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聞名於世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泉州成為當時吸納海外文化的重要門戶。
千百年來,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不僅在泉州留存下豐富的宗教文物、文化和藝術,也留下了許多與之有關的街巷、地名。
□本報記者 黃寶陽 文/圖
多元文化共生並存
隨著中世紀泉州在海外交通的發展、繁盛,南北朝以來、特別是宋元時期,大量外國商人、僧侶、旅行家等匯聚泉州,開展貿易及駐留生活,帶來了異域宗教。不同宗教得以在這方自由的土地傳道,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紮根、成長,與中華傳統的儒教、道教和諧共生。
伊斯蘭教清淨寺的隔壁,是道教的關嶽廟,不遠處則是儒教的泉州府文廟;因千年叢林承天寺而得名的承天巷,巷口有一座基督教福音堂,與承天寺不過10米的距離;城南因奉祀保生大帝的青龍宮而得名的青龍巷裡,有一座基督教聚寶堂……不同的宗教在這裡和諧共處、融合發展,這種開放和包容,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極為少見。
在「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古城內,除了眾多珍貴的宗教文化遺存,千百年來,多元宗教信仰,早已融入泉州人日常的生活起居中,並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具體體現在許多與宗教有關的街巷名稱上。
數十處街巷因宗教得名
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建設曾在其所撰的《泉州地名文化初探》中,以道教和伊斯蘭教為例,闡述了宗教信仰與泉州地名的密切關係。
王建設表示,道教是從魏晉時期傳入泉州的。歷史上,泉州建有上百座道教宮觀,因此,帶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地名也就特別多:有從堪輿(即風水,指地理形勢)角度命名的,如龍頭山、虎頭山、四象井、八卦溝;有以道教宮觀命名的,如天公觀、城隍口、天后路、平水廟;有以仙道人物命名的,如二郎巷、土地後、裴巷、祖師公巷;有以神仙境界或神仙故事命名的,如蓬萊、仙苑、金粟洞、登仙橋等。
除了本土的儒釋道教,異域宗教也得以在泉州的街巷中留名。宋元鼎盛時期泉州蕃漢雜處,在「市井十洲人」中,阿拉伯人獨多,因此,伊斯蘭教對泉州地名的影響相對來說也就比較大。泉州的東郊有座靈山,因「夜光顯發,人異靈之,名曰聖墓,曰西方聖人之墓地」而被世人稱為「靈山」,附近的村莊則名為「聖墓村」。
泉州還有一些跟宗教有關的有趣地名,如位於北門街的阿彌陀佛巷。阿彌陀佛巷只有短短的二三十米長,裡面就三五戶人家,從文勝巷中間往北門菜市場方向走,巷口很小,如果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因巷內修有一座供奉阿彌陀佛的廟而得名。
泉州還有上帝宮巷和上帝村,不過,都與基督教無關,而是與道教有關。上帝宮巷北至新門街支路,南至水溝巷與馬坂巷交界處(三岔路口)。該巷巷口原有一座上帝宮,供奉玉皇大帝,遂稱上帝宮巷。上帝村位於溫陵路通往龍宮菜市場方向,同樣因巷口有一座上帝宮得名。
相關連結
與道教有關的街巷:青龍巷、二郎巷、裴巷、通天巷、奎霞巷、上帝宮巷、奎章巷、雷公廳、觀東巷、大希夷、小希夷、近聖路、廣靈路。
與佛教有關的街巷:阿彌陀佛巷、大寺後、承天巷、崇福寺口、金剛巷、祖師巷、觀音巷、蓮燈巷、上乘巷。
因宮廟得名的街巷:大寺後、鸚哥山巷、崇福寺口、平水廟、青龍巷、相公巷、祖師公巷、龍宮、靈慈宮巷、大城隍口、小城隍、裴巷、五夫人巷、奇仕媽巷、承天巷、宮後巷、聖公巷、觀東巷、南嶽宮巷、老廟巷、水溝巷、宮塔巷、天后路、近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