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究竟怎麼讀?

2020-12-20 斜槓衛東的錦囊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

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我給你五個理由:

第一、《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礎代碼。

它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後來2500年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的基礎教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五四運動之前的中國傳統讀書人,從小進私塾,論語要倒背如流。所以,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傳統,當然要回到《論語》這張文化的原始基因圖譜。

第二、《論語》飛針走線,穿起了超大規模的中國社會。

中國空間上疆域龐大、時間上綿延幾千年,這個國家是怎麼維繫起來的?用《論語》來解釋,最核心的秘密是仁。什麼是仁?仁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論語》說仁者愛人,仁的發端是血緣關係,是入孝出悌,也就是從一個人怎麼對待父母、對待兄長出發,用同一套邏輯推演了怎麼對待朋友,怎麼對待上司,怎麼對待君主和國家。這套家國同構的政治追求,維持了中國古代龐大的體系始終不散攤子,讓我們的民族具備了驚人的生命力,無論歷史上曾經跌到什麼樣的低谷,都可以再次反彈、崛起。中國這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今天越來越大,那我們的強大從哪裡來,你不能不清楚。

第三、《論語》塑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

君子之風,溫良恭儉讓,這是傳統中國人格理想的模板。直到今天,如果你誇一個人是君子,他還是會很高興,你要說一個人是小人,他就會很生氣。這個社會共識從哪裡來?就是從《論語》裡來的。書裡提君子提了100多回,怎麼做君子,方方面面,說得清清楚楚。在中國,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論語提供的答案既詳細,又完備。

第四、《論語》的微言大義,已經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一般人說起《論語》,都只記得隻言片語,所以難免斷章取義。比如聽到「父母在,不遠遊」。你可能很反感,這不是把孩子拴在家裡不給出門嗎?但要是通讀《論語》,你就會知道,還有後面半句呢:「遊必有方」。你出遠門,得讓父母知道你去哪兒,是不是走正道,重點是在後半句。再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多少女性聽到這個話對孔子有意見,但同樣後半句才是重點:「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走得近了不夠尊重,走得遠了又落埋怨。你仔細體會這後半句的人情通透,真是佩服老夫子啊。只有完整地讀《論語》,你才能真正獲得在中國社會進退自如的大智慧。

第五、《論語》創造了中國人基本價值觀的高頻詞彙。

這麼一本薄薄的書,總共不到16000字,但給漢語貢獻了將近400個成語:溫故知新、不亦樂乎、過猶不及、既往不咎、見賢思齊、安貧樂道、適可而止、言而有信、察言觀色、訥言敏行、見義勇為、樂山樂水……等等等等,這些成語,抬頭不見低頭見,日用而不知,習焉而不察,也就是說大字不識的村夫農婦,你都不敢說他沒用過《論語》。在某種意義上,不是你在說《論語》,而是《論語》在說你。

所以說,《論語》是一部薄薄的密碼本,大到理解中國的來龍去脈,小到理解習俗的前因後果,都可以回到《論語》裡面,一字一句對密碼。

《論語》這部書,中國人學了2500年,也用了2500年,它值得你花時間,從頭到尾學一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你也就明白要往何處去了。

讀書有兩種方法,一是把厚書讀薄,對於大部頭,要有統觀全局、提綱挈領的本事。另一條路徑,是把薄書讀厚。通讀《論語》,肯定是後一種。《論語》只有15000多字,但理解它,得放回春秋這個大時代,得拉上《詩經》《左傳》《史記》等等其他的書,還得參考孔子前前後後的其它思想家,老子、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這些人。

