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2020-12-19 豐年穰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由於時代變遷,夫子所謂「學」何謂,其「立」何謂,這些問題,古今學者解釋多有。而一如「詩無達沽」,解釋歧見亦多有。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節涉及夫子自道為學成長之路,故關於其中所謂「學」與「立」等的辯論與解析,自有了解孔子其人及其學說的價值。

遵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原則,筆者對於其中的「三十而立」,近年來頗多感念。愚知,人生,尤其是如愚等普通人,不易對未經歷的事實與時空,有較經歷過相關事實與時空者一樣深切的感受。昨晚翻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所示解釋,更生出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思,故不揣淺陋,遵《論語》原文相關處,及個人近年的感慨處,試申一二,以展愚心。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聖人也,猶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雖至於『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豈可易而視哉!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王陽明集》「文錄四」)王陽明釋「立」為「志立」。且將「三十而立」與「十有五志於學」,甚至於「(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相提並論。王陽明看重「志」之於人的價值:「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因此,「志」,貫穿於「君子之學」的終始,貫穿於孔子從「十五歲」到「七十歲」的整個歷程。由此,王陽明論證了「三十而立」之「立」,乃「志」之所立。

「志」,在《論語》中,所具有的地位,不言而喻。子曰「士志於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故,不惟「士」有「志」,「匹夫」亦可有「志」、亦須有「志」。但,假若孔子「十有五志於學」為一種事實,那麼其到三十歲時或三十歲左右,其「志」之「立」則庶幾有「十五志於學」之願望達成的事實。如此,在一般意義上,雖則每個人每一年每一個十年即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有所「志」(嚮往、設想、計劃),但孔子所謂對於「學」的「志」,則確實在其「十五」時發生的。即,在「十五歲」時,孔子「於學」之「志」,已經切實付諸實際行動了。

孔子「學而不厭」,《論語》論「好學」處,所在多有。比如,《學而第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此為夫子概而言之。《公冶長第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此為夫子自道。《公冶長第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此為夫子嘉善。《泰伯第八》:「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此中夫子將「好學」與「善道」相比,可見「學」之於「道」的致之之功。另外,獲得乃師嘉善最高且多的弟子顏淵,即屢次被褒揚為「好學」。且顏淵之「好學」的程度,孔子亦曾自嘆「弗如」(《公冶長第五》)。

孔子的「自嘆弗如」,有面對弟子子貢時,突出顏淵好學以激勵子貢為學的意圖。這正可以看出夫子對於「好學」這一種求學之趨向的肯定態度。這種態度,夫子本有,正如《論語》首篇《學而第一》首章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更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子之此語,有嘉善人們之「忠信」的考量,更反映出當時社會中,存有對於「學」不「好」的現象。夫子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對於「好學」,夫子自認為其為一種值得嘉善的行為,故對於弟子的好學,對於別人的好學,對於自身的好學,絲毫不吝嗇給予適當的讚美與肯定。

對於「好學」的重要,孔子在回答子路的問題時,從另一個角度作了解答:「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總之,「好學」,在孔子那裡,是判斷弟子為學境界的一大標準,是自我肯定的不二法門,是評斷他人修為的顯見準則,是彌補他種習尚的的最佳路徑。《中庸》謂「好學近乎知」,「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在《中庸》看來,「好學」,是「達德」的一個門徑,所謂「近乎知」。

《論語》中,哀公、季康子,均向孔子詢問過「弟子孰為好學」。《中庸》中,孔子在答哀公「問政」時說到的「好學近乎知」中的「知」,自然非「知識」。由「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可知「好學近乎知」之「知」,與「學而知之」之「知」同;而此之「知」與「生而知之」之「知」,具有同樣的功能,所謂「及其知之一也」。在《論語》中孔子肯定自己「好學」,或許,在夫子那裡,正是印證自己「非生知」的證據。《子罕第九》中,夫子自道:「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朱熹注曰「孔子謙言己無知識」。夫子自道無知識,與其自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是夫子晚年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初衷。宋代理學家解夫子「生知」,與孟子言「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正相同,都在於突出其所取法或膜拜的對象的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卻處處與夫子自道處相悖。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參考文獻】楊伯峻 《論語譯註》錢 穆 《論語新解》陳曉芬 《論語譯註》
  • 從「論語」中「論」字的讀音說起
    最早談論到《論語》名義的是東漢班固《漢書 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以「門人相與輯而論纂」解釋「論」,說明《論語》是孔子死後,由門人討論編篡而成。以「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 解釋「語」,說明《論語》所記載的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話語。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孔子在《論語》中曾提到「三十而立」,似乎三十歲已經成為一個人是否處於上升階段的分水嶺,如果你三十歲小有成就,那麼你可能就是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
  • 孔子說「三十而立」,其中的「立」字,是指成家立業嗎?
    孔子說"三十而立",其中的"立"字,是指成家立業嗎?最早的「90後」已經30歲了,子曰「三十而立」,你「立」了嗎? 孔子在《論語》的為政篇中,就有過非常精彩的論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的人生規劃中,三十歲是而立之年。那麼,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你離三十而立還有幾年?
    【出處】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釋義】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近義詞】而立之年【成語示列】他們都是在二十幾歲作出貢獻,三十開外就榮獲諾貝爾獎金,真可謂三十而立。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宋朝朱熹以後,《大學》和《中庸》、《論語》、《孟子》才並稱「四書」。▲三十而立:有多種解讀。一種是學業有成。[唐以前古注]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另一種解讀是在社會有了一定的地位,能站得住腳。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詩詞:什麼才是真正的「三十而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從「立」開始的。孔子說,三十而立。只有靠著自己的雙手雙腳,穩穩地站立在了這個世界上,才算是長大成人的開始。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經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傳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 《論語》命的名辨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說:「語,談說義,……論者,討論編次義。經七十子後學之討論編次集為此書,故稱《論語》。」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說:「『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書法論語七則欣賞 王海鷹作品
    王海鷹作品《論語七則》1本幅書法作品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海鷹老師創作的論語七則之一,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王海鷹作品《論語七則》2本幅書法作品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海鷹老師創作的論語七則之二,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
    《論語》是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的語言的文集,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學習儒家的修身治國理念,《論語》是敲門磚。讀《論語》發現其中發人深省的經典語句很多,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語句有以下這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這句話可以了解孔子的境界歷程,大部分人的生命長度相差不是很大,但生命的深度卻有著天壤之別,看孔聖人的一生是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生命本質的一生。
  • 寫給自己的三十而立
    ——《三十而已》 最近,在《三十而已》之外又發現了一部講述年輕人的都市劇《三十而立》。剛看第一集就被劇情觸動,跟劇中的男主人公周樂天一樣,人到三十沒車沒房,唯一有的就是一份還算可以的工作。同時也與大多數人一樣,要有成家立業的壓力。這份壓力來自於自己、社會還有父母。"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 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而近日考古團隊又對外界放了一個大招——失傳了1800年的《齊論語》就要重見天日了!給力!開心!萬歲!大家意不意外?驚不驚喜?然而,《齊論語》是什麼鬼?難不成是《山東方言版論語》?話說《論語》一書是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編纂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再傳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似乎亂入了愚公移山),直到西漢時期《論語》才成書(出版時間這麼長,基本也就不用支付孔子版權費了)。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第二篇,堅持學習經典,提升文化品味,了解古代,指導未來。第二篇是《為政第二》。說的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估計是趙普喜歡研讀的部分,有哪些深刻道理,我們一起看一下。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