建設全局,積極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歷史任務和歷史定位。
基於這樣的認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及時作出「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歷史時期」這一時代判斷,使全黨同志都要明白我們所處時期的歷史定位和歷史任務,自覺開展這種新時期「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黨在這個時期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策略,也都要體現這一歷史定位和歷史任務,為開展這種偉大鬥爭樹立起明確的目標和正確的方向。
四、全面謀劃中國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認真制定中國現代化遠景規劃
我們即將開啟的現代化到底是什麼樣子?它究竟要達到什麼樣的發展目標?這也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亟須思考的重大戰略問題。正是在思考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樣一個宏偉目標,並圍繞著實現這個目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其中就包括「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一帶一路」等一系列戰略設計。正如當年鄧小平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為後來30多年實現「第一個100年」的奮鬥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一樣;現在,中國夢的提出,對於未來30多年實現「第二個100年」的奮鬥目標,乃至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必將指明前進方向,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目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勝利在望,從2021年開始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徵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為了確保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必須對2021年到2050年的發展藍圖有一個明確細緻、全面透徹的謀劃,向全世界昭告:我們到底要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以及怎樣實現這種現代化。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未來的這30年並非一帆風順,既有不斷出現的艱難挑戰,也有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只要認真謀劃、大膽開拓、謹慎行事,我們就一定會獲得最終的勝利。為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新中國成立以來高度重視戰略規劃與戰略設計的優良傳統,儘早制定2021年至2050年的中國現代化遠景規劃。
中國現代化遠景規劃將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件。這份文件要使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都明白,在未來30年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中,我們要做哪些事情、採取哪些舉措、經歷哪些階段、克服哪些困難、實現哪些目標,切實發揮其凝聚人心、鼓舞鬥志、萬眾一心、共創輝煌的作用,確保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從現在起就應該認真研究和著手制定這樣的遠景規劃,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時候,以黨中央、國務院的名義正式向全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布,吹響向2050年挺進、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鬥號角。
五、實現中國夢也要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
所謂中國夢,實際上是現代化的一種中國式表達。因為實現現代化不僅包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實質,而且包含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主題。說到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要恢復到歷史上哪一個曾經鼎盛的朝代,而是要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孜孜以求的現代化目標。換言之,現代化乃是中國夢的一種世界性表達。唯其如此,中國夢才能夠真正與世界夢相通相連。
在全面小康即將建成的重大歷史關頭,認真總結我們黨過去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歷史經驗,我們認為,實現現代化、實現中國夢也需要實施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前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1年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47.3萬億元,世界排名躍升到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32美元,提前達到原來的設想。正是基於這樣的物質基礎和發展速度,黨的十八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左右。
從目前國家的發展態勢看,儘管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存在一定壓力,但只要我們把握未來幾年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通過轉方式調結構、適應並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目標和其他指標是有把握順利實現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法治軌道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更加堅強有力,所有這些都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最為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就是到20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前後,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是我們「第二個100年」的奮鬥目標,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繼續前行的。如果從2020年到2050年的未來30年裡再翻兩番,人均GDP就是40000美元左右,剛好接近2011年美國的人均水平,而這也是2050年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這個事實表明,如果要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的人均GDP就必須達到40000美元左右。這就要求:從2021年到2050年的30年間必須保持國民經濟每年平均增長5%。如果保持這樣的速度,那麼15年就可以翻一番,即從2021年到2035年的15年間人均GDP可從10000美元增長到20000美元;從2036年到2050年的15年間人均GDP可從20000美元增長到40000美元。只要不發生大的事變,這個速度也是可以預期的。
但正如初步小康並不是全面小康一樣,基本實現現代化並不是全面實現現代化。而且,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我國綜合國力還只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沒有恢復到歷史上我國曾經佔世界領先地位的水平,因此還不能算是全面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必須實施下一步發展戰略。
第三步,就是到2080年實行改革開放100周年前後,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全面現代化,使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終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以領先世界水平為標誌,那將有賴於我們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經過奮發圖強,實現全面現代化。
那麼,全面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應該說,它首先是全方位的現代化,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方面面的現代化;其次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尤其是實現人的全面現代化;此外還包括東中西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現代化。而這種全面現代化實現之時,也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日。
從基本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大體需要多少時間?在此,不妨暫且撇開其他因素,僅僅通過人均GDP來考察一下。如前所述,到2050年前後,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將達到80000美元。因此,我們必須在2050年的基礎上,再用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人均GDP至少再翻一番(年增長率2%-3%左右,這也是可以預期的),即從4萬美元到8萬美元,甚至超過8萬美元。到那時,才能說我們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發展的程度。大致說來,這時已經到了2080年前後。
2080年是什麼時候?那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00周年的時候。因此,我們暫且可以叫作「第三個100年」。也就是說,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100周年的時候,我們將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實現開國領袖毛澤東最初設想的趕上世界上先進的國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的宏偉願景。
鄧小平曾經說過,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要管100年。這個100年,指的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的100年。也就是說,黨的基本路線至少要管到2080年前後。到那時,我們也將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式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基於這樣的研究,我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要實施「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三個100年」的奮鬥目標。
眾所周知,30多年前,在改革開放剛剛啟動的歷史時刻,鄧小平不僅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而且在總結、借鑑毛澤東「兩步走」的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基礎上,逐步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指明了改革開放的前進道路,鄧小平因此成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現在,我們到了即將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歷史關頭,習近平總書記又及時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奮鬥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兩個100年」的發展戰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以及「一帶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設計。如果偉大的中國夢能夠如期實現,那麼新一屆中央領導人也必將因此成為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綜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起著戰略引領的關鍵作用。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科學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其他「三個全面」的內在關係,積極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抓緊制定中國現代化遠景規劃,認真謀劃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夠如期實現!
①習近平:《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人民日報》2014年6月6日。
②《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 帶動全黨全國共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人民日報》2015年2月3日。
③《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
④見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⑤參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3-14頁。
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0頁。
⑦《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0頁。
⑧《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658頁。
⑨參見《新華日報》2014年12月16日第2版。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6、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8日。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