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長命百歲」是自古以來追求的人生目標。隨著人類文明和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明顯地延長。根據對188個國家近20年的健康壽命資料分析,全球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了6.2年。大約到2050年,發達國家的平均預期壽命能達到95歲。而我國上海、北京戶籍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82歲,與發達國家基本一致。未來人類的壽命真像某些預言家預測的那樣,能達到150歲嗎?
2005年,美國Science雜誌公布了125個有待解答的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類壽命到底能延長多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人類的天命」,即人類最高個體壽命到底是多少?
人類的最高個體壽命
根據人口資料記載和科學實驗證據推算:人類的最高個體壽命為120歲左右。 該結論是目前最為科學、準確的數據。著名老年醫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教授也十分認可這個人類天命的年限。
1. 全球公認的人類最高個體壽命資料
全球學術界公認的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法國人珍妮·路易·卡爾曼(Jeanne Louise Calment),享年122歲。她生於1875年,卒於1997年。有十分準確的出生資料,確認其年齡的真實性。
2. 根據人胚胎細胞的壽命推算
美國著名的衰老研究專家Hayflick L,根據人胚胎肺成纖維細胞的壽命為50代,每一次分裂產生的新細胞,能存活2.4年,然後繼續下一次分裂,推算出人類的壽命為120歲。
3. 根據動物生長期推算
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根據對多種動物壽命的觀察,總結出物種壽命是其生長期5-7倍的基本公式。如果人類的生長發育期以18歲計算,按照最高7倍推算,為126歲,與120歲接近。 把人的生長期定為18歲,是因為達到該年齡,性功能已經完全發育成熟,能產生正常的後代。當然,該年齡心理上並不完全成熟。
決定人類長壽的因素
綜合多項研究資料,決定人類長壽的主要因素有:長壽基因、表觀遺傳、醫療科技、生活狀態和方式、心理狀態、環境因素等。70歲之前,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對壽命的影響明顯;年齡越大,遺傳因素對人類壽命的影響越來越起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要活到百歲,長壽基因和表觀遺傳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
1. 長壽基因
長壽基因是指與延長壽命密切相關的基因。已經證實的這些基因有叉頭轉錄因子(如FOXO3a)、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Sirtuins等。FOXO3a是一種轉錄因子,能啟動多種抗氧化酶基因的表達,分析發現該基因的多個單核酸位點與百歲老人的長壽有關。Sirtuins是人類依賴NAD的III型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的總稱,如SIRT1、SIRT6等。紅葡萄酒中富含的白藜蘆醇具有特異地激活SIRT1的作用,這也解釋為什麼經常喝紅葡萄酒,具有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改善健康的作用。高表達SIRT6基因能明顯增加雄性小鼠的壽命。另外,還闡明了抑制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雷帕黴素靶蛋白(TOR)信號通路具有延長壽命的作用。
2. 表觀遺傳因素
表觀遺傳是指與編碼基因的DNA序列無關的遺傳現象。除了對當代的壽命具有影響外,表觀遺傳還可以跨代遺傳而影響壽命。飢餓引起線蟲的發育抑制,能通過特異的小分子RNA傳遞到後代,該性狀在3代內均能保持,具有增加壽命的作用。 給大鼠雄性父代餵以高脂肪的飼料,導致體重增加,在其雌性後代中也表現相似的肥胖症狀。根據多種模式生物的研究結果推測:人類的個體壽命也可能與上一代父母的表觀遺傳因素有關。
3. 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
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是用藥精準化、手術微創化、診斷大數據化、護理智能化。總的來說,發生嚴重疾病和突發死亡的概率明顯降低,相對地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尤其是對老年患者更為明顯。
4. 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僅影響疾病發生和死亡率,還與壽命密切相關。熱量限制(又名飲食限制),是一種限制食物食用,但保持足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方法,對多種生物均具有十分明顯的延長壽命的作用,可延長小鼠的壽命達50%。鑑於我國城市居民營養過剩的現狀,提倡飲食限制是改善健康的良策。
5. 心理狀態
長壽人群與短壽人群的心理狀態差別巨大。2008年,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發表了一項進行了50年的研究報告,分析2359位參與者的性格特徵與長壽的關係:情緒穩定、生活積極、有節制和規律的人壽命較長,死亡風險最高可降低27%。
6. 環境因素
人類的壽命還受到環境因素的明顯影響,出現「區域長壽」的現象,如百歲老人很多的地區:義大利薩丁島、韓國濟州島、日本衝繩島、中國海南島。我國百歲老人較多的地區位於南方,沿江河分布,均具有植被茂密、土壤中微量元素硒含量高、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百歲老人血液中的硒含量明顯高於同地區的低年齡對照組。硒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種功能,是一種有利於長壽、保護健康的有益元素。
如果您出生在較富裕的家庭、直系親屬有長壽老人、生活態度積極、生活方式健康,恭喜您了,很可能活到百歲哦!
文/何琪揚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