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良 | 領讀名師
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副主任 | TA是誰
新時代教師需要文化自信,而如何讓文化在身、在腦、在心,就需要讀經典。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經典中,《論語》應該是教師的入門書、案頭書、枕邊書,終身守望相助、相敬如賓。
《論語》成書後,注家蜂起、各逞胸意。但詩無達詁、文無達詮,歷經漢學、玄學、理學、心學、樸學、新學等學問家的注釋疏證,異說兼存。但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道德思想,卻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氣象,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邏輯,宛若日月星三光,照耀古今;其「智、仁、勇」三達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猶如人世間道義,震古爍今。
本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思想,今天我們再讀《論語》,應反本開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其命維新。基於此,我們今天再讀《論語》,就應從中找到使命擔當、初心堅守的源頭活水,既溯本求源,又源流互濟。那就是歷久彌新、千古不廢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精髓、道德思想。
重新理解《論語》
「知其不可而為之」出自《論語·憲問》,原文如下: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區區28個字(帶標點41個),想弄明白語意,要從語境和語氣上分析。
從語境上看,春秋末年,禮崩樂壞。孔子以「克己復禮」為使命擔當,總想「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當然不被世人理解。不被世人理解也就罷了,畢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然而,竟連齊、魯、衛、宋、陳、蔡這些應該最能理解他的國君,也不悅納,聽不懂、聽不進你在說什麼,真是比走蜀道還難,難於上青天。但孔子有文化自信:「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所以,有了文化自信,再苦再難,也要堅強,也要周遊列國。為的是「天下大同」。
從語氣上看,晨門館是不屑的語氣。子路,作為孔子的學生,況且還是個不錯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起碼也應該算個「士」了,應該是「四民之首」了,但是卻被魯國都城門外早上看守城門的門館帶有奚落的語氣奚落了兩句:「從哪來的?」都不從最基本的禮節問「你是從哪裡來的?」省略了主語的語氣問句,就是目中無人,就是沒把子路放在眼裡。緊跟著知道了子路的身份和來處——從孔子家來,又用疑問的語氣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卻還要做的人嗎?」雖然是「燕雀不知鴻鵠之志」之問,但也能猜想當時有文化的人已然是斯文掃地了。
悟出三種語意
在這種語境語氣下,我們應該悟到的語意,有以下三點:
其一,這是一種精神。人們總要有一種精神,有了精神追求,人生才有意義,才不枉為人,才會拷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要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有了這種人生精神,就是有了人生理想、人生夢想,就要自覺做一個有益於人民教育事業的教師。
其二,這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終其一生,孔子也沒有達到。沒有達到還叫追求嗎?孔子要追求的是什麼?「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看來,孔子把追求道義作為人生追求。這種道義的標誌是什麼呢?「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好,引申到今天,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人民教師,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堅守仁者愛人、成己達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呢?
其三,這是一種使命。何謂使命?使命姓公不姓私。作為教育使命就是「攜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將他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使命不值得我們花費畢生精力去追求嗎?為了使命必達,才會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赤子情懷,才會有「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氣度,才會有「未曾出土便有節,縱使凌雲仍虛心」的理想志向。
鉤沉發微 見微知著
另外,本著「抱本生成」的自主建構閱讀邏輯,也是本著「互文見義」的經典閱讀方法,把與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入世直行、樂在其中思想最接近的出自《論語》的兩個章句連結在一起,從中我們能夠發現,「知其不可而為之」隱匿在《論語》的字裡行間,需要我們鉤沉發微,見微知著,古為今用,反本開新。
一、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i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二、出自《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對這兩篇,筆者不做解讀,希望讀者自己審辨性地讀一讀。當然,與「知其不可而為之」思想有著意義聯繫的章句,《論語》中俯仰皆是,還望我們作為一個讀書的有心人,作為讀書的種子,自己去開天目,發現、挖掘、創造。
為了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的好老師,讓我們本著「敬字入門」的態度,好好讀一讀《論語》。時間久了,經歷多了,你會感到,有《論語》伴你共度教育生涯,是多麼的幸福。那種幸福就叫「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來源:現代教育報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