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人,提到秋天,教科書般的思路就是傷秋悲秋,物是人非難團圓,落葉飄零人蕭瑟。那麼對於古人來說,秋天就真的充滿悲傷,看到秋景就要抑鬱發作嗎?其實也不然,雖然傷春悲秋的情緒卻是存在,人也總是有悲歡離合的,秋天可能比其他季節多了一些蕭索和悲傷,但是也不乏美景與歡樂。今天我們就走進古人們的秋天看看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吧。
其實古代的秋天和現在的秋天本質上也沒有什麼區別,該有的節日比如中秋重陽也是都有的,所以很多習俗也沒有改變,也一直是古人秋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這兩項活動自然必不可少。
首先說說中秋賞月。
中秋剛過,前段時間關於中秋的詩詞也各種刷屏,諸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類的詞句膾炙人口,中秋賞月賞秋光,從古至今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根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記載:「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可見唐朝以來中秋賞月的活動逐漸流行,成為了一個節日必備項目。到了宋朝,賞月之風更是盛行,《東京夢華錄》中描寫了宋代人們賞月的盛況:「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我連坐至曉」。
看到了宋朝,中秋節就流行舉家外出,在酒樓定個團圓飯,邊吃邊玩,一吃就一個通宵……
一家團圓是樂事,與親人天各一方則帶著愁緒,一輪明月勾人心懸,八月十五的月亮總是格外特別。
絕大多數詩人提到中秋月卻是是傷悲的,畢竟人生總是聚少離多,看到月亮總要想起異鄉的人,或親人或朋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亦或是感慨自己顛沛流離的生活:「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 《陽關曲·中秋月》)。
不過有何親朋分離的,也有因為和家人團圓而非常滿足幸福的,比如唐末詩人殷文圭就說:「萬裡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殷文圭 《八月十五夜》)。
中秋的月亮特別,也寄託了人們特別的思緒和心願,《新編醉翁談錄》中提到了人們賞月時的心境:
「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不論男女,都在這個節日裡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期待,寄心於明月,只不過男的都在對月求未來可以取得一番事業(蟾宮折桂),而女孩子則是從古至今都要自己變得更美麗(貌似嫦娥)。
除了中秋賞月,秋日必備活動還有重陽登高。
比起中秋,重陽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存在感沒有那麼強,不過對於古人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關於重陽最有名的詩莫過於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描寫了王維對無法團圓的哀傷,也提到了重陽登高和插茱萸的習俗。
凡是遇到這種節日,古人都免不了的傷感,秋天buff加持下,就變得更加感性,就連李白也寫了一首帶著苦澀的詩感慨自己孤單寂寞冷的重陽:「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不過同樣是以達觀著稱的蘇軾面對重陽心態就穩定很多,還快樂和朋友一起秋遊,留下了《定風波-重陽》一詞: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所謂「塵世難逢開口笑」,卻笑嘆「古往今來誰不老」,這種胸襟氣度,著實令人欽佩,讓人讀來也會心一笑,仿佛看到了那一位豁達瀟灑的詞人,行走於天地之間,如松如菊,伴著他的詞句,走過了一個又一個重陽。
當然蘇軾這首詞完全照搬了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雖然蘇軾僅僅增刪若干字,調整了一下順序,卻完全把杜牧悲涼的詩作改成豁達大度的作品,蘇軾遣詞造句的功力可見一斑,只能讓人佩服嘆息!大家可以兩首對比一下。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秋天的美景,還有一個巨大的加成就在於紅葉,美得欣賞都是相通的。如今每年香山上的人海證明著人們對於紅葉的喜愛,古人也不遑多讓。每到秋天,文人們都會留下不少關於賞紅葉的詩詞。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剛剛上面還在悲傷感慨的杜牧遇到紅葉後也根本無法抵擋路邊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被紅葉留住了腳步。
和杜牧一樣真愛紅葉並熱情和他分享這份欣賞的人還有白居易,他在《和杜錄事題紅葉》中熱情肯定了杜牧對於紅葉的誇讚,不止於二月花,還將紅葉描寫成如火如紅巾如緋帳:
「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連行排絳帳,亂落剪紅巾。解駐籃輿看,風前唯兩人。」——《和杜錄事題紅葉》
這最後一句還成功拉了個CP,「風前唯兩人」,只有你我看得到這般美景,心意相通。
有快樂賞景的人,也有觸景生情的主兒,晏幾道便是如此。看到紅葉,他睹物思人,心意飄零,仿佛如火的楓葉都失了顏色: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裡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除了以上的活動,還有秋遊,狩獵之類,也是秋天出遊的好選擇。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描寫的就是他秋天狩獵的場景: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秋日出獵本就是一件屬於王公貴族的運動,帶著屬於秋日的颯爽狂放,天涼好個秋,旌旗獵獵,駿馬奔騰的場景也讓人熱血沸騰。
最後再加上秋日特產,螃蟹和菊花,賞花吃蟹秋遊,當真是一大享受。
「古人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日有秋高氣爽,也有落葉蕭瑟,不同的場景勾起不同的心緒,文人們用詩詞留下他們的每一份心緒,成就了多少不朽的篇章。
秋之美,在景,也在情。
最後祝大家出遊愉快!
文/特約作者 元氣爆破少女乖醬
圖/網絡
參考資料/宋朱翌《曲消舊聞》、《東京夢華錄》、《新編醉翁談錄》、蘇軾《定風波-重陽》、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