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2020-12-17 荊楚網

李樂剛

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繪製的發展藍圖,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建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下簡稱「復興」)。因此,「復興」成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的一個極具感召力的奮鬥目標。

「復興」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概念。它並不是回歸中國昔日輝煌,而是中華民族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重新走在世界各國前列;它不僅是某些經濟發展指標的簡單放大,而且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外交和國防等諸多方面的整體意義上的全面繁榮和進步;它是和平發展,是中華民族重新開始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而不是對任何別的國家乃至對世界的威脅;它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發展和創新,而不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背離。它是以超過人類總數五分之一的人為主體的偉大實踐和歷史運動,對21世紀人類世界的影響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將具有極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

輝煌古國在一度衰敗之後復興,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的

在人類文明史中,曾出現過許多古老的文明國家,如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古希臘、古羅馬等,這些在金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產生的古老文明,無不發生過重大的歷史斷裂甚至消亡,其文化共同體的延繼均為外力所中斷而沒能直接留存下來,而只有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其文化從未被外來力量所中斷而一直生存並綿延發展至今。

古老的中華民族能在渡盡劫難之後保持歷史文化傳統不中斷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復興,這一歷史現象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它充分顯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同時又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是維繫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不斷培育和弘揚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凝結而成,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歷經磨難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復興」才必定得到實現,同時反轉過來「復興」的不斷向前推進直至最終實現又必定會促使中華文明進一步發揚光大。復興的中國必將重新恢復古代中國的開放傳統,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廣泛學習和借鑑世界一切優秀文化,充實、改進和提升中國文化的現代內涵,經過綜合創新,真正建設成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文化。中華文明將創下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曠古奇蹟。

「復興」無疑是對現存不合理世界文化格局的有力衝擊和修正,從而改變由於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意識不斷膨脹所造成的文化結構失衡或曰文化生態失調,它將使中華文明乃至東方文明擺脫長期以來受鄙視、受壓抑的地位,使古老中華文明的傳統和價值再次得到肯定,這種自信心的恢復將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出現,從而開創世界各國文化真正平等交流、和而不同、並行不悖、共同發展的人類文明新紀元。

「站起來」是一個歷史使命,也是對世界的承諾

「復興」將從根本上改變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的命運,並將使中華民族能夠像他們的先人那樣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近代以來,中國多災多難。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時曾莊嚴宣告:「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這主要還是指政治上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奴役,獲得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推翻了反動階級的統治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和壓迫,人民獲得了自由和解放。現在看來,這個「站起來」的任務並沒有最後完成,而只有再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復興」,中華民族才能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在綜合國力的世界較量中完全「站起來」。

中國是一個大國,應當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這是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多次表達過的一個願望,反映了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心聲,也可以說是對全世界、對全人類的一個鄭重承諾。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復興」從根本上改變了十多億人的面貌和命運,這本身即是對人類發展做出的一個巨大貢獻。此外,「復興」還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開闢了落後民族和落後國家爭取民族獨立並走向現代化的新道路,代表了人類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新趨向、新突破和新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如何選擇自己道路的方法性借鑑;它使中國有能力在諸如參與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援助受災害打擊的國家和地區、防止核子擴散、對付國際恐怖活動和國際販毒活動等全球責任方面承擔起更多的義務,並在諸如海洋、太空、大氣層和南極洲等全球共同問題上分擔更多的責任;它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居於世界前列,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興市場,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的一個發動機和火車頭,帶動亞太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它還必將造就出一大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人文藝術和體育等各個領域的世界級大師和巨星,為人類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總之,「復興」的歷史價值絕不僅僅只是表現為中華民族自身的創業興邦,而且更表現在中華民族對人類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上。

