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論語》是一部太高大上的著作,宋代趙普不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嗎?作為儒家經典著作,被統治者拿來作為治國治民的教材,確實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但是《論語》並不僅僅涉及政治,它還涉及哲學、教育、修身、交友等等方面,更有生活之常理的展現,為人處世的教導。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闢,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有益處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信的人交朋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諂媚的人交朋友,同表面柔順而內心奸詐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因這句話,對朋友間的如何相處頗感興趣,於是想從《論語》中找到一些相處之道。《論語》也說「徳不孤,必有鄰」,那能否來一個「處有道,必有友」呢!
一、信任是基礎。
原文: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論語·憲問》)
釋義: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臆想別人的不誠信,卻能先行覺察,這樣的人才是賢者。
感悟:這則語錄雖不是明確指的交友之道,但我覺得用於朋友之間也非常合適。孔子在《子罕》篇裡有這樣一句話——「毋意,毋鄙,毋固,毋我」就是不憑空猜測臆想,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這是人們常犯的四種錯誤,或者說是人很難避免的缺點。對陌生人尚且不能如此,何況是對朋友?朋友之間相處久了,難免也會磕磕絆絆,遭遇誤會時要相信朋友的忠誠,既然我們都懂得曾子的教導「與朋友謀而不忠乎?」,那跟你成為朋友的人,同樣也會這樣想,所以,忠誠、信任是朋友之間相處的底線。遇到誤會時要懂得諒解和寬容,要及時溝通,不要主觀臆測,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心恕人心。
二、勸善有度。
原文: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釋義:子貢問交朋友的事。孔子說:「衷心地勸告他,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他不聽從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感悟: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凡事要有度,恰到好處是最高境界,朋友之間相處也是如此。朋友犯了錯誤,作為好友,就應該指出,進行糾偏勸善,「朋友切切、偲偲」( 《論語·子路》),就是說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勉勵督促,但是人各有性,對事物人事看法和處理各有不同,即便是朋友,勸告也要適可而止,不能強迫,更不能因此就咄咄逼人、不依不饒,如果因此而鬧翻,划不來。至多「道不同不相為謀」,分道揚鑣而已,不必為此自取羞辱。子遊就很好地領會了了老師的的思想,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他說:「朋友數,斯疏矣。」(《論語·裡仁》)就是「勸告朋友過於頻繁,反而會被疏遠。」
釋義:孔子說:「可以一同學習的人,未必能和自己一同學「道」;可以和自己一同學「道」,未必可以和自己一同堅守「道」; 可以和自己一同堅守「道」,未必可以和自己一起變通靈活處事。」
感悟:春秋戰國時,孫臏龐涓同為鬼谷子的門生,因為效力於不同的君主而反目成仇;漢朝末年,管寧與華歆從小在一起讀書,但是兩人性格不同,管寧讀書刻苦,不貪慕富貴,華歆行事浮躁,羨慕榮華富貴,既然選擇的「道」不同,最終兩個人分席而坐,斷絕了交情;三國時嵇康和山濤是非常好的朋友,山濤選擇效忠魏國,嵇康選擇隱居,於是有了著名的《與山巨猿絕交書》;現代人周樹人和周作人不止是朋友了吧,新文化運動後,思想主張差異越來越大,最終兩人距離越來越遠。現在有句話說,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推知原因大概是目標不一致了,方向不一樣了,大概是進步的節奏步調不一致了。所以,牢記孔子的這句教導,有些朋友只能走到哪裡就走到哪裡,不要勉強,無需老死不相往來,更無需反目成仇。
釋義: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修養仁德。」
感悟:看來曾子是深得孔子真傳呀!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分很多種,有酒肉之交,有泛泛之交,有布衣之交,有車笠之交,有膠漆之交,有肺腑之交,有莫逆之交,有忘年之交,有患難之交,有君子之交等等。一個人總是離不開朋友,交朋友可能出於不同目的,而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是知識學問的交流,思想的交流,以達到提升自己境界的目的。《蘭亭集序》裡「流觴曲水」上的文人雅士,《滕王閣序》裡的俊才英傑,《陋室銘》中的鴻儒學者,大概都是如此吧。如今,深入人心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也正是滿足了現代人「以文常會友」的雅致追求吧。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能和好友更好的相處豈不更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