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2020-12-06 尋歷史真相

01

按照儒家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中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一個男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應該要做的不同事情。首先三十而立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說男人在30歲的時候就應該事業取得成功,擁有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

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02

對於現代社會,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們的平均壽命相比其古人已經提高了很多很多。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古代每個人的平均壽命其實是很短的,甚至於在當時年齡超過40歲已經算得上是老人了。也因此,古人之所以留下這麼一句話就是要勸誡這個年齡段的人千萬不能像年輕人一樣懷揣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此時此刻,他們需要的就是一顆恆心和決心,否則等到垂垂老矣,駕鶴西去的時候,很可能還是一事無成!

其實不論是古人也好,還是現代人也罷!到了四十歲的確也不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一樣還有著太多激情,到了這個年紀生活已經把你折磨的體無完膚。此時此刻想到的只有安穩下來。如果此時再有許許多多不切實際的欲望,那恐怕是很難實現的。一味的強求,也許只會適得其反。

不得不說,四十歲的確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此時還不能夠安穩下來,對今後的生活的影響毫無疑問是巨大的。其實人生到了五十歲,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句勸告叫「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03

如果說40歲在古代的話屬於老人,那50歲毫無疑問已經算得上是正兒八經的老年人了。此時此刻,人生已經走到了末尾,對於人生的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大多已經看透。也許40歲的時候還為很多事情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可到了50歲基本上都大徹大悟了。

古人明明說好了「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可偏偏有人不信邪,到了50歲的高齡,還幻想著風流韻事。要知道在當時那種生活條件之下,50歲的身體,幾番多情又能熬住多久呢?再者,50歲的高齡想必早已兒孫滿堂,此時再到處播撒情種。於家庭而言,不正是雞犬不寧嗎?對於這幾句古語,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04往期精彩文章

