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2020-12-17 央廣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一、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磅礴的動力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充沛的動能,促成了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建設邁向輝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首先在經濟領域展開。經濟改革把人們的物質意識動員起來,釋放了個體的能量。中國人民勤勞儉樸的傳統美德,在允許通過市場獲利的政策支持下,迸發出極大的創造力,生成了引人注目的物質財富。中國在開放中利用龐大的全球市場,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與不斷完善,也為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目標打牢了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引導社會建設趨向和諧。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國共產黨通過漸進式改革的方式,逐步優化社會政策,讓每個地區、每個群體都能在改革中獲益。獲益較少的群體,在後來的改革中,漸次得到補償。由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到沿海幫扶內地,東部支持西部。在和諧的社會中,人民群眾的願望不斷滿足,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群眾基礎。

改革開放推動民主政治不斷完善。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經濟發展。鄧小平同志強調:「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而政治體制改革,「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更加注重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強調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黨重視以民主政治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突出表現為: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水平不斷提高。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的卓越成效使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日益鞏固,擴大了社會共識,增強了民族復興的領導力量。

改革開放推動了文化建設走向繁榮。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印證。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這一進程中產生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寶庫。改革開放也使中華傳統文化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由此,我們增強了文化自信。

改革開放推動了生態建設走向了生態文明新時代。鄧小平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江澤民把可持續發展思想上升為國家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中國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二、改革開放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

儒家富有革新的思想。商湯告誡自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革新。《周書·康誥》提倡「作新民」,激勵人棄舊取新。《易傳·繫辭》稱「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讚揚推動創新是卓著的功德。《呂氏春秋》認為「治國無法則亂,守法不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隨著情況不斷變化,「變法宜矣」。法家更重視變革,商鞅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促成秦國變法圖強。宋代王安石是激進的改革者,為了推行新法,豪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清末,變法圖強的呼聲日益高漲,譚嗣同提出「變法則民富。」強烈主張革命的孫中山,在其《建國方略》中呼籲「改革之任,人人有責」。中華傳統文化中不乏開放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倡導學習外部經驗, 「開其國門者, 玩之以善言」,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他更加重視吸引外商,「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 「一乘者有食, 三乘者有當栽, 五乘者有伍養。」唐朝君臣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量,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評價:長安是舊大陸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義的城市,在這方面超過了同時代的君士坦丁堡。明朝前期對外交流頻繁,鄧小平回顧指出:「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孫中山一直主張對外開放,認為中國要發展經濟,不得不持「開放主義」。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覺醒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借鑑了西方理論,更傳承創新了傳統的改革開放觀念。溫家寶重溫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表達了突破固有利益藩籬,獻身改革的決心。習近平借用《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名句,宣言中國共產黨將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的改革創新傳統。和諧社會、以人民為中心、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同現實相結合的獨創性理念。

三、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習近平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在輝煌的時期,有兩個標識,一是以經濟為基礎的國力昌盛,二是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據西方經濟史大家麥迪森的研究,在西漢末期的公元元年,中國GDP佔世界GDP總量的26.2%;此後一直領先,到北宋早期的公元1000年,佔了22.7%,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繁盛的國家。16世紀以前,對人類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技發明大約300項,中國人發明了175項。中國的「天下」體系,建構了東亞、東南亞歷史上相對穩定的國際關係。

需要指出的是,「輝煌」不意味著總世界第一,也不意味著完美無缺。在中國強盛的時代,世界其它地區總是可以找到和中國國力、影響相近的國家。如秦朝與亞歷山大帝國,漢朝與東羅馬帝國,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明朝與奧斯曼帝國。各個強盛的朝代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如唐代中期以後就面臨地方各自為政的危機。

改革開放使民族復興具備了現實性,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重新成為偉大的民族,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改革開放以前,單從經濟上看,這一目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1956年8月,八大召開前夕,毛澤東說,中國建設起來,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將改變落後的狀況,而且「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超過美國,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應該。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 而1956年中國的GDP只有416.6億美元,美國4375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9.5%。1964年,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當年中國GDP只有美國的8.9%。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再次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此時GDP只有美國的9.8%。1978年,中國GDP仍只佔美國的9.4%。從1956年算起的22年間,我國經濟總量始終在佔美國總量的9%上下浮動。相對差距沒有縮小,絕對差距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切實推動了中國綜合國力邁入世界前列。改革開放40年後的2017年,我國的GDP達到美國的63.2%,穩居世界第二位,GDP增速、增量均超過美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投入的研究發展經費在2013年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

改革開放讓中國漸漸走入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的道路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一種有借鑑價值的新模式,證明了現代化並一定要走西化的道路。中國的成功代表著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得到驗證,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中國是全球多數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對全球經濟交流的貢獻是空前的。立足於擺脫世界舊經濟秩序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洲投資開發銀行的積極進展,展現了建立新秩序的光明前景。

改革開放讓民族復興由夢想變為現實。無疑,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

(本研究受教育部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16JDSZK099),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7027),西南民族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2017ZD09)資助)

(作者:陳金龍 系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三大裡程碑的歷史意義
    層層遞進的三大裡程碑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先後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一是救國,二是興國,三是強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這三件具有內在必然聯繫的大事,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演進的大邏輯,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人民群眾一道頑強拼搏、接續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譜寫的光輝篇章。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的根本總結,凝結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夢想,體現著近代以來人類對社會主義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歷史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0年第10期特別策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系列文章,特約專家學者撰文闡釋。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李樂剛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繪製的發展藍圖,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建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下簡稱「復興」)。因此,「復興」成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的一個極具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復興」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概念。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加油站」
    一、話成就:復興路上「極不平凡」的五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這種極不平凡體現在經濟實力、經濟結構、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狀況等諸多方面。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改革開放,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努力奮鬥。   踐行初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國家的貧弱是與人民的苦難相伴隨的。人民不幸福,國家也不會富強,民族就難以振興。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經千辛萬苦探索出來的復興之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帶領人民經過接續奮鬥和不懈探索,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人間正道。
  • 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起著戰略目標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其他「三個全面」的關係,及時制定實現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積極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抓緊制定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景規劃,認真謀劃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所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獨一無二;偉大祖國數千年巍然屹立,舉世無雙。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這是我們攻堅克難、走向復興的底蘊和自信。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四次提出「我們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人民網評:改革開放,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聽習近平在慶祝改革...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開放40年偉大成就的描述激蕩靈魂,振奮人心。若冰雪消融,似春風勁吹,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中國發展重新錨定了航向。40年來,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鐵路縱橫交錯,一座座城市變換新顏,一個個鄉村美麗蛻變,文字書寫不盡滄海桑田的巨變。
  • 學習《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生動形象表達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中國夢已經成為凝聚黨心民心、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從歷史和現實相統一的視野審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光輝歷程和重大成就,對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 革命領袖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終生
    原標題:革命領袖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終生 今年是毛澤東主席逝世四十周年。毛澤東主席生前曾經豪邁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彈指一揮間,毛澤東主席離開中國人民已經四十周年了。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專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不斷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女童班的學生在展示刺繡作品。
  •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它記述著1981年這個影響全國口號的誕生,見證了那個改革開放大幕初啟、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整個中國社會投身改革、激蕩夢想的熱情與期待。  10公裡外的國家博物館,則見證了這個夢想的延展與升華。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 人民日報社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