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2020-12-25 諸葛品歷史

人生就像一輛沒有返程票的列車,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跟隨這輛列車往前行駛,直至生命的終點。每個人經歷的事情不同,看到的風景也有很大差別,但對於所有人來說,有一點是非常公平的,那就是時間。無論富貴還是貧窮,每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不會多一分鐘,也不會少一分鐘。

按照成長軌跡,可以把人生分為五個階段,即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晚年。農村有句老話,處於什麼樣的年紀,就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樣的事,否則就屬於不務正業。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

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有多長,但也不要為此苦惱,做好自己最重要。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不留遺憾就是滿意的答卷。人過中年之後,應該怎樣規劃後半生呢?關於這一點,古人曾給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古人把三十歲視為半輩子,因為那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活到六十已經算不錯的了。但是,按照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三十歲正值壯年,四十歲還被稱為一枝花,四十歲過後,將會開啟人生的下半場,從而慢慢進入暮年。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四十歲屬於人生的分水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處的「欲」,指的是人的各種欲望,比如對財富的貪婪,對名利的追逐,以及在各種不良嗜好中迷失自我。俗話說,君子愛財,物質有道,財富也好,名利也罷,適當追求這些東西,不僅沒有壞處,反而能夠體現自己價值,在追求的過程中感到快樂,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但是,凡事都要有度,過猶不及。年輕的時候,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可以為了所謂的夢想付出一切,哪怕頭破血流,也有大把時間和精力調整。一旦過了四十,不管你承不承認,與年輕時的自己相比,精力上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必須扛起家庭責任,孩子需要照顧,父母需要贍養。

學會放棄以前的一些欲望,尤其是不良嗜好,比如打牌、玩遊戲等。把時間和精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工作,讓日子越過越好,另外一部分用來陪伴家人。可以有欲望,但切記欲望太多,認清自身的能力,儘量做到適可而止。假如過了四十歲,你還像以前那般隨心所欲,餘生很難被幸福光顧。

二、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老祖宗常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與人打交道,就離不開「人情世故」四個字。二十多歲的年紀,或許不懂得珍惜感情,交往過好幾個對象,有的刻骨銘心,有的只是蜻蜓點水。等到三四十歲,思想逐漸變得成熟起來,但也有可能經不起誘惑,在花叢中迷失方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等到五十歲之後,一定要管好自己,即便偶爾產生多情的心理,也要及時調整。這裡的「多情」,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操心太多,自尋煩惱;一種是太花心,做出傷害妻子的舉動。對於第一種情況,試著學會看淡,不該管的事情不要管,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不要整天想太多,否則只是徒增煩惱。

對於第二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事業有成的人身上,妻子容顏不再,加上身邊出現太多誘惑,不乏年輕漂亮的女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犯錯。新鮮感只是暫時的,當新鮮感消失之後,留下的只是愧疚和自責,萬一被發現,輕則被家人責怪,重則妻離子散。所以,拋棄那些多情的念頭,於人於己都有好處。

