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悟友道(原創)

2020-12-17 五千年歷史精華

有人覺得《論語》是一部太高大上的著作,宋代趙普不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嗎?作為儒家經典著作,被統治者拿來作為治國治民的教材,確實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但是《論語》並不僅僅涉及政治,它還涉及哲學、教育、修身、交友等等方面,更有生活之常理的展現,為人處世的教導。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闢,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有益處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信的人交朋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諂媚的人交朋友,同表面柔順而內心奸詐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因這句話,對朋友間的如何相處頗感興趣,於是想從《論語》中找到一些相處之道。《論語》也說「徳不孤,必有鄰」,那能否來一個「處有道,必有友」呢!

一、信任是基礎。

原文: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論語·憲問》)

釋義: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臆想別人的不誠信,卻能先行覺察,這樣的人才是賢者。

感悟:這則語錄雖不是明確指的交友之道,但我覺得用於朋友之間也非常合適。孔子在《子罕》篇裡有這樣一句話——「毋意,毋鄙,毋固,毋我」就是不憑空猜測臆想,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這是人們常犯的四種錯誤,或者說是人很難避免的缺點。對陌生人尚且不能如此,何況是對朋友?朋友之間相處久了,難免也會磕磕絆絆,遭遇誤會時要相信朋友的忠誠,既然我們都懂得曾子的教導「與朋友謀而不忠乎?」,那跟你成為朋友的人,同樣也會這樣想,所以,忠誠、信任是朋友之間相處的底線。遇到誤會時要懂得諒解和寬容,要及時溝通,不要主觀臆測,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心恕人心。

二、勸善有度。

原文: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釋義:子貢問交朋友的事。孔子說:「衷心地勸告他,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他不聽從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感悟: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凡事要有度,恰到好處是最高境界,朋友之間相處也是如此。朋友犯了錯誤,作為好友,就應該指出,進行糾偏勸善,「朋友切切、偲偲」( 《論語·子路》),就是說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勉勵督促,但是人各有性,對事物人事看法和處理各有不同,即便是朋友,勸告也要適可而止,不能強迫,更不能因此就咄咄逼人、不依不饒,如果因此而鬧翻,划不來。至多「道不同不相為謀」,分道揚鑣而已,不必為此自取羞辱。子遊就很好地領會了了老師的的思想,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他說:「朋友數,斯疏矣。」(《論語·裡仁》)就是「勸告朋友過於頻繁,反而會被疏遠。」

釋義:孔子說:「可以一同學習的人,未必能和自己一同學「道」;可以和自己一同學「道」,未必可以和自己一同堅守「道」; 可以和自己一同堅守「道」,未必可以和自己一起變通靈活處事。」

感悟:春秋戰國時,孫臏龐涓同為鬼谷子的門生,因為效力於不同的君主而反目成仇;漢朝末年,管寧與華歆從小在一起讀書,但是兩人性格不同,管寧讀書刻苦,不貪慕富貴,華歆行事浮躁,羨慕榮華富貴,既然選擇的「道」不同,最終兩個人分席而坐,斷絕了交情;三國時嵇康和山濤是非常好的朋友,山濤選擇效忠魏國,嵇康選擇隱居,於是有了著名的《與山巨猿絕交書》;現代人周樹人和周作人不止是朋友了吧,新文化運動後,思想主張差異越來越大,最終兩人距離越來越遠。現在有句話說,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推知原因大概是目標不一致了,方向不一樣了,大概是進步的節奏步調不一致了。所以,牢記孔子的這句教導,有些朋友只能走到哪裡就走到哪裡,不要勉強,無需老死不相往來,更無需反目成仇。

釋義: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修養仁德。」

感悟:看來曾子是深得孔子真傳呀!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分很多種,有酒肉之交,有泛泛之交,有布衣之交,有車笠之交,有膠漆之交,有肺腑之交,有莫逆之交,有忘年之交,有患難之交,有君子之交等等。一個人總是離不開朋友,交朋友可能出於不同目的,而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是知識學問的交流,思想的交流,以達到提升自己境界的目的。《蘭亭集序》裡「流觴曲水」上的文人雅士,《滕王閣序》裡的俊才英傑,《陋室銘》中的鴻儒學者,大概都是如此吧。如今,深入人心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也正是滿足了現代人「以文常會友」的雅致追求吧。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能和好友更好的相處豈不更樂乎!