有個國家2002年才獨立,當天就跟中國建交,多數國民還在刀耕火種

男子海上漂流四個月,幾至瀕死邊緣,貨輪船長看清他長相後:別救

毀滅盛唐的安祿山結局:雙目失明,渾身長滿瘡癤,死後被埋床底

上聯「三斤四兩五花肉」,紀曉嵐輕鬆妙對下聯,順便曝光和珅秘密

朱元璋太有才了,發明了12個字專治貪官汙吏,古人智慧高深莫測

參考資料《論語·為政》《中國俗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等

題/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文/尋歷史真相-宥乾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其中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一個男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應該要做的不同事情。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大道至簡,後半句才是精華
    我們先講上半句,大家可能會聽到的多一點,就是「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應該怎麼來理解呢?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也比較落後,所以人的壽命普遍都比較短。能夠活到40歲,其實已經屬於是當時的老人了。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更經典,70、80後不妨一看
    「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荀子·成相》引言人生短短幾十年,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很不容易,因為一個人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財力有限。因此,珍惜時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當然了,這句俗語可能放在現代有些片面,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七零後和八零後不妨一看。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如果放在古代,這個年紀就是「高齡」了。一旦到了這個年紀的人,應該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如果在這個年紀還有很多欲望,自己將真的一事無成。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半句更是精髓,人到四十需牢記
    有句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便是古人們專門用來告誡年到四十的後人們的。意思就是說,人到了四十歲以後,就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這裡的欲望分為兩種,一種是事業上也就是心理上的欲望,一種則是生理上的欲望。古代的生活水平與醫療水平都相對比較落後,人們的平均壽命有限,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對古人來說,活到了四十歲就意味著人生走過了大半場,這個時候身體的精力必然遠不如前,那麼曾經還沒有實現的雄心壯志,也就不要去想太多了,過於強求反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還有下半句,70、80後不妨一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了40多歲就已經開始慢慢老去。在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都不高,超過40歲就已經稱之為是老人了。所以古代就有「四十多欲,大勢已去」的說法,「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到了四十這個年紀之後,就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做事情不要有太多顧慮。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半句同樣經典,古人的智慧之談
    因此,先民根據這些失誤和錯事,經過剖析和總結後,得出了很多值得品味的俗語、格言,並希望後世可以避免重蹈這些錯誤,避免悔恨發生。在過去農村,老一輩的人會對一些過了不惑之年但又有謬誤想法的人說這樣的一句話: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而這話其實是一句值得品味的人生格言。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什麼意思?人到中年要謹記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在「三十而立」之後,很多人四十歲還沒有真正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在這個年齡階段為什麼會「多欲」呢?人到四十,在這個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整日貪圖享樂,事業停滯不前,生活中不聞不問。慢慢地,他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承擔不了家裡的開支,與家人也不夠親密,最後可能妻離子散。五十多欲,雞犬不寧並不是說婚戀之情,而是指情緒波動。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同樣經典,對70後80後的忠告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就是來自古人的真誠勸誡。如果大家能夠弄懂這些詞語的含義,相信一定會對人生發展有很大幫助。,大勢已去由於古代社會生活條件比較差,再加上醫療條件也十分落後,所以很多人的壽命都比較短。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同樣經典,對70後80後的忠告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就是來自古人的真誠勸誡。如果大家能夠弄懂這些詞語的含義,相信一定會對人生發展有很大幫助。第一、四十多欲,大勢已去由於古代社會生活條件比較差,再加上醫療條件也十分落後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古代的皇帝,被視為長壽的,也無非是活過了六十歲以後,秦始皇甚至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
  • 王陽明告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王陽明告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但是漸漸地,我們看慣了城市的燈紅酒綠後,反而更嚮往農村的恬靜生活了。在農村,雖然百姓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講起故事來,卻總能引人入勝。尤其是冷不丁地說出一句具有哲理的俗語,更是豐富了我們的內心世界。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經典,道出男性缺點
    都說男人「越老越吃香」,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男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也不斷豐富,心智也不斷成熟,從而會散發出成熟男人的魅力。其實一個男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那麼幾個階段,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去重視,會影響到自己今後的人生走向。而對於男人來說,四十歲是一道坎,五十歲也是一道坎。而很早以前,王陽明就對男人如何度過這兩個階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到王陽明,他可是一位傳奇的存在。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一句同樣經典,70後80後多看看
    俗話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過了40歲,人就不需要努力了嗎?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一下。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古代的時候,生活條件普遍不好,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一句同樣經典,古人經驗句句在理
    倘若健康沒了,那麼,擁有再多的財富,也都是虛幻。而關於健康如何才能有效維護,近年來網上有了很多專家針對這個話題的專著論述。其實這些論述,歸納起來,會讓人想起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以及它的後一句都和古人健康觀念密切相關。古代中醫的最大優勢之一,在於重視調理和預防,通過調理和預防,讓疾病沒有機會發生。
  • 古人講:「腿長腳瘦,家財必漏」,啥意思?應該怎麼理解?
    出師後,他致力於遊學,到了長江一帶之後,他的弟子就已經有了300多人,備受人們愛戴稱讚。孔子知道了子羽的事跡後,內心頗有感慨,沒想到子羽竟然可以成事,更沒想到自己因為相貌判斷出了錯。雖然是一些傳統文化不能拋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不符合社會的還是要剔除。就像今天筆者和大家說的這句一樣,和「以貌取人」本質上都是一樣。
  • 農村老話「省著省著,窟窿等著」是啥意思?下半句才是精華
    農村老人常說「用著用著,菩薩送著」是什麼意思?錢是越用越多嗎?如今農民的日子相比於過去,確實要幸福得多了。農民朋友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為吃不飽、穿不暖而發愁了。但是農民一生都節約習慣了,就算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依然還是會很節約。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無論富貴還是貧窮,每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不會多一分鐘,也不會少一分鐘。按照成長軌跡,可以把人生分為五個階段,即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晚年。農村有句老話,處於什麼樣的年紀,就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樣的事,否則就屬於不務正業。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