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

2021-02-17 喬木兄茶舍

泉州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這裡各種宗教品類齊全,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中國化」的佛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景教等其他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不同的宗教在這裡共榮共生,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在這裡和睦相處,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並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景象。

這樣的典範在中國少有,在世界也極為罕見。正因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設在泉州。

泉州,為人類文明提供了一個不同文化之間和平對話、溝通交流的範例,這同時也是泉州這個城市的精神特質所在。

下面,逐一介紹各個宗教的代表性寺廟,讓大家對泉州的多元文化畫面有一個基本的感性認識。

儒教代表寺廟:府文廟

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982年(太平興國七年)建為州學,後又遷他處,1109年(北宋大觀三年)遷回,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重建。其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福建地區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布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道教代表寺廟:關帝廟、天后宮

關帝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服侍水神。閩南在水域邊,很多閩南人漂洋過海到四大洲五大洋,所以最早泉州信奉的神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關羽,下令泉州七個城門建造七座關帝廟。當時泉州剛經歷改朝換代,經濟不發達,要建一座廟不容易,於是就將這間水神廟換作關帝廟。這樣,從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該廟由主廟和左右的三義廟、崇先殿三座並列,各有前殿、大殿三進深,後進新建仿古樓房一幢。廟內香火終年旺盛,信徒遠及東南亞及臺灣。

天后宮,我國現存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泉州古城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天后宮最早稱天妃宮,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間,施琅收復臺灣後奏請,特封天后,天妃宮改稱泉州天后宮。

元妙觀,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距今1700多年歷史,是道教傳入福建後的第一座道觀,被譽為「八閩第一道觀」。因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泉州人尊稱為「天公」,故玄妙觀又俗稱「天公觀」。

   

  

  佛教代表寺廟: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

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

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


承天寺,得名於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位列閩南三大叢林之一。因寺內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崇福寺,初名千佛庵,後改名崇勝寺、洪鐘寺、崇福寺,與開元寺、承天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后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有應庚塔、千人鼎、大洪鐘崇福寺「鎮山三寶」。大洪鐘,鑄於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鐘」為泉州八景之一。

伊斯蘭教代表寺廟:清淨寺

清淨寺,初名聖友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位於泉州市區塗門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為回曆400年。清淨寺佔地面積2184平方米,整體為石構建築,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築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基督教代表寺廟:基督教泉南堂

基督教泉南堂,位於泉州市中山中路374號。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長老會杜嘉德牧師到泉州傳教。三年後,泉南堂正式成立,成為泉州第一座教堂。泉南堂設教150多年,歷來都是泉州市基督教活動的中心,是泉州市基督教兩會所在地。泉南堂歷史上經歷三次重建,新教堂於2007年12月落成。新教堂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在保留原來建築風貌的同時,裡面增添了中央空調、電梯、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是福建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教堂。

印度教代表寺廟:白耇( gǒu)廟

白耇廟,位於泉州城北縣后街、模範巷交界處,坐北朝南,大門正對縣后街。歷代有修繕,1995年再次重修。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和《晉江縣誌》等記載,廟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泉人稱為「白狗神」),故得「白狗廟」之俗稱。現廟宇為歇山式建築,總面積420平方米。廟的主要建築前殿、東廊、後殿尚未恢復,廟前有一對明代古鼓,廟柱有「善廉恥何須恭敬,惡刁猾徒費心思」等對聯。現中殿奉祀毗舍爺、楊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師、文昌帝。


摩尼教代表寺廟:草庵

草庵,位於泉州晉江市羅山蘇內村華表山麓,始建於元至元五年(1339年),古因草構,故名。草庵是全國僅存的完整的摩尼教遺蹟。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由波斯人摩尼雜糅佛教、基督教等創立的,因其教義崇尚光明,反對黑暗,故又稱明教。唐代中期傳入我國,元時在泉州一帶盛行。

草庵建在一臺地上,後依巨石作壁,周圍草木蒼翠。歷代重修,現為單簷歇山式石構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門聯為:草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正廳內依崖浮雕坐蓮波斯摩尼佛一尊,高1.52米,寬0.83米,面龐圓潤,耳大眉彎,長髮披肩。身著無扣寬衣,雙手疊放在盤腿上,掌心向上。面部呈青草石色,手顯粉紅色,身為灰白色,全由天然石色構成。背雕毫光四射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

此外,如景教,即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裡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泉州也出土大批景教文物,洛陽發現唐代景教徒墓誌。

這些遍布各街巷、代表不同宗教的眾多廟宇,體現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文化包容和博大胸懷,展現了泉州多元文化的精彩畫面。