相關焦點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善讀「論語」-前言5:怎樣讀《論語》?
    既然如此,那麼在解讀《論語》時,若有「仁」與「不仁」兩種選擇,便當擇其「仁」者,做善意解讀,至少也當存疑不論。而不應抱持惡意,作「有罪推定」。此外,由於技術的進步,適於古代的仁道實踐路徑在現代很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古聖先賢們對於仁道的追求,卻千古如一,始終不變。因此在解讀《論語》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其仁道精神,而不要執著於具體形式。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孔子的學問:日本人怎麼讀<論語>·中文版序》)因此,就不難理解讀經典為什麼一定要參閱注釋。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中國的解釋學傳統。李澤厚在《論語今讀》中發揮道:「君不見,中國傳統正是通過不斷的注、疏、解、說而一再更新麼?董仲舒、朱熹、王陽明以及其他許多大儒小儒,不都是這樣做的麼?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論語》究竟怎麼讀?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 讀《〈論語〉真義》有感:走近孔子
    他多年用心解讀孔子和《論語》,已出版三部書,而今又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論語〉真義》,可見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開拓,務求獲得孔子真義,使研究進入更完美的境界,這令我欽佩。我不是《論語》詮釋專家,但喜愛《論語》,百讀不厭其多,每讀總有啟迪從中生發;也常常參閱古今注釋,以求理解確切。中國孔子基金會匡亞明先生提出讀經「三義」說:準確把握「本義」,多方參考「他義」,努力推出「我義」。
  • 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
    自古以來,《論語》被諸多名家推崇:學者章太炎說: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比如梁啓超在《論語》裡想到了歷史:「苟無孔子及《論語》,則中國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楊絳在《論語》裡見到了不同的人:「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名師領讀:今天,教師如何讀《論語》
    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經典中,《論語》應該是教師的入門書、案頭書、枕邊書,終身守望相助、相敬如賓。 《論語》成書後,注家蜂起、各逞胸意。但詩無達詁、文無達詮,歷經漢學、玄學、理學、心學、樸學、新學等學問家的注釋疏證,異說兼存。但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道德思想,卻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 讀論語:裡仁第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去遠方,如果去,一定要有方向。】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的道,可以說是孝了】重複,不再贅述。論語中有不少同一句話多次提及,有人說是後文故意添加,我不妄加評論,就當是一種強調。前文連結: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 讀《論語》就像念經,你可能選錯了打開方式,兩招教你讀《論語》
    說國學首推儒學,講儒學必然要讀《論語》。然而對很多國學愛好者來說,讀《論語》就像念經、念咒,雖然配合著看一些現代文翻譯,但對其中之義還是不甚瞭然。《論語》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結晶,孔子被尊為聖人,其智慧更是深邃異常。正如子貢所言:「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那麼如何找到孔子之門,如何才是《論語》的打開方式呢。
  •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在上文品讀了「《論語》: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談到了孔子獨處在家時的狀態與孔子感嘆許久未夢周公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這段話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的。孔子認為做人應該立志高遠,以美好的德行作為處事的依據。
  • 讀論語:裡仁第四·德不孤,必有鄰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會有同伴。】一談到道、德、仁,總感覺高大上,似乎遙不可及,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來,先不管德的高低,一個人說話做事,其親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軟體上的陌生人當中,一定會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發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亂語,說話在理,做事合理,總有朋友點讚。如果自己永遠和親人、朋友統一不了觀點,問題可能就是自己了,畢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論語》有感(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序 《論語》博大精深,自非我輩所解。然常讀之,亦有所想,故摘每章一節,且以私見述之。自知淺薄,胡言亂語,不成體統。且以留證,唯鑑誠心一片。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王陽明讀孔子龍場悟道,樊登讀論語家裡覺醒
    聽樊登讀書已經一年多了,樊登一再說「」他宅了一年,讀論語收穫很多。起初我並不知樊登是誰,聽他講書,知道了這個人,後來越看越面熟,最後才想起來,他以前好像在央視主持過兒童節目,那時候,樊登黑黑的憨憨的。雖強顏歡笑,但似乎內心憂慮,並不開心。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3、辜鴻銘《辜鴻銘講論語》:「賢賢易色」是指:大丈夫當如欣賞女人之美一樣去追求他人身上值得追求的東西。4、錢穆《論語新解》:「賢賢易色」是指: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
  • 教娃讀論語|03 溫故而知新
    【講解】儒家都是讀書人,對於書應該怎麼讀,有著很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溫故要知新。現代人都能夠像念經一樣的重複這句話。但怎麼能溫故知新呢?孔子沒有說。不過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提到了。《論語新解》在解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時,專門提到「當與溫故知新章參」,所以,溫故知新的關鍵在「思」。孔子在另一個地方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只傳述舊章,不創始製作」。乍一看好像說自己就是在重複古人的思想,但從「溫故知新」可知,孔子是一定有所創製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教娃讀論語|04 未知生焉知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愚人之歌,ID:aqjy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人說,你的「教娃讀論語」一點都不像是給孩子講的,深了。其實,真的是給俺娃講的,但下筆寫跟口頭說還是不一樣。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九章》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朱子解讀: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於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