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2020-12-12 錢世今生說收藏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第二篇,堅持學習經典,提升文化品味,了解古代,指導未來。

第二篇是《為政第二》。說的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估計是趙普喜歡研讀的部分,有哪些深刻道理,我們一起看一下。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譯文:孔子說:「治理國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極星安住本位,群星圍著它轉。」

這句話告訴君主,治理國家靠道德,大家就來歸順了,目前也有進步意義,

雖然我們說的是依法治國,但是在法律很難約束的層面,我們還需要靠道德來維繫。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選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這句話議論了另一本經典《詩經》,一言以蔽之,裡面的內容都是純潔無邪

的。這裡孔子給《詩經》和藝術定了一個比較高的層面標準,就是要無邪,淨化人的心靈,這是藝術比較高的規範。

2.3 子曰:「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訓導人,用刑法統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罰,

卻沒有廉恥心。用道德教導人,用禮儀規範人,老百姓就會有廉恥心,還會主動匡正自己。」

這段話說了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覺得不能用嚴刑重法來治理國家,而應該

以道德來治理國家。這樣老百姓最後就會廉恥之心。這種辦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沒有懲罰只是教化,是不能對大多數人管用的,所以還得需要法律來治理國家。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沒什麼迷惑;

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耳根順了;七十歲隨心所欲,沒有不合情合理的。」

這段話比較著名,孔子界定了自己成長過程中不同年齡段的狀況,十五要好

好學習,三十歲時候自立起來,四十歲就比較通透,不迷惑了,五十歲而知道天命,知道自己來這一世的使命,能幹的就幹,不能幹就不要勉強了,已經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銳氣,六十歲時候就更加通透,聽什麼都能聽下去,七十歲時候就能隨心所欲了。

各年齡段要達到的內心修養程度,孔子給出了標準。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

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問怎麼行孝。孔子說:「不要違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在

車上告訴樊遲說:「孟孫問我怎麼行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如禮服侍;父母過世,如禮安葬,如禮祭祀。」

這段話說的是對父母孝順的基本規範,活著的時候好好服侍,死了之後好好安葬,之後定期拜祭,這就是孝順,想想現在我們也是同樣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的。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子最掛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

母身體好,不要得病。」

這段話,同樣在說孝順,是希望父母身體好,不要得病,其實得了病就要像上一段一樣好好服侍了。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行孝道的,只曉得說能夠養爹媽。

可是你看狗啊馬啊,我們也都能把它們養起來。沒有孝敬心,怎麼區別這兩種養呢?」

這段話,同樣說孝順,孔子論述了孝順不僅僅是對父母的供養,他舉出來了養馬養狗也是養著啊?!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

曾(céng)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和顏悅色難以做到。父母有事,晚輩代勞;有酒食,長輩先用——這樣子就可以稱為孝嗎?」

這段話又論孝順,說出孝順的具體做法,好好對待的標準,代勞,先用飯。

這幾段都是論孝順的,但是因為是語錄體,所以就分別做了記錄。總的是將孝順這個概念從模糊到具體論述了一遍。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

愚。」

譯文:孔子說:「我和顏回說一整天,他從不反駁,好像笨笨的。後來我觀

察他自個的心思言談舉止,也是很能發揮的,顏回並不傻啊。」

這個是說顏回這個弟子的,顏回是孔子的一個著名弟子,很早就去世了。這裡說他好像很笨,其實很有自己的主見。這裡看出,孔子對自己那種性格溫順的弟子也會偷偷戲弄一下。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孔子說:「先看看一個人做什麼,再考查他怎麼做,然後細細體察他

最樂意什麼。這樣一來,他怎麼藏得住呢?他怎麼藏得住呢?」

這段說的是觀察了解人的辦法,看他做什麼怎麼做?是否喜歡做?喜歡做什麼?這個人了解了七八分,所以是沒辦法隱藏的。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學問而觸發新感悟,就可以做老師了。」

這句話比較著名,而且成為一句成語,溫故知新。

2.12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

這句話也為人熟知,是說君子不能成為一種器物,後邊隱含的意思,應該包

括,不能僅僅成為一個限制技能的人,應該有大用。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回答說:「想說的話他自己先做到,別人就

會跟從他。」

這句話說了君子的標準,言行合一。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量廣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狹窄。」

這句話說了君子的標準,不攀比,心胸廣闊,小人則氣量狹窄,攀比嚴重。

這種觀點現在同樣適用,現在很多女孩攀比嚴重,當然在古代,孔子覺得女人並非君子。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光讀書,不琢磨,就糊塗;瞎琢磨,不讀書,就沒用。」

