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波」演出現場擺起「七月花攤」,白蘭花香浸潤劇場,傳遞城市溫度

2021-01-11 話匣子

由上海歌舞團創排的「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昨天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迎來第150場演出。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之前,上海歌舞團在劇場擺出「七月花攤」,將獨具海派特色的白蘭花傳遞給觀眾,這也是他們為上海賣花阿婆發起的一項特別公益行動。

為何將花攤起名「七月」?源自《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一個名為「七月」的角色。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介紹,這個年輕的姑娘出現在老上海的街頭巷尾,在清晨的弄堂叫賣,她目睹了共產黨人的犧牲,也見證了上海解放後光明的未來。

不久前,一篇關於上海賣花阿婆的文章,引起了舞者們的關注:73歲的徐阿婆在淮海中路賣白蘭花,老伴罹患食管癌,家裡背負幾十萬的醫療費用。

「七月」的扮演者王丹,特意在演出間隙去阿婆的攤位拜訪,那天天很熱,阿婆赤腳坐在臺階上。她回憶道:「晚上11點30分左右會空運一批白蘭花過來,但都是散裝的,她半夜就要開始做,做到兩點半。她說一天基本要賺到800塊錢能維持自己的生計,交房租包括老伴的醫藥費。」

深受觸動的王丹邀請阿婆晚上來看「電波」的演出,她告訴阿婆,劇中也有一個賣花姑娘。但阿婆婉拒了,原因是去看演出,便少了半天賣花時間,收入會受影響。

和阿婆的交流,讓王丹汲取了更多表演的體驗。她和歌舞團同事們向阿婆買來300朵白蘭花帶到劇場,把花的芬芳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傳遞給觀劇的人們。

陳飛華說,在劇中無論是梔子花、白蘭花,還是弄堂裡旗袍女人的團扇舞,都凝聚著濃厚的海派情懷。而這座城市的紅色基因,讓今天的人們一次次走進劇場,與那段時空的人們產生精神對話。

「全國各地來的觀眾是打著『飛的』坐著高鐵過來的,真是要花大價錢。但是觀劇以後的那份感動和激動,我們也很欣慰,能把上海紅色選題的作品播撒到全國,激活他們的紅色基因。」陳飛華說。

如今,《永不消逝的電波》在首演一年半後演滿150場,接下來的演出檔期已排至明年。陳飛華說,演員們也在邊演邊感受,帶著從生活中汲取的養分和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把「電波」的精神傳遞下去。「哪怕100場也好,200場也好,300場也好,我們的要求永遠是第一場,永遠是以200%的努力和付出來回報給觀眾。」

