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2021-01-08 陳小劍Jan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

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

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示數字時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關係。

②立:站立,成立。這裡指立身處世。

③耳順:對於外界一切各種是非的言論,能分辨真偽是非,並聽之泰然。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四十歲能夠掌握各種知識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懂得了上天安排的命運並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分辨他人言論的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超越規矩。」

【解讀&感悟】

孔子通過以自己一生的經歷,來闡述了個人修養的過程在於不斷地學習進取和更新完善,也體會到了修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的循序漸進過程。

學問的真諦,就是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深切體悟。孔子通過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正確和高尚的榜樣,給他們指明正確的修道之路。

—END—

相關焦點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為政第二(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m4a10:20來自焦作日報【原文】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評析】本章是夫子的年齡觀,也是他從一個普通人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成長為聖人的過程。(1)有:同「又」,「吾十有五」指15歲。(2)立:指立身。《論語》裡多有以「禮」作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季氏·十六》篇裡,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3)耳順:表示對自己不利的言論能夠客觀對待,指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底在說什麼?你正確理解了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著名的(論語)《為政》篇的論斷。一般我們都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2)立:站立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2.這段話是很多中國人喜歡拿來自比的,就是每次和你孔子比,說你看孔子15歲幹嘛?我15歲幹嘛?孔子30歲幹嘛?我在幹嘛?其實沒必要這樣,因為人和人的壽命早就不一樣了,現在有一個百歲人生,以後像我們這撥人基本上都活到100歲上下,我們的孩子那撥人呢,基本上在120歲左右,這是很有可能的。★3.所以你說你其實從心所欲不欲去。人生才剛剛開始,後面事多著呢對吧?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
  • 每天學點國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論語 ·為政》)【註譯】(yòu又):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15歲;志:心之所向謂之志;立:立足於社會;不惑:深通事物之理,對事物之當然無所疑;天命:天所主宰的必然性,孔子很看重天命; 耳順: 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逾(yú於):超過,越過。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國際反腐敗日丨天天學點家訓《康熙庭訓格言》2.029志學作聖
    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悅讀《康熙庭訓格言》2.029志學作聖訓曰:子[1]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2]聖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千古聖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於自棄而不學?苟志於學,希賢希聖,孰能御之?
  • 你離三十而立還有幾年?
    【出處】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釋義】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近義詞】而立之年【成語示列】他們都是在二十幾歲作出貢獻,三十開外就榮獲諾貝爾獎金,真可謂三十而立。
  • 《論語》九大處世名句,都是做人的道理!
    出自《論語·子路》。人生最可怕的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一旦陷入這種狀態之中,就會無限誇大自己的能力,致使自己利令智昏。一切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很好的修養,他們不但謙虛謹慎、虛懷若谷,而且彬彬有禮、與人為善。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那他究竟在學什麼
    我們現在常把30歲說成而立之年,把40歲稱作不惑之年,這種說法其實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這樣說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三十而立」之前,孔子說他十五歲就「志於學」,那他在15-30歲這十五年都在學什麼呢?
  • 孔子說「三十而立」,其中的「立」字,是指成家立業嗎?
    孔子說"三十而立",其中的"立"字,是指成家立業嗎?最早的「90後」已經30歲了,子曰「三十而立」,你「立」了嗎? 孔子在《論語》的為政篇中,就有過非常精彩的論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的人生規劃中,三十歲是而立之年。那麼,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遜色很多,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從來就不是個認死理的古板之人。「信」是有前提條件的,並非一味地固執守信。
  • 書法論語七則欣賞 王海鷹作品
    王海鷹作品《論語七則》1本幅書法作品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海鷹老師創作的論語七則之一,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王海鷹作品《論語七則》2本幅書法作品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海鷹老師創作的論語七則之二,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 詩詞:什麼才是真正的「三十而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從「立」開始的。孔子說,三十而立。只有靠著自己的雙手雙腳,穩穩地站立在了這個世界上,才算是長大成人的開始。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生命成長的六個層次和境界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5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有五而志於學」,古時候的讀書人十五歲入大(太)學,當時的大學跟現在的大學肯定是不同的,古時的大學學習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本領。志,志向,心之所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