這句話比較著名,讀書不思考則迷茫,光思考不讀書則沒用。

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孔子說:「用各種極端磨鍊自己,極端的害處就沒了。」

這句話說的是鍛鍊自己在極端狀態下,鼓勵君子不怕困難,就是否極泰來的

意思。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由啊,告訴你什麼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

道就是不知道,這就叫做知道。」

這段話是很著名的,論述了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

2.18 子張學幹(gān)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

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想學習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告訴他:「多聽,沒把握的先存疑,以為有把握的,說話還是要慎重,就會少出錯;多看,沒把握的先放下,有把握的,做起來還是要謹慎,就會少後悔。說話少出錯,辦事少後悔,官祿就在其中了。」

這段話,說了做官時候的辦法,謙虛謹慎,多觀察求證,做事謹慎,少出錯後悔。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措諸枉,則民服;舉

枉錯措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說:「怎麼做才可以服眾?」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的

人來管理邪佞的人,老百姓就服;重用邪佞的人來支使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

這段話是魯哀公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告訴他使用賢臣,不用奸臣。百姓就會擁護政府,這裡今天也有進步意義。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譯文: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誠老實而又努力工作,該怎麼

做呢?」孔子說:「你自己待人接物能莊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順長輩、慈愛晚輩,老百姓就忠實了;你自己提拔好人、開導弱者,老百姓就賣力了。」

這段話同樣談治國管理百姓的,說了要行為世範。官員要律人律己,不能說一套做一套。這幾千年來都是試用的啊。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

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文:有人問孔子說:「先生為什麼不從政啊?」孔子說:「《尚書》上講:『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國政也會由此理順的。』」這也是從政嘛,何必非要當官才算從政呢?」

這段話說了從政的精神內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國家自然就理順了。這也是古人以家治天下的根本精神。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

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做人卻沒有誠信,真不知道還能幹什麼。好比大車轅沒有

活銷,小車轅沒有銷釘,這車子怎麼走啊?」

這段話說了做人的準則,做人有信譽,這都說了幾千年了。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

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子張問:「今後十代的情況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說:「殷代承襲夏

代的禮儀制度,廢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來的;周代沿襲殷代的禮制,廢掉什麼,增加什麼,是看得出來的。這以後要是有繼承周代當政的,就是傳承百個世代,也可以預先知道它。」

這段話說是孔子用推理的辦法告訴治國者,尋找規律,國家興衰的辦法,最基本的一條,就是那些滅亡的國家喜歡幹的,這個新興的國家一定不要幹。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孔子說:「有些鬼神不是保佑自己的,你也硬去祭拜求福,那是諂媚。眼見公義受損而不挺身而出,是沒勇氣。」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是只拜祭鬼神保佑自己,而不去執行公義來拯救當世。

《為政》篇章裡面,基本包含塊內容,個人特別是君子的做人原則,君主治理國家的原則,孝順父母的原則做法,對待公義的態度。很有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的境界前進。這五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幾,也正告訴我們目標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那麼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呢?
  • 《論語》中講「六十而耳順」,這裡的「耳順」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二十到三十這十年說白了是我們這些對社會報有想法的年輕人的試刀期,這十年裡我們去實踐,去試驗,去矯正我們的發展方向,從而為三十而立而去做各種準備,所以經過這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成熟了許多,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給自己在社會上基本上定了個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是我們在社會上的一種定位!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
  •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原標題: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地處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亞草原之間,絲綢之路又途經於此,古典時代的阿富汗地區註定要成為東西方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的舞臺。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重啟
    電視劇市場沉寂良久,最近討論度高的莫過於《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盜墓筆記之重啟》。《二十不惑》講述的是一個大學寢室裡面,四個女孩子畢業實習的故事,圍繞著職場拼搏,談情說愛展開講述。這部劇很真實,如果說一個人二十不惑,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那麼到了三十,他可能會覺得累,或因為生活,或因為婚姻,再或者事業。這部劇裡面的配角顧佳,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應。顧佳這個角色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能搞定自己孩子上貴族幼兒園的事情,還能幫老公處理公司的事情。然而,顧佳老公出軌了。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故事的關鍵是「不惑」。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曾經有一位女性朋友問我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說的都是你們男人吧」?我說是的,跟你們女人沒有多大干係,因為孔子是男的。此語初見於《論語》第二章《為政》,原話是:「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弟子講的一句話。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