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2021-01-08 霧滿汝河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十五志於學,學的是什麼?

孔子的學說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指趕車放牛這些用以生存的技能,第二層是指學說立傳的思想之學、治世之學。歷史證明孔子實現了,《論語》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孔子的想像。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立,一般是指靠自己的能力可以生存下去。這樣理解太膚淺了,這裡的立,應指孔子自己的思想學說已經成形,就是說,三十歲時,孔子的價值觀與思想體系已經基本確立,並為此踐行之。

四十不惑,不惑的是什麼?

不惑,不是簡單的指對各種知識的掌握,而是說孔子的思想體系已經成熟,邏輯已完善。

五十知天命,天命又指什麼?

天命,一般認為知自然規律。這裡的知天命,是指閱歷已足夠豐富,對人性有了充分的理解,把這與自己的思想體系融合在一起。

人性即天理。

六十而耳順。耳順什麼?

不是有忠言逆耳之說嗎?耳順,應該是指無論你怎麼說,我都知道你背後的潛臺詞和目地是什麼。

耳順是一種經歷蒼桑之後的豁達,

耳順是洞悉人性之後的俯視,

耳順是明白一切不過是人性的展現方式。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說的是隨心所欲而又不超越禮、法的範疇。這樣的解釋沒有錯。

關鍵是這個「心」。

有道德倫理約束的心自然可以「從心所欲」。

沒有道德規矩約束的心,從了它那就是危險的開始,不可能不逾矩。

對自己道德要求高,什麼規矩、禮儀都不違背,在畫好的道德、禮儀的這個圈兒內活動,在圈兒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

孔子從的心是教化之後的心,教化本身就是違反人的本性的,教化人心何其之難。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隨心所欲,是沒有邊界的隨心所欲。

隨心所欲和不逾矩很像一對矛盾的詞。但其實不矛盾。這個心是有道德束縛的心。

用現在的話說叫,有邊界的自由。

其實邊界可以用能衡量的法去守,未必要用模稜兩可的道德來防。教化人心的難度遠遠高於教人知法。

相關焦點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4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志於學,學的是什麼?孔子的學說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指趕車放牛這些用以生存的技能,第二層是指學說立傳的思想之學、治世之學。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為政第二(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m4a10:20來自焦作日報【原文】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有:同「又」,「吾十有五」指15歲。(2)立:指立身。《論語》裡多有以「禮」作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季氏·十六》篇裡,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3)耳順:表示對自己不利的言論能夠客觀對待,指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以學問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曉廣泛的道理,對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知道了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什麼使命;六十歲能聽得了任何種反對意見,不再覺得不舒服;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又不會越出規矩。」【求知】這是孔子簡述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少年時懷抱理想,至壯年學有所成。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釋】▲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所以那個時候孔夫子說治於學,並不代表之前沒有學,志於學,就是突然愛這件事兒,我們小時候也有人立志,男生發育的比女生晚,所以男生基本上是到十五六歲才開始明白事兒,明白事以後決定,我要考大學,我要好好學習,至於孔夫子學的是什麼,有人說學的是理,學的是祭祀,學的是什麼都沒關係,也可能是禮樂射御書術,孔子都會孔子射箭很厲害,孔子駕車也駕得非常好,這些都很厲害。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底在說什麼?你正確理解了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著名的(論語)《為政》篇的論斷。一般我們都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沒有那麼難
    今天我們繼續來讀論語第二篇《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吾,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有,又。古人在整數和小一位的數字之間,經常會使用這個「有」字。我們現在就直接說,十五歲。後面的數字,也都說的是孔子的年齡。志,立志。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
  • 每天學點國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論語 ·為政》)【註譯】(yòu又):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15歲;志:心之所向謂之志;立:立足於社會;不惑:深通事物之理,對事物之當然無所疑;天命:天所主宰的必然性,孔子很看重天命; 耳順: 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逾(yú於):超過,越過。
  • 一起閱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在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時,體會到了道德修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發自內心的自願去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違背心意地勉強去做。另外,孔子這些做人做事的經驗,也是想讓後人拿來借鑑,給他們指明正確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於學」,是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了。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為政第二(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m4a10:20來自焦作日報【原文】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有:同「又」,「吾十有五」指15歲。(2)立:指立身。《論語》裡多有以「禮」作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季氏·十六》篇裡,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3)耳順:表示對自己不利的言論能夠客觀對待,指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宋朝朱熹以後,《大學》和《中庸》、《論語》、《孟子》才並稱「四書」。▲三十而立:有多種解讀。一種是學業有成。[唐以前古注]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另一種解讀是在社會有了一定的地位,能站得住腳。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以學問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曉廣泛的道理,對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知道了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什麼使命;六十歲能聽得了任何種反對意見,不再覺得不舒服;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又不會越出規矩。」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試析
    寶玉道:「一個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個是《人不知而不慍》,一個是《則歸墨》三字。」賈政道:「都有稿兒麼?」寶玉道:「都是做了抄出來師父又改的。」賈政道:「你帶了家來了,還是在學房裡呢?」寶玉道:「在學房裡呢。」賈政道:「叫人取了來我瞧。」寶玉連忙叫人傳話與茗煙:「叫他往學房中去,我書桌子抽屜裡有一本薄薄兒竹紙本子,上面寫著『窗課』兩字的就是,快拿來。」一回兒茗煙拿了來遞給寶玉。寶玉呈與賈政。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2.這段話是很多中國人喜歡拿來自比的,就是每次和你孔子比,說你看孔子15歲幹嘛?我15歲幹嘛?孔子30歲幹嘛?我在幹嘛?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所以那個時候孔夫子說治於學,並不代表之前沒有學,志於學,就是突然愛這件事兒,我們小時候也有人立志,男生發育的比女生晚,所以男生基本上是到十五六歲才開始明白事兒,明白事以後決定,我要考大學,我要好好學習,至於孔夫子學的是什麼,有人說學的是理,學的是祭祀,學的是什麼都沒關係,也可能是禮樂射御書術,孔子都會孔子射箭很厲害,孔子駕車也駕得非常好,這些都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