圖片來源:文匯報,葉辰亮 攝影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

相關焦點

  • 《永不消逝的電波》《不眠之夜》復演!吹響上海劇場復工集結號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均演出方供圖)製圖:李潔  作為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因疫情而謝客超過100天的上百家劇場、演藝空間,在漫長的冬季過後終於等來市場復甦的季節。隨著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宣布復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兩部話劇《真相》《謊言》定檔六月,上海演藝節多家劇場和藝術團體共同吹響了全面「復工」集結號。
  • 閩南大戲院精彩劇目重啟鷺島藝術生活 《永不消逝的電波》等連臺...
    作為疫情復工後劇院的首次公開亮相,閩南大戲院先是以一場「夜空中最亮的心」建設愛心廈門劇院公益開放日活動,文化惠民,引領鷺島城市藝術生活復甦;隨後,傾力引進的國內首部諜戰題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驚豔鷺島,連演四場強勢助力廈門演藝市場回暖,頗受好評。
  • 「電波」預售秒空、《不眠之夜》就位 爆款聯手吹響演出市場復甦...
    闊別劇場許久的觀眾,即將迎來久別重逢的喜悅。記者獲悉,在文化和旅遊部近日發布發布疫情防控指南之後,文廣演藝集團旗下浸入式戲劇《不眠之夜》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將吹響演藝市場復甦的號角。圖說: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海報 官方圖 下同目前,兩部劇目都已按照「限流、預約、錯峰」的要求,部署了疫情防控各項預案。復演時間表上,《不眠之夜》上海版6月3日率先回歸尚演谷,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也將於6月上演於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 終於等到你,劇場演出回歸了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海報。8月4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將於8月7日重新恢復啟動劇場演出。劇場演出按下「播放鍵」作為此次劇場演出重啟的標誌,「以藝戰疫」大型交響音樂會將以藝術之力歌頌大愛、鼓舞士氣,為龍江各行業全面復甦提振信心,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凝聚力量。音樂會將於8月7日19時在群力音樂廳舉行,也將以此拉開「藝彩重現」惠民演出季的帷幕。
  • 現象級舞劇哈爾濱大劇院首演|舞姿傳遞「永不消失的電波」
    現象級舞劇哈爾濱大劇院首演|舞姿傳遞「永不消失的電波」 2020-10-19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天津上演
    央廣網天津11月22日消息(記者夏震宇)記者從天津大劇院了解到,11月20日至22日,曾先後獲得「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的中國首部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天津大劇院連演多場。自2018年12月啟動首輪試演以來,《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一百八十餘場,被觀眾稱作「最美舞劇」。
  • 團建破冰遊戲-電波傳遞
    問第二個人是否感受到隊友傳遞過來的抖動,這就是我們的電波。你需要迅速把電波傳遞給下一個隊友,一直傳遞,直到電波返回到起點。3、用秒表記錄電波跑一圈所需要的時間。告訴大家時間,問他們是否可以更快4、讓隊員們重複做幾次電波傳遞,記錄下每次傳遞所用的時間。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迎來第200場:以愛與先烈對視用心讓觀眾來電
    據悉,有舞蹈愛好者驅車300公裡趕到佛山為「電波」慶祝生日;無法抵達現場的觀眾還以「電波迷」的身份自拍視頻表達心願,為劇組打氣加油。劇組則發出「二百場如一,我們為愛全力以赴」的回應。從2018年12月該劇試演以來,近百名演職人員,在700多個日日夜夜,奔赴各地30多座城市,全力以赴,上演「紅色旅程」。
  • 劇場演出還有出路嗎?
