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2020-12-16 新咖醉文化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

人生並非是既定的程序,一個人四十九歲時非常茫然,那麼也不可能過了一年之後,就對自己的人生茅塞頓開。

世上很多人,哪怕是活到了八九十歲的高齡,在內心中還依然是一片混沌。因此孔子的話,只是對於自己的人生總結,普通人從中能夠學到的道理,那就只是需要埋頭激勵自己,在五十歲的關口,一定要能夠對人生有所徹悟,以便能夠達到知天命的境界。否則的話,後半生就不會是那麼的順遂。想要達到「知天命」的程度,一個人就必須要能夠修養出豁達的心胸,具體來說,就是在這樣的三件事情上,五十歲的人要能夠看得開。

無關之人

很多時候,人生就像是走馬觀花,那些在身邊來回不斷穿梭的人群,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跟我們的人生是毫無關係的。據說人的一輩子會跟兩千多萬人見面,並且和十萬多人有交流。這麼龐大的數字中,我們並不能夠每個人都視為人生的重要,只有懂得觀察和取捨,知道哪些人不過就是生命中的萍水相逢,哪些人才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認識到了這樣的本質,一個人才能夠在人際關係中學會豁達,不會是患得患失。

很多人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害怕因為堅持原則而去得罪人,這種心態就是不夠豁達,每個人都有既定的天命,你能夠和誰成為知己,這一定是兩個人之間的脾性相投。若是對方跟你本身就已經是格格不入,那麼不論是如何的委曲求全,到最後一定也是形同陌路。

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無關之人,他們是生意場上的言利之交,是酒桌上的酒肉朋友,是兩條平行線的泛泛之交,這些人對於你的人生就是一個過客,不值得你大費周章,只有將你的精力全部放在和知心朋友的相交相處上,最後才能夠在人際關係上做到「知天命」。

無聊之事

無關的人會耗費人際交往的精力,那麼生活中也有很多無聊的事情,這些事情大多都是娛樂性質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是這樣的道理很多時候也只是嘴上說說,並沒有從內心中得到認知。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在年到五十的時候,痛惜過往的自己虛耗了很多光陰,但是已經是悔之晚矣,沒有任何補救的方法。

不過古人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已經失去的光陰雖然是追不回來,但是在過後的餘生中,我們卻還是擁有著同樣珍貴的時間,那麼只要是及時的懂得「惜時」,也便是人生的一種「知天命」。一個「知天命」的人絕對不會在無聊的事情上浪費自己的生命,因此在餘生中,讓我們離開牌桌,離開酒桌,選擇一門學問進行學習,對於一種新的事物進行探索,這樣的生活才會讓餘生能夠發光發熱,也可以彌補上心中對於浪費時間的一種遺憾。

不合常理

「天命」是一種看上去玄之又玄的東西,其實天命跟天道一樣,都是人世間運行的一種常理。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沛著一些「理」,有一些是先天的道理,比如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這也是我們的天性。還有一種就是後天的道理,比如要行善事,做好人,有善心,這是我們的人性。

想要讓餘生過得順遂,那麼就一定要能夠平衡好自己的天性和人性,做到了平衡,也就是做到了古人所說的「中庸之道」。五十歲的人生,早睡早起,經常的自我鍛鍊,待人接物上要能夠儘可能的和氣,對於困難的人要能夠多多的進行幫助,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是一個人在後半生最好的狀態。

千萬不能夠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在年輕的時候逆理而為,逆命而行,還能夠承擔一些後果,但是五十歲後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知命,繼而就是順命。一個人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就一定會得到什麼樣的反饋,正是這樣的儉樸道理,所以孔子才會強調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為的就是看清人生的常理,懂得以後如何的去開始過自己的餘生。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到中年,一定要看懂這兩句話!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當人年過半百之後,就逐漸知曉什麼是天命,明白了什麼事情自己能夠控制,知道了什麼事情不可逆。等著到了60歲的時候,那麼不論外界說什麼話,也都能聽進去了。與此同時,也知道了什麼叫大度豁然。對內,看清了自己。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陳丹青:我不太相信孔子說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直爽坦然道真知 在一次採訪中,陳丹青曾坦言,他不太相信孔子所說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在他看來,五十歲至六十歲正是貪汙受賄的高發年齡段,並不是如《論語》中說的那樣美好。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勤勤懇懇地勞碌了一輩子,在工作崗位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大半個人生,可最後卻只領到了一點微薄的工資和補貼,心理上難免有些不平衡,由此產生扭曲。
  • 《論語》中講「六十而耳順」,這裡的「耳順」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這種辦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沒有懲罰只是教化,是不能對大多數人管用的,所以還得需要法律來治理國家。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五十知什麼?六十順什麼?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是孔子對於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評價,同時也是在告誡後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當思考不同的問題、做不同的事。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
  • 何謂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到五十歲,一般人來說這一輩子已經走到了巔峰,人生理想無論實現與否,都不再重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順天命,不再與人爭高下,因此說五十望人三不爭。人到了六十歲,已經更進一步地接近死亡,無論聽見什麼看見什麼,都會心靜如水,心中不再有任何情緒,稱之為六十望棺三不有。下面星火情殤來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下這個問題。所謂五十望人三不爭,也就是人到五十歲以後,第一心中無貪,不做欲望之爭。
  • 如何理解孔子的「六十耳順」?此文給你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在此章中,孔子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生螺旋攀升式觀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其他的想必大家理解的都不是很深,四十、五十和七十,咱們先不談。今天咱們就來談談孔子所說的「六十耳順」。
  • 老祖宗的告誡:人到六十,想要過好後半生,這三樣東西千萬別沾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古人曾經說過「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旦過了五十歲,就知道生命中有些事是必然的,有些事情是不可逆轉的,人到了六十歲不論外界什麼樣的評判都能聽得進去,變得豁然許多。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活得幸福。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農村俗話說: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類似於這樣的俗語有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不為人知了,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五十不建房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說我們到達30歲之後應該有一番作為了,40~50歲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該退休的時候,到了60歲就應該順應時代跟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70歲的時候放下心中所有的分擔該養老了。
  • 古人常說:「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人生的不同年齡段,就應該做符合這個年齡的事情,只有這樣才不會讓人生虛度,避免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究竟多大才算老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我們的傳統認識六十歲應該是進入老年了,但是,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又有不同,有的人進入老年,還很有活力,像個年輕人,而有的人卻很顯老態。以前印象裡,說白鬍子老爺爺,一度以為有了鬍子就是老了,可很多年輕人卻有很多鬍子。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
  • 人到六十歲,學會享這四種清福,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的年齡越大,應該越活越明白,越活越通達,才會多快樂,少煩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人到六十歲,該放的放,該忘的忘,讓生命返璞歸真,學會減少欲望,才能夠知足常樂;人到六十歲學會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學會過一種心安的生活,學會過一種清淨的生活,生命才會多一份幸福,多一分快樂。人到六十歲,學會享這四種清福,才是明白人,才是有福的人。
  • 「人過六十,半生已過」,做到這「三少」,餘生福氣滿滿,要注意
    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人到了六十歲,突然之間就踏入了人生的晚年。這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早已退休,進行過自己晚年的生活。人一旦閒下來,就進行回想過往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