這裡沒有「唯一」和「只有」,有的是「多元」和「共存」。

泉州包容和諧的多元文化特質,為中華文化發展提供了獨特視角,值得人們深入研究和借鑑。

相關焦點

  • 泉州文化古城——世界宗教博物館
    古城泉州:萬物之母,厚德載物。泉州是海峽西岸歷史文化名城,自古至今,生生不息,「綿綿若存」。泉州地處福建東南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泉州還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 文化之旅 | 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
    宋元時期的泉州,以她「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諸多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也得以在此交流、傳道。
  • 【民族宗教】領略「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
    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較大的影響,素稱「宗教勝地」、「世界宗教博物館」。現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擁有眾多的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泉州現有宗教活動場所603餘處,宗教教職人員2871,市、縣兩級共有宗教團體37個。 泉州在「泉南佛國」之稱。早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泉州就建造了位於九日山的延福寺。其後歷代建造佛寺有名稱可考的多達400多座,現尚存近300座。
  • 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歷史原因
    原標題: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歷史原因   泉州開元寺婆羅門柱石刻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曾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是世界五大通商港口之一,對外貿易興盛,號稱「市井十洲人」。
  • 泉州,一座世界級的宗教博物館.
    在泉州,一座城就是一座博物館還是世界級別的!▼ 世界宗教博物館 幾乎是世界宗教博覽與信仰勝地「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這可是個被隱藏的寶藏城市幾條街就能邂逅一個宗教建築種類之多,建築之奇,無與倫比目前泉州依然擁有著眾多的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宋元時期,世界各地的商人匯集到泉州開展商業貿易活動,各種宗教也隨著各國商旅傳播到了泉州。這一時期,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和中國化佛教,因為人流的聚集,城市的繁榮,在泉州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別致街巷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泉州是聞名於世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泉州成為當時吸納海外文化的重要門戶。 千百年來,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不僅在泉州留存下豐富的宗教文物、文化和藝術,也留下了許多與之有關的街巷、地名。
  • 【歷史上的泉州】上帝與宗教博物館
    說到歷史上泉州人的宗教信仰,不能不說說泉州多種宗教並存的景觀,頗為耐人尋味。 歷史上的泉州,佛教雖然極為盛行,風光無限,有著閩南佛教三大叢林之稱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有著名的東西塔,還有多得數不清的佛寺,卻也未能一統天下,使泉州的芸芸眾生統統皈依於其靈光之下,而是各種宗教林立,爭奇鬥豔,故有「宗教博物館」之稱。
  • 福建一旅遊地,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種類多樣
    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的宗教旅遊景點,我國的宗教景點並不像國外那麼多,但是在福建省的一個旅遊城市裡,你所看到的人文景點幾乎都帶有宗教的元素,那就是泉州。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 泉州為何成宗教博物館?在這裡曾有超10種宗教,見證著東方第一港口
    不論你是以什麼理由來到泉州,你永遠不可能繞過的就是泉州的宗教遺存,畢竟這個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超過10種宗教在這裡雲集,它們包括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等等。
  • 泉州為何成宗教博物館?可尋到超10種宗教,見證著東方第一港口
    不論你是以什麼理由來到泉州,你永遠不可能繞過的就是泉州的宗教遺存,畢竟這個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超過10種宗教在這裡雲集,它們包括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等等。
  • 文周精選|泉州為什麼被叫做「世界宗教博物館」?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泉州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時期世界四大口岸之一。當時外國人曾給她一個洋氣的名字「Zaitun」。「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由於是夜間出發,無法從車窗裡捕捉玻璃之外的景致。即便是終點站,但人員流動明顯比廈門少。在今天看來,泉州無論是港口地位、繁華程度還是旅遊熱度都趕不上鄰近的廈門。
  • 泉州素稱世界宗教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區劃, 簡稱「鯉」, 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臺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 「歷史上的泉州」上帝與宗教博物館
    歷史上的泉州,佛教雖然極為盛行,風光無限,有著閩南佛教三大叢林之稱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有著名的東西塔,還有多得數不清的佛寺,卻也未能一統天下,使泉州的芸芸眾生統統皈依於其靈光之下,而是各種宗教林立,爭奇鬥豔,故有「宗教博物館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現存60座千年寺院,這3個超值得一看
    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作為世界第一港口中可謂是藏著眾多的寺廟。雖然經歷了滄桑,很多寺廟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但是即便如此,現在泉州城內保留下來超過1000年歷史的寺廟,依然還有超過60座。因此想要在這裡找到一處古老的寺院一點也不難,也難怪有人將這裡稱為「泉南佛國」。
  • 泉州是個「世界宗教博物館」,關帝廟香火最旺?咱去看看
    分享下我的泉州之行。在旅行中,曾多次在廈門轉機,對廈門比較熟悉了,此番去了廈門近鄰的泉州呆了一周。泉州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十餘家宗教,寺、觀、院、堂等古建古蹟遍布古城。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老城裡完全可以步行參觀。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泉州現存60座千年寺院,這3個超值得一看
    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作為世界第一港口中可謂是藏著眾多的寺廟。雖然經歷了滄桑,很多寺廟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但是即便如此,現在泉州城內保留下來超過1000年歷史的寺廟,依然還有超過60座。因此想要在這裡找到一處古老的寺院一點也不難,也難怪有人將這裡稱為「泉南佛國」。
  • 世界宗教博物館——在泉州你去過幾個宗教寺廟呢?
    是集宗教朝聖、遊覽觀光、休閒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有「八閩名勝無雙境,絕頂蓬萊顯九仙」之譽。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福建這個藏眾多宗教文化的旅行地,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看點滿滿
    在中國,或許很難能夠找到一個像泉州這樣存在多元宗教的城市。而當你來到泉州的時候,你所走過的人文景點中幾乎超過90%都是和宗教有關聯。可以說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角角落落裡面都透露著宗教的氣息,這一種氛圍會讓你感受得到泉州人對於宗教的包容。
  • 福建泉州是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
    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大坪山空中玻璃棧道,2017年年底才開放,泉州新晉熱門景點,站在透明的「天空棧道」上,可俯瞰整個泉州城區。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這座小眾的旅遊城市,藏著眾多宗教元素
    比如地處福建的泉州就是一座擁有著眾多古剎的寶藏之地。作為一個有著眾多宗教元素的泉州來說,在這裡你既可以看到古樸的佛教寺院,也可以看到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寺院,甚至於在這裡你還可以看到異域風情的清真寺、古印度寺院中的雕刻、景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可見泉州的確是一個宗教聖地,也難怪不少人將這裡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