人過中年,若想餘生更幸福快樂,希望牢記古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的忠告,越早明白越好。各位看官,如果你事業有成,能否做到不忘初心,不被花花草草迷惑呢?歡迎分享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現在想來依舊非常的有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逐漸變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也是因為不同的年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的不同所導致。老話「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三十多欲,百事難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什麼意思?
    俗語:「三十多欲,百事難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什麼意思?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人到中年,總是時常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對此,古人們也是深有感觸,因此總結了很多的人生經驗供我們後人學習參考。其中就有這樣一句俗語:「三十多欲,百事難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關於這句俗語的含義以及它背後的深意。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年紀的增長精力也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旺盛。人到三十,無疑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年齡階段。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一句同樣經典,70後80後多看看
    俗話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過了40歲,人就不需要努力了嗎?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一下。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古代的時候,生活條件普遍不好,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有無道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當然有道理。老祖宗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的道理對於後世人為人處事和生活有很大的指引和啟迪作用。「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中年超過40歲,個人的欲望要適當地降低。錯過了二三十歲的奮鬥年花,一個人的事業和發展幾乎定型了,這就好比一艘船去往的大方向定了,就要沿著這條航道走下去,不能想東想西有一些不貼合實際的欲望和念頭。這個時候如果欲望過大,或者利慾薰心則有可能將自己過去積攢的財富揮霍乾淨,而想要東山再起就很困難了。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從40歲至60歲,人生黃金30年,你的路要走直了,岔道挺多的,有玫瑰陷阱,有欲望深淵,別掉下去了。凡是農民傳承的俗語,不會是像某些專家教授的論文,空無一物。農民講的實際,教你做好人,走正道,不是吃飽飯撐得。四十不多欲。
  • 俗語說:「春不撿野雞、冬不拾野兔」是何意?老祖宗的忠告多留意
    俗語說:「春不撿野雞、冬不拾野兔」是何意?老祖宗的忠告多留意貪小便宜是很多人的共性,這也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在有法律或者規矩明文規定下,人們正常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但若缺乏了這層約束性,那麼所謂的自覺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 俗語「人到四十,三不喝,三不去」謹記老祖宗的忠告才能越過越順
    時光流逝,歲月催人老,四十載的歲月磨礪,成就了「不惑」的本領。而所謂「不惑」,就是經過歲月的積累,保持聰明與睿智的頭腦,但能力與經驗成長的同時,年齡也在不斷遞增,因此,人過四十, 切記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再多的名利加身,都不如一個健康的身體!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從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歷經三十、四十、五十歲的重要年齡階段之後,在六十歲的時候所聞皆通,可見從來都沒有虛度光陰。
  • 古人說:「二月沒九,餓死豬狗」是何意?老祖宗預測收成的辦法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觀人智慧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更經典,70、80後不妨一看俗話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何意?05參考資料《春夜喜雨》、《諺語大全》、百科資料等題/古人說
  • 中年人應該看看,「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說明中年時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據說中年人應該看看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一、老話說得好中國的歷史起源最最最真實的情況已經無人知曉了,不過那些有跡可循的事情依然會流傳下去。有些流傳度比較廣,所以人們知曉的程度比較廣。
  • 古人常說:「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
    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乍一看可能會讓人們特別迷糊,為什麼這句俗語中會出現三四五六呢?古人這麼說有何用意? 經過仔細琢磨之後,才發現原來這些數字都與年齡息息相關。如果能夠弄懂這些俗語的含義,相信一定會讓大家有很多收穫。
  •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古人說的是啥意思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關於人生階段的俗語,它就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聽到這句俗語的時候,很多人肯定是想歪了,其實這句俗語指的是男人。孔子說「三十而立」,就是說男人在三十歲的時候,有了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俗語中的三十如狼,指的就是我們應該承擔起責任,像狼一樣懂得協作精神。
  • 老祖宗的忠告:人過四十莫管2事,人過五十莫管2人,幸福不請自來
    文/一度歷史觀V「人過四十天過午」,意思是說,人到了四十歲就像是午後的太陽一般了,面臨即將到來的夕陽,要做到心理準備,很多不必要的人與事都不要往心裡去,做好自己、開心自己才最重要。因此,老祖宗的忠告是及有道理的:人過四十莫管2事,人過五十莫管2人,幸福不請自來。莫管他人之事四十的年紀正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上下兼顧的情況下難免會感覺身心疲憊。如果家裡人一切順利還好,但凡有什麼其他事情,則會忙得焦頭爛額,感覺壓力特別大,所以沒事別給自己再找「麻煩」。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此話何意,還真有道理
    導言在我國擁有 上下五千年的久遠歷史文化,大家的老祖先不僅留有四大發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還教給大家諸多民間俗語,這在其中有關男女婚配的俗語就有很多,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四十很少欲,五十不痴情,六十很少食」
  • 老祖宗的忠告:人到五十,這二樣儘量少碰,容易招來禍端
    人這一生有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那就是五十歲。到了這個年紀,可以說已經走過了半生,前半生該經歷的也經歷了,經得住成功的喜悅,也受得了失敗的難過。到了五十歲這個年紀,大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圈子。
  • 古人說「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古人的勸告
    古人所說的肉軟指的是身體肥胖的人。肥胖人群在飲食上也要多加注意,一般而言,肥胖的人脾胃功能都比較差,尤其是生冷的食物,一定不能多吃。生冷的食物對於脾胃的刺激比較大,吃多了會對脾胃造成負擔,所以說,肥胖的人不能吃涼的,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古人的這句話其實很有道理,現實生活中,肥胖人群的脾胃功能確實不大好,大多有脾胃虛寒的現象。所以在飲食上,不能吃涼的食物。
  • 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這才是真正的解讀!
    中國古人說: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那麼這些不同的人生節點,究竟指的是什麼?——水木然 推薦導讀三十立什麼?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對外,他明白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