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掌控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
十五志於學,學的是什麼?
孔子的學說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指趕車放牛這些用以生存的技能,第二層是指學說立傳的思想之學、治世之學。歷史證明孔子實現了,《論語》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孔子的想像。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立,一般是指靠自己的能力可以生存下去。這樣理解太膚淺了,這裡的立,應指孔子自己的思想學說已經成形,就是說,三十歲時,孔子的價值觀與思想體系已經基本確立,並為此踐行之。
四十不惑,不惑的是什麼?
不惑,不是簡單的指對各種知識的掌握,而是說孔子的思想體系已經成熟,邏輯已完善。
五十知天命,天命又指什麼?
天命,一般認為知自然規律。這裡的知天命,是指閱歷已足夠豐富,對人性有了充分的理解,把這與自己的思想體系融合在一起。
人性即天理。
六十而耳順。耳順什麼?
不是有忠言逆耳之說嗎?耳順,應該是指無論你怎麼說,我都知道你背後的潛臺詞和目地是什麼。
耳順是一種經歷蒼桑之後的豁達,
耳順是洞悉人性之後的俯視,
耳順是明白一切不過是人性的展現方式。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說的是隨心所欲而又不超越禮、法的範疇。這樣的解釋沒有錯。
關鍵是這個「心」。
有道德倫理約束的心自然可以「從心所欲」。
沒有道德規矩約束的心,從了它那就是危險的開始,不可能不逾矩。
對自己道德要求高,什麼規矩、禮儀都不違背,在畫好的道德、禮儀的這個圈兒內活動,在圈兒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
孔子從的心是教化之後的心,教化本身就是違反人的本性的,教化人心何其之難。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隨心所欲,是沒有邊界的隨心所欲。
隨心所欲和不逾矩很像一對矛盾的詞。但其實不矛盾。這個心是有道德束縛的心。
用現在的話說叫,有邊界的自由。
其實邊界可以用能衡量的法去守,未必要用模稜兩可的道德來防。教化人心的難度遠遠高於教人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