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第一座基督教堂泉南堂,百年後依然在講述著歷史
地上看泉州,地下看西安。泉州這座閩南濱海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文化名城,也是東亞文化名城。
在在宋元時期泉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馬可波羅筆下的刺桐港,是當時東方第一大港。也由於繁榮的對外經貿往來,也使得泉州具有海洋的包容性,當時世界許多國家人員到此經商,也帶來各種宗教的交流。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又稱明教)等當時世界上主要的教派紛紛傳入泉州。這些外來宗教與本土宗教,還有當地的媽祖、關帝等信仰一起並存於泉州各地。足可見當時泉州的繁華與開放性。
那麼在泉州,基督教是何時傳入的?通過泉州的考古發掘,泉州在元朝就有了基督教的記載。而在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不平等條約,西方基督教會乘機而入。1856年,英國的長老公會教士杜嘉德從廈門到安海傳教。1863年,勢力發展到泉州城內。然後逐步向晉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發展。至1900年,泉州地區的基督教會基本上屬長老公會控制。
據泉州地區英國長老公會記事冊統計材料,清同治四年(1865年),泉州只有安海一個堂會,有教徒30人。光緒元年(1875年),有安海、泉州兩個堂會,有教徒143人。民國4年(1915年),有泉南、泉西等14個堂會,有教徒1655人。民國17年(1928年),有泉南等16個堂會,有教徒3375年。
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基督教堂也同時在泉州各地建起。其中泉南教堂是泉州基督教會在泉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基督教泉南堂位於泉州市中山中路374號。在清同治年間(1863年),由英國長老會杜嘉德牧師到泉州傳教三年後,基督教泉南堂正式成立,成為泉州第一座教堂。
這座教堂和施琅將軍還是有些淵源的,當時在教士要建教堂時,正值施琅將軍後人轉手出讓施琅將軍後花園「新花山」書房的舊址,教會就把它買了下來,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也就是泉南堂。
泉南堂設教160多年歷史,歷來都是泉州市基督教活動的中心,在海內外享有盛名。
泉南堂歷史上經歷三次重建,舊教堂建於1927年,1935年,高蘭庭牧師主持擴建為四層騎樓式教堂,1938年教堂遭日軍轟炸後於1948年開始重修,加建了鐘樓,安放銅鐘,此鍾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知去向。;1949年主堂和鐘樓部分翻建,2002年2月22日拆除舊堂重建,並於2007年12月日落成。
新教堂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新堂在保留了原來的建築風貌的同時,裡面增添了中央空調、電梯、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是目前福建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教堂。
那麼這泉南堂名稱有何來歷?據泉南堂蘇偉垣牧師說,泉南堂成立之初因建於當時的泉州的南街,也就是現在的泉州中山路,由街而得名為「泉州南街禮拜堂」,這也是如今「泉南堂」的「泉南」二字的來歷。
現在泉南堂已成了泉州基督教會的代表,看到這座百年基督教堂,你也就能夠想到泉州厚重的歷史,還有包容開放的性格。也因此,泉州人骨子裡都具有一種海洋的性格,敢於拼搏。
一座百年泉南堂,也是一部近代泉州基督教歷史的縮影。一座建築仿佛有生命,其間每塊磚瓦都能夠給每一位到此的客人,講述著基督教傳入泉州的經過,也感受到泉州這座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