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四十五生辰》:
雨斷晨曦鳥語鳴。鳳庭龍閣未了情。兩江繞城年年在,四五男兒時時新。詩書在,質蘭心。醉步徐邁登天庭。欲著華章鐵山嶺,晨鐘暮鼓聽梵音。
——作者(2020年4月22日晨)
有一句有內涵的女性時常用來「自嘲」、淺薄的男性時常用來「自慰」的俗語是這麼說的: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牛屎粑」!
先給大家講一則有趣的歷史故事:
一、溫公卻扇
東晉名臣溫嶠妻子去世。他的堂姑劉氏,因戰亂和家人失散,只有一個女兒陪伴,女兒美麗聰慧。堂姑囑咐溫嶠給女兒尋門親事,溫嶠私下已有自己娶她的意思(按照我們川渝兩地的話說就是早就對這位遠房堂妹「起了打貓心腸」),就回答道:「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如何?」
堂姑說:「戰亂中得以生存,就足以告慰我的後半生了,哪裡敢奢望你這樣的人呢?」
事後沒幾天,溫嶠告訴堂姑:「已經找到人家了,門第還算可以,女婿的名聲職位都不比我差。」隨即送了一個玉鏡臺作為聘禮。
結婚行禮後,當溫嶠撥開遮擋新娘的團扇,新娘立即欣喜笑道:「早就懷疑是你這個老東西,果然不出我所料!」
溫公問新娘:「如此說來,你也是早就『瞄』上我這個堂哥了?」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
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
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說完,道不盡的洞房初夜、芙蓉春色……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溫公卻扇」。
是年溫嶠41歲,表妹新娘17歲。故事的關鍵是「不惑」。
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曾經有一位女性朋友問我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說的都是你們男人吧」?我說是的,跟你們女人沒有多大干係,因為孔子是男的。
此語初見於《論語》第二章《為政》,原話是: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晚年對弟子講的一句話。孔子活了72歲(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既然說出了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那麼這句話肯定是在他70歲以後說的。這句話是對他一生的總結。
毫無疑問,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極其了不起的人物、五千年文化史第一人!孔子的書讀得越多,對他的尊崇越是會如「滔滔江水奔流不絕」——不信你試試。
夫子話中的「立」「惑」「天命」「耳順」「心從所欲」其實個個都是極具智慧的哲學概念,遠遠不是我們現代人對其的膚淺認知,讀了他一些列解讀《周易》的哲學書籍後,或許更能對此有所體悟。今天的文章,我不打算細談這個,談起來恐怕就收不回來了。
我想說的是不論古昔還是今日,女性鍾情於「不惑」之男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於男性的「不惑」。
孔子對於自己一生的總結「十五志於學」,就是說他十五歲開始就立志於學問探求。
孔子的學識水平那是中國歷史上無人能望其項背的。在春秋戰國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同時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國古代有一句歷史哲學名句「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孔子就是繼周公之後的「名世者」,但是他又豈止「五百年一遇」呢?簡直就是空前絕後。
求學十五年之後,孔子說他總算「立」了,這個「立」按我們現代人的說法,簡而言之就是「確立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算得上是一個「人」了,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有那麼一絲絲懷疑存在,因為畢竟人生閱歷還欠缺。
又過了十年,孔子「不惑」了,堅定了三十歲時的所「立」,活得通透了。如果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不僅思想成熟了,而且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清晰的哲學邏輯」。
我時常愛講一句話——「人與人之間最『高級』的差別完全不是在於財富多少或者地位高低,而在於是否具備哲學思維」,當然,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這樣。
因此,「男人四十一枝花」不是我們現在才有的認知,我們幾千年來都是這麼認為的,可以說「男人四十一枝花」也是我們文化基因當中的一個因子,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惑」。「不惑」是決定性因素,「四十」只是必要條件。那麼「不惑」是怎麼得來的呢?
孔子說得很清楚了,首先要「志於學」,十五年的孜孜以求呀!孔子十五歲志於學時,按照我們現代的標準就是大學本科畢業後再開始「志於學」——本科(包含本科)之前所有的教育階段都只是「基礎教育」。那麼我們學了多少呢?學校裡,我們學到的僅僅是知識,社會生活中我們學到的才是「學問」(整部《論語》把這個觀點闡述得很清楚,可惜被朱熹他們誤讀了)。
學問雖到家了,但還不夠!孔子還經歷了十年的磨礪,之後才達到了「不惑」的境地。因此,我們現代社會的男性呀,大可忘了「四十一枝花」,我看包括筆者在內,我們絕大多數都是「牛屎粑」。不過,用來自嘲還是可以的。
不謙虛的說,筆者算得上對《論語》有一定的研究和心得,自認為是把《論語》「讀明白」了的人。總結了一下孔子所言的「學問」,覺得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涵義:首先,為人處世(會做人);其次,個人修養;再次,學識(書本上學到的東西)。
因此,四十男人真正想成為「一枝花」,首先得學識過關、然後要經歷磨礪、最後能具有一定哲學思維。當然,這是最高標準,最「豔麗的花」。
「花」不是「開得漂亮」,而是飽經風霜後「磨得漂亮」。
三、人生十悟
筆者在「溫公卻扇」那個「牛屎粑」年齡時有過一場特殊的人生經歷,在這場人生經歷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今天作為「禮物」分享給有緣的讀者:
一悟:
命:生命中被註定的10%(遺傳基因);運:生命中不停運動的90%,可由自己的智慧把握。--悟自《易經》: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二悟:
危險就在不危險中。--悟自《易經》:百物不廢,懼與始終。
三悟:
人生可以有缺憾,但不能有遺憾。--悟自《道德經》:大成若缺,其用不蔽。
四悟:
真正的自由是心在哪裡,而非身在何處。--悟自文王身陷囹圄而著《周易》之過程。
五悟:
做成功一件事情的關鍵不在於怎麼去做,而在於對時間、空間、人事的把握。--悟自《易經》:變動不羈,周流六虛。
六悟:
人生是一個哲學觀念,同自然界一樣,它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悟自《黃帝內經》:順四時而適寒暑,則無逆勢。
七悟:
成功為人的關鍵在於入時。--悟自《陰符經》: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八悟:
財富是順勢而來的,非求可得,只是做好人、做好事之後的衍生物而已。--悟自《陰符經》: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九悟:
人的內心就似一面鏡子,而生活就是它的影像:想要生活安穩,你首先得內心安穩。——悟自《莊子》: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十悟: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因果,人須有敬畏之心。人不可迷信,也不能因自己的無知而不信。「上敬天,下畏地,中間怕老婆」是我們最好的人生座右銘。——悟自曾子、子思(孔子之孫、曾子弟子、孟子老師)哲學體系。
平淡和柔潤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最高格調和正宗,做人其實也是如此。
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