相關焦點

  • 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
    自古以來,《論語》被諸多名家推崇:學者章太炎說: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比如梁啓超在《論語》裡想到了歷史:「苟無孔子及《論語》,則中國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楊絳在《論語》裡見到了不同的人:「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孔子的學問:日本人怎麼讀<論語>·中文版序》)因此,就不難理解讀經典為什麼一定要參閱注釋。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中國的解釋學傳統。李澤厚在《論語今讀》中發揮道:「君不見,中國傳統正是通過不斷的注、疏、解、說而一再更新麼?董仲舒、朱熹、王陽明以及其他許多大儒小儒,不都是這樣做的麼?
  • 善讀「論語」-前言5:怎樣讀《論語》?
    《論語》是一本語錄體著作。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其編輯整理難免存在疏漏。由於很多章句缺乏具體的語境,加上全書沒有標點斷句,以及古今漢語在字義、句法上的差異,因此使得後人很容易對《論語》產生誤解。眾所周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讀《論語》就像念經,你可能選錯了打開方式,兩招教你讀《論語》
    說國學首推儒學,講儒學必然要讀《論語》。然而對很多國學愛好者來說,讀《論語》就像念經、念咒,雖然配合著看一些現代文翻譯,但對其中之義還是不甚瞭然。《論語》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結晶,孔子被尊為聖人,其智慧更是深邃異常。正如子貢所言:「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那麼如何找到孔子之門,如何才是《論語》的打開方式呢。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教娃讀論語|03 溫故而知新
    【講解】儒家都是讀書人,對於書應該怎麼讀,有著很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溫故要知新。現代人都能夠像念經一樣的重複這句話。但怎麼能溫故知新呢?孔子沒有說。不過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提到了。《論語新解》在解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時,專門提到「當與溫故知新章參」,所以,溫故知新的關鍵在「思」。孔子在另一個地方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只傳述舊章,不創始製作」。乍一看好像說自己就是在重複古人的思想,但從「溫故知新」可知,孔子是一定有所創製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 讀《〈論語〉真義》有感:走近孔子
    他多年用心解讀孔子和《論語》,已出版三部書,而今又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論語〉真義》,可見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開拓,務求獲得孔子真義,使研究進入更完美的境界,這令我欽佩。我不是《論語》詮釋專家,但喜愛《論語》,百讀不厭其多,每讀總有啟迪從中生發;也常常參閱古今注釋,以求理解確切。中國孔子基金會匡亞明先生提出讀經「三義」說:準確把握「本義」,多方參考「他義」,努力推出「我義」。
  • 名師領讀:今天,教師如何讀《論語》
    蘇金良 | 領讀名師 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副主任 | TA是誰 新時代教師需要文化自信,而如何讓文化在身、在腦、在心,就需要讀經典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中有個詞叫過猶不及,我很喜歡,時常用來提醒自己,一件事做得太過分,懲罰也就不遠了!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季孫、叔孫、孟孫三家用唱雍詩來撤除祭品。孔子說:『諸侯來助祭,天子肅穆主祭』,這種場景怎麼能用在三家廳堂之中呢?】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論語》有感(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序 《論語》博大精深,自非我輩所解。然常讀之,亦有所想,故摘每章一節,且以私見述之。自知淺薄,胡言亂語,不成體統。且以留證,唯鑑誠心一片。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讀論語:裡仁第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去遠方,如果去,一定要有方向。】論語中有不少同一句話多次提及,有人說是後文故意添加,我不妄加評論,就當是一種強調。前文連結: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後世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不讀儒家經典的,中國士紳階層就是用這些儒家經典裡的思想來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天下的。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而《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論語》有感15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論語》有感15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假期時學校要求讀《論語》,剛拿到這本書時,感覺古文深奧、枯燥,沒有一點興趣,後來堅持讀了一個晚上,感覺不錯,再後來臨睡前每天都要看一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3、辜鴻銘《辜鴻銘講論語》:「賢賢易色」是指:大丈夫當如欣賞女人之美一樣去追求他人身上值得追求的東西。4、錢穆《論語新解》:「賢賢易色」是指: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讀第一句,孔子似乎是饒有興致的叫住曾參,準備和他談一談自己的道,我等看客也是被「一以貫之」吸引,把本子打開,筆拿穩,耳朵豎起來,就等著孔夫子劃重點,然而曾參來一句我知道,打斷了談話,也使得孔子口中的「一以貫之」成了啞謎。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記載時刪減、文字錯抄,使得後世儒家出現了很多流派,各執一詞,我無法評價哪一派別是權威,我只想從中汲取適合我、能激發我正面積極性的營養。「志於仁」沒有分歧,分歧是在「無惡」上面,主要觀點有四種,剛好「惡」是多音字,按讀音不同,可分別來看四種觀點。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談到學習孔子提倡德高於學,談到做事孔子提倡行動高於言語,因此很多人認為論語算不上真正的哲學,這個無需反駁,對於我等常人,哲學不需要佔據生活的全部。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 讀《論語》,悟友道(原創)
    有人覺得《論語》是一部太高大上的著作,宋代趙普不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嗎?作為儒家經典著作,被統治者拿來作為治國治民的教材,確實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但是《論語》並不僅僅涉及政治,它還涉及哲學、教育、修身、交友等等方面,更有生活之常理的展現,為人處世的教導。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闢,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有益處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