    受制於現場演出的特殊性,話劇、歌劇、曲藝等演出不可能像電影一樣,一天在一個劇院上映多場演出。因此演出行業的市場規模從根本上講就會落後於電影市場。另外,由於演出行業需要大量的演職人員,一個團隊演下來,至少一二十人。地接方要是接下來的話,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費時費力不說,到時候票房沒準還沒保障。所以很多的時候,接下來的演出也多數處於非商業因素的考量。那麼,演出行業真的就沒出頭之日嗎?
  • 2019 這些演出何以打動人心
    聽了現場演出自然就明白了。今年10月在滬上演的《鎖麟囊》的前半段由她的學生飾演,後半段的悽楚則更顯薛湘靈的傳神,張火丁的舉手投足堪稱完美。富家女薛湘靈出嫁前,薛老夫人贈其鎖麟囊,內裝珠寶。結婚當日,花轎在中途遇雨,至春秋亭暫避;又來一花轎,轎中為貧女趙守貞,因感世態炎涼而啼哭。薛湘靈仗義以鎖麟囊相贈。
  • 2019,上海最好的演出!
    六個半小時,三次中場休息,演出結束後,走出劇場已是夜半。上海在這一周出人意料的冷,而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種溫存卻一直縈繞,直到此刻還能讓我記起舞臺上的一些瞬間。我時刻念叨著戲中一些角色的名字,她們在劇中消逝,卻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留在我的心中。
  • 花不到百元看演出!北京惠民低價票讓更多觀眾進劇場
    10月20日,鼓樓西劇場經典劇作《枕頭人》開啟新一輪演出。正在中國中醫藥大學讀研的嚴小姐早早就來劇場拿了票,等朋友一起去看戲。雖然去年看過大劇場版《枕頭人》,但因為非常喜歡這部戲,她又趕來想看看小劇場有什麼不同,「我買的惠民低價票只要100塊,對學生來說也沒什麼壓力!」
  • 漢服展演、音樂會...除了賞花,重慶花博會現場還有這些演出!
    想去的朋友趕緊先把門票預約起!本屆城市花博會期間將開展「望海花都·花園生活節」,充分利用園博園露天劇場搭建享樂舞臺。圖源:視頻截圖為大家帶來花式嘻哈國潮秀、山城新銳設計師野趣時裝秀、「花之物語」城市素人音樂會、盛世梨園嘉年華、古悅琴音女子民樂坊/中國舞演出,以及望海花都生活美學課堂等系列主題演出。
  • 白 蘭 花
    我個人是更偏心白蘭花一些的,其一,茉莉和梔子香則香,卻有種拒人千裡的冷感,而白蘭花的香氣則是甜的暖的,像一個沒有心機的小少女,那香氣,嗅到身體裡有種浸潤式的愉悅,猶如墮入一個初夏甜美的夢;其二,白蘭花的花瓣呈乳白,而不是素白,花朵的線條更加修長流暢,那種柔美婉約,更入得喜愛描畫工筆花卉的眼。通常白蘭花會被兩朵白蘭花並做一束,用銀色金屬絲串起,老阿婆的叫賣聲則是這樣:「小姑娘,白蘭花要伐?」
  • 今夜開演丨這是屬於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周末!
    就在12月3日(周四)下午,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製作人/藝術監製陳飛華、執行編導吳歡以及四位領銜主演王佳俊、朱潔靜、侯騰飛、王景來到了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與觀眾朋友們面對面進行交流,分享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背後的成功秘訣、演出中的精彩亮點和臺前幕後精彩的故事。
  • 傳遞上海城市溫度 一系列年末節慶活動將陸續登場
    在地標外灘傳遞上海的城市溫度,BFC營造出豐富多樣的消費場景,包括打造上海最受歡迎的周末集市「外灘楓徑」、舉辦家庭季系列活動、芝麻街暑期遊樂園,設立商業體首個外賣騎手休息驛站,並發起「暖冬行動」,聯合商家為騎手送上特調咖啡和烘焙糕點等。
  • 大灣風:百姓納涼看演出,珠海的「文化大餐」很貼心
    鳳凰山下民樂起,香山湖上歌聲揚。七月以來,每周六的傍晚,不少到香山湖公園休閒散步的市民們驚喜地發現,除了瀑布溪流、湖光山色,還有陣陣或悠揚、或激昂的曲聲從公園中傳出。夜色中, 三十名專業演員組成的演出團隊將精選的十餘首曲目輪番上演,這便是珠海演藝集團2020惠民演出季推出的「樂滿香山湖」納涼音樂會。
  • 天津大劇院開拓行業新思路 戶外劇場閃亮京津冀
    天津演出歷史先河 國內演出行業新舉措天津大劇院坐落於天津文化中心內,臨湖而建的戶外親水「平臺劇場」,在疫情開啟演出行業新篇章。平臺劇場自7月31日開始搭建,歷時19天搭建,毗鄰文化中心湖畔及音樂噴泉,是360度環視文化中心建築群的最佳觀景位,讓觀眾在享受演出的同時,美景也一覽無餘。
  • 入夜,到古典園林看場實景演出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攝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的「最文藝」氣質不止存在於劇場,存在於博物館,存在於宏大的建築中,而是浸潤著城市的方方面面,從古典園林到繁華商場,從時尚廣場到街頭巷尾,隨時隨地與人們相遇。文藝,就這樣融入城市場景,點亮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