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20-12-25 每日經濟新聞

人民日報頭版評論稱,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概括為「八個堅持」: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

圖片來源:攝圖網

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深刻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作出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戰略部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綱領,是更好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必須把黨中央的戰略意圖領會好、領會透,抓住歷史契機,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農,天下之大業也。」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於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就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概括為「八個堅持」: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正是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振興鄉村奠定了良好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我們黨「三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深入貫徹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增強緊迫感。應當認識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大頭重頭在「三農」;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礎在「三農」。現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三農」工作,更加重視鄉村。如果一邊是越來越現代化的城市,一邊卻是越來越蕭條的鄉村,那就不能算是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不斷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才能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鄉村全面發展,讓鄉村儘快跟上國家發展步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增強使命感。一方面,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怎麼建設鄉村,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一個歷史性課題。黨的歷史使命決定了,我們必須回答好這一課題、為億萬農民謀幸福。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才能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從世界各國看,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必然要經歷一場痛苦的蛻變和重生,我們必須為全球解決鄉村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發展中大國能夠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問題,我們幹好鄉村振興事業,本身就是對全球的重大貢獻。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貫徹落實好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就一定能書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開啟鄉村振興偉大實踐,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時回應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順應了新時代億萬農民的期待,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面對數以億計的農村龐大人口,以及小農戶為主體的獨特國情,中國實施鄉村振興大計,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從戰略提出,到頂層設計,進而實施方案,已經形成了系統的政策體系。
  •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改革開放40年來,在振興中華的歷史擔當激勵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鼓舞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總結歷史經驗,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起著戰略目標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其他「三個全面」的關係,及時制定實現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積極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抓緊制定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景規劃,認真謀劃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書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
    有的國家由於沒有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不僅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而且工業化和城鎮化也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會動蕩,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發展中大國能夠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問題。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村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很多方面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借鑑意義。我們正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我國幹好鄉村振興事業,本身就是對全球的重大貢獻。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經千辛萬苦探索出來的復興之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帶領人民經過接續奮鬥和不懈探索,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人間正道。
  • 人民日報社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傳到中國,為我們黨尋求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武器。我們黨反覆比較和深刻思考,鮮明提出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最終方向是社會主義,由此開創了中國革命新紀元,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 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所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獨一無二;偉大祖國數千年巍然屹立,舉世無雙。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這是我們攻堅克難、走向復興的底蘊和自信。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四次提出「我們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原標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需要把學習貫穿始終,深化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 學習《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生動形象表達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中國夢已經成為凝聚黨心民心、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專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0年第10期特別策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系列文章,特約專家學者撰文闡釋。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人民日報文章: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上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人民日報1月5日文章: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上——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歷史的縱深,鑄就了戰略的高度。站在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幀幀歷史鏡頭前,習近平聲音堅定從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各民族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實現長治久安,是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原則。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共同的身份意識,沒有共同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國家統一就沒有保障。我國自秦漢以來,「大一統」意識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念,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均以「大一統」作為理想和奮鬥目標。
  • 推動鄉村振興,譜寫鄉村新篇章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意義重大,發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員令。(1月4日 人民網)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明確提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人民日報:民族復興須大力弘揚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一代代革命志士前僕後繼、不懈奮鬥,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孫中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者。作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他領導20世紀中國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加油站」
    一、話成就:復興路上「極不平凡」的五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這種極不平凡體現在經濟實力、經濟結構、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狀況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