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
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我給你五個理由:
第一、《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礎代碼。
它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後來2500年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的基礎教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五四運動之前的中國傳統讀書人,從小進私塾,論語要倒背如流。所以,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傳統,當然要回到《論語》這張文化的原始基因圖譜。
第二、《論語》飛針走線,穿起了超大規模的中國社會。
中國空間上疆域龐大、時間上綿延幾千年,這個國家是怎麼維繫起來的?用《論語》來解釋,最核心的秘密是仁。什麼是仁?仁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論語》說仁者愛人,仁的發端是血緣關係,是入孝出悌,也就是從一個人怎麼對待父母、對待兄長出發,用同一套邏輯推演了怎麼對待朋友,怎麼對待上司,怎麼對待君主和國家。這套家國同構的政治追求,維持了中國古代龐大的體系始終不散攤子,讓我們的民族具備了驚人的生命力,無論歷史上曾經跌到什麼樣的低谷,都可以再次反彈、崛起。中國這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今天越來越大,那我們的強大從哪裡來,你不能不清楚。
第三、《論語》塑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
君子之風,溫良恭儉讓,這是傳統中國人格理想的模板。直到今天,如果你誇一個人是君子,他還是會很高興,你要說一個人是小人,他就會很生氣。這個社會共識從哪裡來?就是從《論語》裡來的。書裡提君子提了100多回,怎麼做君子,方方面面,說得清清楚楚。在中國,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論語提供的答案既詳細,又完備。
第四、《論語》的微言大義,已經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一般人說起《論語》,都只記得隻言片語,所以難免斷章取義。比如聽到「父母在,不遠遊」。你可能很反感,這不是把孩子拴在家裡不給出門嗎?但要是通讀《論語》,你就會知道,還有後面半句呢:「遊必有方」。你出遠門,得讓父母知道你去哪兒,是不是走正道,重點是在後半句。再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多少女性聽到這個話對孔子有意見,但同樣後半句才是重點:「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走得近了不夠尊重,走得遠了又落埋怨。你仔細體會這後半句的人情通透,真是佩服老夫子啊。只有完整地讀《論語》,你才能真正獲得在中國社會進退自如的大智慧。
第五、《論語》創造了中國人基本價值觀的高頻詞彙。
這麼一本薄薄的書,總共不到16000字,但給漢語貢獻了將近400個成語:溫故知新、不亦樂乎、過猶不及、既往不咎、見賢思齊、安貧樂道、適可而止、言而有信、察言觀色、訥言敏行、見義勇為、樂山樂水……等等等等,這些成語,抬頭不見低頭見,日用而不知,習焉而不察,也就是說大字不識的村夫農婦,你都不敢說他沒用過《論語》。在某種意義上,不是你在說《論語》,而是《論語》在說你。
所以說,《論語》是一部薄薄的密碼本,大到理解中國的來龍去脈,小到理解習俗的前因後果,都可以回到《論語》裡面,一字一句對密碼。
《論語》這部書,中國人學了2500年,也用了2500年,它值得你花時間,從頭到尾學一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你也就明白要往何處去了。
讀書有兩種方法,一是把厚書讀薄,對於大部頭,要有統觀全局、提綱挈領的本事。另一條路徑,是把薄書讀厚。通讀《論語》,肯定是後一種。《論語》只有15000多字,但理解它,得放回春秋這個大時代,得拉上《詩經》《左傳》《史記》等等其他的書,還得參考孔子前前後後的其它思想家,老子、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