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2019年就開始探討塑膠袋收費,為環保事業做出努力。經過政府和民間的長期討論,從今年7月1日開始,日本各大商場、超市、便利店都實施了「塑膠袋有料化」,並鼓勵民眾自帶可循環利用的環保袋。
但在正式落地後,這一政策卻並沒有迎來一片讚譽聲,反而出現了許多問題。
據日媒報導,疫情期間推出的塑膠袋收費措施給消費者和商家都帶來了麻煩,人們購物時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結帳時間被拉長了,總有人猶豫要不要買購物袋,從包裡找零錢也得費一會功夫;還有些老人不知道要收費,又要把袋子退回去。
還有客人反映收銀員都帶著口罩、隔著擋板,完全聽不清他說什麼,只能反覆問,結果就是隊伍越排越長,完全違背了專家所說的要避免人群聚集、加快購物速度的防疫要求。
據工作人員估算,詢問一位顧客要不要買塑膠袋需要6秒的時間,每天接待2000位客人的話就要花去3個半小時,嚴重拖慢了工作效率。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商家也在想各種辦法,有商店在入口處放置了「購物袋希望卡」,想要購買的人可以直接領取,結帳時遞給收銀員即可。還有顧客提出設置一個購物袋指示牌,更快也更方便。
以上這些其實只是小問題,日媒報導的另一些現象卻暴露了部分民眾的道德問題,甚至令網友驚呼:這不是我想像中的「高素質日本人」!
在塑膠袋收費後,「カゴパク」這個詞在日網上被廣泛提及,它指的是由於超市、商店不再免費提供購物袋,不少人買完東西後會直接把超市的購物籃也一起提回家。
有的人只是想要把東西提到停車場,但有些人不僅不想花錢買袋子,還把購物籃也據為己有,有超市表示,「光7月就有超過100個購物籃不見了。」
除了購物籃遭殃,超市免費提供的捲筒塑膠袋也遭到了「大掃蕩」,一位中年阿姨在接受採訪時很自然地說,「昨天拿了20個,今天也拿了20個,是免費的嘛。」
一些商家表示,捲筒塑膠袋的消費量已達到了往年的1.5倍之多,而這些袋子也同樣是一次性的塑料製品,與日本政府的環保初衷已經背道而馳。
據法律事務所的律師說明,不經超市允許私自拿走購物籃可以被認為是盜竊行為,可處以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5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如果說順手牽羊拿走超市的購物袋、購物籃還不算是多麼嚴重的問題,通過自帶的不透明購物袋拿走超市的商品,就是完完全全的偷竊了。
日本偷竊對策專家伊東優說, 「由於自助收銀臺的增加,這幾年偷竊現象變得明顯,購物袋收費化後抓捕的犯人數量再度增加。」
除了為節約生活費而偷竊的老年慣犯外,今年30~50代的初犯者也很多,伊東先生認為是疫情導致失業人口增加,「最初為了生活不得不偷便當等食物,習慣了的話也會把贓物換成現金。」
「メルカリ萬引き」一詞指的就是日常偷食物、日用品等放在跳蚤市場app上倒賣賺錢的手段,這在日本已經形成了一種現象,甚至是一條灰色產業鏈。全國防止盜竊犯罪機構已與警方合作,製作了防止偷竊的宣傳海報等喚起注意,但負責人表示現狀很嚴峻,「因為疫情人們都戴著口罩,臉很難分辨,事後追查十分困難。」
一些店鋪也由於人手不足選擇不提交受害報告,如果因偷竊造成的損失增加的話,很有可能會追加到商品的價格上,也有可能被迫關門,最後受影響的還是周圍的居民。
疫情下大家的生活或許都有些艱難,但這並不是某些人狂佔便宜、私自拿走商品的理由,越是困難時刻,我們越要堅守住人格和道德的底線。
你在日本有沒有見過這些不良現象?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呢?留言評論與我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