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這裡各種宗教品類齊全,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中國化」的佛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景教等其他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不同的宗教在這裡共榮共生,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在這裡和睦相處,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並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景象。
這樣的典範在中國少有,在世界也極為罕見。正因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設在泉州。
泉州,為人類文明提供了一個不同文化之間和平對話、溝通交流的範例,這同時也是泉州這個城市的精神特質所在。
下面,逐一介紹各個宗教的代表性寺廟,讓大家對泉州的多元文化畫面有一個基本的感性認識。
儒教代表寺廟:府文廟
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982年(太平興國七年)建為州學,後又遷他處,1109年(北宋大觀三年)遷回,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重建。其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福建地區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布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道教代表寺廟:關帝廟、天后宮
關帝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服侍水神。閩南在水域邊,很多閩南人漂洋過海到四大洲五大洋,所以最早泉州信奉的神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關羽,下令泉州七個城門建造七座關帝廟。當時泉州剛經歷改朝換代,經濟不發達,要建一座廟不容易,於是就將這間水神廟換作關帝廟。這樣,從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該廟由主廟和左右的三義廟、崇先殿三座並列,各有前殿、大殿三進深,後進新建仿古樓房一幢。廟內香火終年旺盛,信徒遠及東南亞及臺灣。
天后宮,我國現存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泉州古城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天后宮最早稱天妃宮,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間,施琅收復臺灣後奏請,特封天后,天妃宮改稱泉州天后宮。
元妙觀,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距今1700多年歷史,是道教傳入福建後的第一座道觀,被譽為「八閩第一道觀」。因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泉州人尊稱為「天公」,故玄妙觀又俗稱「天公觀」。
佛教代表寺廟: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
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
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
承天寺,得名於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位列閩南三大叢林之一。因寺內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崇福寺,初名千佛庵,後改名崇勝寺、洪鐘寺、崇福寺,與開元寺、承天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后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有應庚塔、千人鼎、大洪鐘崇福寺「鎮山三寶」。大洪鐘,鑄於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鐘」為泉州八景之一。
伊斯蘭教代表寺廟:清淨寺
清淨寺,初名聖友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位於泉州市區塗門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為回曆400年。清淨寺佔地面積2184平方米,整體為石構建築,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築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基督教代表寺廟:基督教泉南堂
基督教泉南堂,位於泉州市中山中路374號。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長老會杜嘉德牧師到泉州傳教。三年後,泉南堂正式成立,成為泉州第一座教堂。泉南堂設教150多年,歷來都是泉州市基督教活動的中心,是泉州市基督教兩會所在地。泉南堂歷史上經歷三次重建,新教堂於2007年12月落成。新教堂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在保留原來建築風貌的同時,裡面增添了中央空調、電梯、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是福建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教堂。
印度教代表寺廟:白耇( gǒu)廟
白耇廟,位於泉州城北縣后街、模範巷交界處,坐北朝南,大門正對縣后街。歷代有修繕,1995年再次重修。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和《晉江縣誌》等記載,廟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泉人稱為「白狗神」),故得「白狗廟」之俗稱。現廟宇為歇山式建築,總面積420平方米。廟的主要建築前殿、東廊、後殿尚未恢復,廟前有一對明代古鼓,廟柱有「善廉恥何須恭敬,惡刁猾徒費心思」等對聯。現中殿奉祀毗舍爺、楊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師、文昌帝。
摩尼教代表寺廟:草庵
草庵,位於泉州晉江市羅山蘇內村華表山麓,始建於元至元五年(1339年),古因草構,故名。草庵是全國僅存的完整的摩尼教遺蹟。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由波斯人摩尼雜糅佛教、基督教等創立的,因其教義崇尚光明,反對黑暗,故又稱明教。唐代中期傳入我國,元時在泉州一帶盛行。
草庵建在一臺地上,後依巨石作壁,周圍草木蒼翠。歷代重修,現為單簷歇山式石構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門聯為:「草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正廳內依崖浮雕坐蓮波斯摩尼佛一尊,高1.52米,寬0.83米,面龐圓潤,耳大眉彎,長髮披肩。身著無扣寬衣,雙手疊放在盤腿上,掌心向上。面部呈青草石色,手顯粉紅色,身為灰白色,全由天然石色構成。背雕毫光四射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
此外,如景教,即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裡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泉州也出土大批景教文物,洛陽發現唐代景教徒墓誌。
這些遍布各街巷、代表不同宗教的眾多廟宇,體現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文化包容和博大胸懷,展現了泉州多元文化的精彩畫面。
這裡沒有「唯一」和「只有」,有的是「多元」和「共存」。
泉州包容和諧的多元文化特質,為中華文化發展提供了獨特視角,值得人們深入研究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