中華復興不僅是民族之福,而且是全人類之幸

「復興」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並必將有力地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許多西方分析家都認為,中國的興起會改變既存的世界秩序,甚至有的認為會對世界造成威脅。其實,這種觀點或疑慮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中國經過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走上迅速發展的道路,我們十分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發展機會。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前途光明,但問題也不少,為了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地解決好這些問題,我們太需要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了。中國的復興不是靠掠奪殖民地,不是靠販賣黑奴,不是靠剝削第三世界國家,更無意去和「列強」瓜分或爭奪什麼「勢力範圍」。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講,中國都不會去謀求地區和世界的霸權。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秩序搞亂了,對中國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也與我們中國人傳統的處世哲學和民族秉性完全相悖,更不符合我們黨和政府長期以來既定的外交政策。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秩序也不能例外。現有的世界秩序既非從來如此,當然也不會永遠這樣下去。不變只是相對的,發展和變化才是絕對的、必然的,問題是朝著好的方向還是朝著壞的方向發展變化而已。中國的復興,不僅是中華民族之福,而且肯定也是全人類之幸。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擺脫貧窮、愚昧和落後,走上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必將有利於世界的和平和發展,整個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人類將變得更加有希望。中國所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符合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中國的復興,不但不是對世界的威脅,反而是包括西方在內的世界各國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正如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所說:「一個人口達到13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在2020年接近美國四分之一的繁榮國家,肯定會比一個貧窮而動蕩的有13億人口的國家對全世界更有利。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的成長將為西方提供機會。」

可以預見,在21世紀世界多極化發展的格局中,中國必將成為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一極,復興的中國將以其日益雄厚的國力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大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與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一個和平、安寧、繁榮和昌盛的新世界。

中華民族復興關係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剛剛過去的20世紀既是社會主義在全球凱歌高奏的世紀,也是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的世紀。我們黨領導人民繼續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人們看到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希望。鄧小平同志曾經滿懷信心地預言:到21世紀中葉,能夠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才是大變化。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就不同了,「那就可以進一步斷言社會主義成功」。「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由此可見,「復興」不僅僅只是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事情,它還關係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必將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促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不斷走向復興。(作者系江漢論壇雜誌社社長、常務副主編)

相關焦點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三大裡程碑的歷史意義
    此後,黨的主要任務是「起房子」,即領導人民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由此,我們可以把中共黨史理解為有起點和方向的歷史,起點是中共的初心和使命,方向是朝著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以及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前進。換言之,整部中共黨史,就是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根本利益而奮鬥的歷史過程,是一個接續奮鬥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這一偉大歷史貢獻,其意義在於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興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傳到中國,為我們黨尋求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武器。我們黨反覆比較和深刻思考,鮮明提出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最終方向是社會主義,由此開創了中國革命新紀元,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0年第10期特別策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系列文章,特約專家學者撰文闡釋。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在他指導下,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提法,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從歷史和現實相統一的視野審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光輝歷程和重大成就,對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加油站」
    二、迎挑戰:復興路上的「絆腳石」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這次大會深刻闡明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有針對性地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並系統部署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各項工作。
  • 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起著戰略目標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其他「三個全面」的關係,及時制定實現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積極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抓緊制定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景規劃,認真謀劃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經千辛萬苦探索出來的復興之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帶領人民經過接續奮鬥和不懈探索,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人間正道。
  • 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深情闡述「中國夢」:「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 學習《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
    認真學習貫徹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國夢的內涵和實質,堅定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充分認識中國夢提出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和闡述了「中國夢」。他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專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不斷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女童班的學生在展示刺繡作品。
  • 革命領袖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終生
    原標題:革命領袖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終生 今年是毛澤東主席逝世四十周年。毛澤東主席生前曾經豪邁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彈指一揮間,毛澤東主席離開中國人民已經四十周年了。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原標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中朝邊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將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旨在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百年變局,波詭雲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樂不忘憂,勇於和善於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原標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需要把學習貫穿始終,深化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 劉文學:弘揚黃帝文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人,是中華文明的肇始人,是中國的奠基人。黃帝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值得珍藏的寶貴財富。中華文化綿亙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信仰,「孝慈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遺傳基因,也是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絡繹不絕拜祭黃帝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