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2021-01-20 騰訊網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讀第一句,孔子似乎是饒有興致的叫住曾參,準備和他談一談自己的道,我等看客也是被「一以貫之」吸引,把本子打開,筆拿穩,耳朵豎起來,就等著孔夫子劃重點,然而曾參來一句我知道,打斷了談話,也使得孔子口中的「一以貫之」成了啞謎。論語中孔子談問題從來都不是含糊其辭,而且極具針對性,這裡到底孔子說的是什麼,就只能全靠自己領悟了。

眾弟子和我們一樣,很好奇的追問曾參,曾參說是「忠」和「恕」。忠即中心,是做事的態度;恕即如心,是做人的方式,如心也就是將心比心,做人要學會推己及人。後文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修煉,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對「恕」的解讀,也是眾人皆知的名句。

爭議就因為曾參的解答,很多人的觀點認為孔子說的「一」是一個東西,而曾參說了兩個,意思曾參說錯了。對此有人打圓場,說其他弟子境界不夠,曾參擔心他們理解不了,就簡短截說;還有人認為曾參的境界只能理解到忠恕這個層面,根據是孔子曾經說過「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在我看來,撇開孔子說的「一」,曾參所說的忠恕也值得一輩子修煉,曾參每天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假使學習曾參的自省,這輩子會少很多錯誤。

孔子的道到底是什麼?一種觀點認為孔子的道和佛陀的「空」,和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樣的,是一個起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像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有發心。如此理解太玄妙,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曾子說道是忠恕,孟子說道是反求諸己,堯舜之道是孝悌,我也可以說孔子的道是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悟,無法統一反而是好事,只要是正面積極的,貫穿在整個人生也是一件樂事。

還有一種觀點將「一以貫之」落腳於「貫」,認為孔子是說思想和行為要貫通統一,這樣理解也有道理,如後世儒家王陽明,他開創的心學就是在講知行合一。而在我看來,即使一輩子只是把一件事、一種習慣堅持下去也值得稱讚。熱衷於健康,帶領小夥伴每天堅持早起、運動就很有意義;喜歡毛筆字,堅持書寫一樣可以改變自身,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無從知曉孔子的道,就找尋自己的道,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抑或如弗蘭克爾所說:活出生命的意義。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參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
  • 讀《〈論語〉真義》有感:走近孔子
    他多年用心解讀孔子和《論語》,已出版三部書,而今又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論語〉真義》,可見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開拓,務求獲得孔子真義,使研究進入更完美的境界,這令我欽佩。我不是《論語》詮釋專家,但喜愛《論語》,百讀不厭其多,每讀總有啟迪從中生發;也常常參閱古今注釋,以求理解確切。中國孔子基金會匡亞明先生提出讀經「三義」說:準確把握「本義」,多方參考「他義」,努力推出「我義」。
  • 讀論語:裡仁第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去遠方,如果去,一定要有方向。】提到遠遊,很多人會說孔子自己就帶著一群人周遊列國,而且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說明孔子贊成遠遊。有人說這是偽經,在我看來,無論真假,這句話並不空洞。提到質疑這件事,我想顧左言他,插個題外話。流傳至今的文字、書籍很多有幾千年歷史,且不談具體價值,能流傳下來自然有其道理。
  • 讀論語:裡仁第四·德不孤,必有鄰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會有同伴。】一談到道、德、仁,總感覺高大上,似乎遙不可及,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來,先不管德的高低,一個人說話做事,其親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軟體上的陌生人當中,一定會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發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亂語,說話在理,做事合理,總有朋友點讚。如果自己永遠和親人、朋友統一不了觀點,問題可能就是自己了,畢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孔子喜歡說話笨笨的人,似不能言,但這些人學問高,做事認真爽快,比如顏回、冉雍。孔子說什麼顏回就做什麼,有疑問也不頂嘴,因為顏回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要做到顏回這般並非易事,畢竟顏回是孔子公開表揚最多、從未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眾弟子中集大成者。
  • 名師領讀:今天,教師如何讀《論語》
    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經典中,《論語》應該是教師的入門書、案頭書、枕邊書,終身守望相助、相敬如賓。 《論語》成書後,注家蜂起、各逞胸意。但詩無達詁、文無達詮,歷經漢學、玄學、理學、心學、樸學、新學等學問家的注釋疏證,異說兼存。但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道德思想,卻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通過這種方式,作者「開始意識到,孔子自己其實是在不斷地反覆問『什麼是學』『什麼是道』『什麼是政』『什麼是禮』這些問題」。這使他恍然,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很多問題上,孔子一直在叩問——這種「每事問」的精神才是孔學的精髓。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子說:如果志向做仁者,就不會做壞事】簡短的幾個字,卻因為所站的角度不同,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理解和觀點。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錢穆晚年不遺餘力地宣揚孔子思想,給人的感覺是恨不得「把孔子的旗幟插遍全世界」(李零語),為此他十分賣力地勸讀《論語》:「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 中國哲學簡史(二)孔子的仁
    孔子的思想,在《論語》中總結為「一以貫之」,孔子認為宇宙天地間雖然頭緒紛繁,但是總歸是有系統條理可尋的。後來荀子說「以一知萬」,由此可見儒家實際上是不主張博學多識的,相反孔子明確表示:「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這不過是「知之次也」。真正高明的人,在於「貫通「,在於聞一知十,在於舉一反三。
  • 善讀「論語」-前言5:怎樣讀《論語》?
    既然如此,那麼在解讀《論語》時,若有「仁」與「不仁」兩種選擇,便當擇其「仁」者,做善意解讀,至少也當存疑不論。而不應抱持惡意,作「有罪推定」。此外,由於技術的進步,適於古代的仁道實踐路徑在現代很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古聖先賢們對於仁道的追求,卻千古如一,始終不變。因此在解讀《論語》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其仁道精神,而不要執著於具體形式。
  • 讀《論語》,悟友道(原創)
    因這句話,對朋友間的如何相處頗感興趣,於是想從《論語》中找到一些相處之道。《論語》也說「徳不孤,必有鄰」,那能否來一個「處有道,必有友」呢!一、信任是基礎。原文: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重溫《論語》經典
    下文整理自饅頭大師(張瑋)著《寫給孩子的論語課》孔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先來說說孔子的出生年代和故鄉。孔子出生在公元前 551 年,也就是距今大約 2600 年前。首先,這說明孔子不是一個刻板無趣的人,更重要的是,孔子在這裡強調的是做一件事要專注,而不是說可以經常忘了吃飯。這才是「發憤忘食」的關鍵。有了這樣的專注,無論學什麼、做什麼都會有所成就的,不是嗎?再來看第二點:「樂以忘憂。」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初期。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在上文品讀了「《論語》: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談到了孔子獨處在家時的狀態與孔子感嘆許久未夢周公後面又談到,孔子在晚年感嘆老得越來越快了,許久未夢見周公了。從側面意思反映了孔子感嘆已經老了,推行的周禮卻還沒落實。周公就是孔子的偶像,制定了周禮那個人。接下來這章繼續談「道德」。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莊子·寓言》復云:「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可見《莊子》這書駁雜,文章非出一人之手。這裡孔子自是虛構的,就連蘧伯玉也未必是真人真事。《淮南子·原道訓》云:「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仿佛這個人每隔十年就要感慨一番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