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多種宗教聚集的地區,歷史上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拜物教等,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較大的影響,素稱「宗教勝地」、「世界宗教博物館」。現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擁有眾多的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泉州現有宗教活動場所603餘處,宗教教職人員2871,市、縣兩級共有宗教團體37個。
泉州在「泉南佛國」之稱。早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泉州就建造了位於九日山的延福寺。其後歷代建造佛寺有名稱可考的多達400多座,現尚存近300座。被列為全國重點佛寺的開元寺、龍山寺,被列為省級重點佛寺的有承於寺、崇福寺、海印寺、銅佛寺、雪峰寺、天柱巖、大慈林、草庵寺、南天寺、西資巖、科山寺等。泉州歷代高僧輩出,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
開元寺
魏晉時期傳入泉州。西晉太康年間創建了白雲廟(後屢經擴建,改名元妙觀)。歷史上,泉州建有上百座道教宮觀,現存較著名的道教老君造像(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關帝廟、東嶽行宮、花橋慈濟宮、天后宮、城隍廟、法石真武廟、晉江大道宮、石獅城隍廟、永寧龍興宮等。
老君巖
最早在南宋便已有基督教的傳播。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很盛行,已經出土的基督教各類石碑有數十方,其中有宗教職業者和宗教官員。還有許多普通教徒的墓碑。但是隨著元朝的滅亡,泉州基督教亦式微了。近代基督教於1856年英國長老會從廈門派傳教士分兩路到泉州市區和晉江安海傳教。其後,進入晉江其他鄉鎮和南安、安溪等地傳教。1864年美國衛理公會也進入永春、德化傳教。1866年英國倫敦公會進入惠安傳教。
基督教泉南堂
古代天主教一大支派——聶斯脫裡,我國稱為景教。唐代傳入長安,隨後也傳到泉州。元代泉州設立主教區,清雍正年間,因教會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而被禁絕。1866年,天主教由廈門再度傳入,在泉州建立了教堂、學校。
泉州花巷天主教堂
唐初,伊斯蘭教由阿拉伯人從海路傳來泉州。宋、元時期,極為興盛。當時阿拉伯穆斯林在市區建有清真寺達六七座多。至今泉州留存的伊斯蘭教史跡十分豐富,有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弟子三賢、四賢埋骨之地靈山聖墓,有建於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我國唯一保留至今最為古老的清淨寺—通淮街清淨寺,有伊斯蘭教石刻近300方。
通淮清淨寺
泉州寺廟林立,其中以元妙觀和延福寺最為古老,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在泉州市區東隅,俗稱天公觀,初名白雲廟,唐神龍元年(705年)改名中興觀,後屢易其名,元貞元年(1295年)改名元妙觀至今。此廟規模宏大,前殿為老子祠,供奉三清,後殿供奉玉皇大帝諸神。廟中各種神像、青石龍柱、龍陛雕刻精美。當時,元妙觀、東觀廟、關帝廟和府城隍廟並稱四大廟,為泉州歷史上的道教活動中心。明代管理泉州道教事務的道紀司就設置在元妙觀。
元妙觀
初建時離九日山二裡許,唐大曆三年(768年)移建九日山南麓。南朝時,印度高僧佝那羅陀曾住在該寺翻譯佛經,歷代有些名士、高僧也在該寺長隱或住錫,是閩南禪林的名剎。泉州自宋元祐二年(1087年)建立市舶司以後,有關官員經常到此舉行祈風典禮,因而成為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跡。
延福寺
以「泉南佛國」著稱的泉州,在天然巖石上雕刻的石佛隨處可見。其中最高大者當指南天寺號稱「西方三聖」的彌陀、觀音和勢至造像,無論從造型上看,還是從氣度上看,均居泉南石佛之冠,堪稱佳作。
亦名石佛寺,在安海鎮以東十裡處。相傳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5年)的一天夜裡,有個名叫守淨的和尚從此路過,忽見一塊大巖石上閃出三道靈光。和尚認為,這是「山萃眾嶽之靈」的徵象,應該順時應勢造佛建寺,以供奉祀。於是以此為號召,募緣僱工,在這塊大石上,雕出三尊高六米許、寬三米左右,造型魁偉、儀容端莊的佛像。居中者為阿彌陀佛座像,兩邊一個手持淨瓶,一個手執卷書的觀世音佛和大勢至佛。石像後面還在巖石上鑿了一個高七米、寬十八米的石龕,石龕兩側還有一對神採飛揚的繞柱石龍,守護著這三尊石佛,氣勢非凡。
泉州草庵位於摩尼教填寺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裡的晉江餘店蘇內村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為中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也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建在一臺地上,後依巨石作壁,周圍草木蒼翠。歷代重修,現為單簷歇山式石構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門聯為:「草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正廳內依崖浮雕坐蓮波斯摩尼佛一尊,高1.52米,寬0.83米,面龐圓潤,耳大眉彎,長髮披肩。身著無扣寬衣,雙手疊放在盤腿上,掌心向上。面部呈青草石色,手顯粉紅色,身為灰白色,全由天然石色構成。背雕毫光四射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首屆世界摩尼教學術討論會曾把摩尼光佛作為會徽圖案。
庵前原有龍泉巖寺院,現僅留牆基石柱。草庵後山原有「雲梯百級」等摩崖石刻,右側石山上有「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語,也都因開山取石而毀。
在泉州城南三十公裡的安海鎮,有一座掩映在樹海深處的大寺,它就是馳譽海峽彼岸,為臺灣同胞所深切仰慕的香火聖地——龍山寺。
據載,龍山寺始建於隋朝,是閩南地區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寺。雖然,它現存的建築是清代遺物,但寺內所供木雕千手千眼佛卻造於東漢。相傳東漢時,這裡原有一棵大榕樹,長得枝幹壯偉,濃蔭蓋地,僧人一粒沙認為它有神異,請了木匠把它精雕成現存的這尊千手千眼佛。到隋越王楊侗皇泰年間(公元618-619年)才興建寺廟奉祀此佛。當然,寺廟歷經千年,代有興廢,但這尊菩薩且保存至今,實屬難能可貴。
龍山寺,在大陸雖有不少座,但安海龍山寺較為古老。建龍山寺最多的省份是臺灣,有四百多座,而且建築形式與安海龍山寺大體相同,供奉的也同樣是千手千眼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根脈淵源。
現在臺灣四百多座龍山寺中,最著名的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龍山寺,一個建於明代,一個建於清代。前者由泉州人陳祁光發起建造,工匠、木料、磚料均從泉州運去;後者寺建成後,晉、南、惠三縣旅臺同胞曾派代表共赴安海,恭請觀世音菩薩分員往臺,享受香火,乞求庇佑。由此可見,在臺灣積極建造龍山寺的,不僅僅是安海人,而是原泉州府所屬各縣人。
來源 泉州市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