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領略「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

2021-02-17 福建統戰

  泉州是多種宗教聚集的地區,歷史上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拜物教等,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較大的影響,素稱「宗教勝地」、「世界宗教博物館」。現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擁有眾多的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泉州現有宗教活動場所603餘處,宗教教職人員2871,市、縣兩級共有宗教團體37個。 

泉州在「泉南佛國」之稱。早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泉州就建造了位於九日山的延福寺。其後歷代建造佛寺有名稱可考的多達400多座,現尚存近300座。被列為全國重點佛寺的開元寺、龍山寺,被列為省級重點佛寺的有承於寺、崇福寺、海印寺、銅佛寺、雪峰寺、天柱巖、大慈林、草庵寺、南天寺、西資巖、科山寺等。泉州歷代高僧輩出,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

開元寺

魏晉時期傳入泉州。西晉太康年間創建了白雲廟(後屢經擴建,改名元妙觀)。歷史上,泉州建有上百座道教宮觀,現存較著名的道教老君造像(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關帝廟、東嶽行宮、花橋慈濟宮、天后宮、城隍廟、法石真武廟、晉江大道宮、石獅城隍廟、永寧龍興宮等。

老君巖

最早在南宋便已有基督教的傳播。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很盛行,已經出土的基督教各類石碑有數十方,其中有宗教職業者和宗教官員。還有許多普通教徒的墓碑。但是隨著元朝的滅亡,泉州基督教亦式微了。近代基督教於1856年英國長老會從廈門派傳教士分兩路到泉州市區和晉江安海傳教。其後,進入晉江其他鄉鎮和南安、安溪等地傳教。1864年美國衛理公會也進入永春、德化傳教。1866年英國倫敦公會進入惠安傳教。

基督教泉南堂

古代天主教一大支派——聶斯脫裡,我國稱為景教。唐代傳入長安,隨後也傳到泉州。元代泉州設立主教區,清雍正年間,因教會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而被禁絕。1866年,天主教由廈門再度傳入,在泉州建立了教堂、學校。

泉州花巷天主教堂

唐初,伊斯蘭教由阿拉伯人從海路傳來泉州。宋、元時期,極為興盛。當時阿拉伯穆斯林在市區建有清真寺達六七座多。至今泉州留存的伊斯蘭教史跡十分豐富,有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弟子三賢、四賢埋骨之地靈山聖墓,有建於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我國唯一保留至今最為古老的清淨寺—通淮街清淨寺,有伊斯蘭教石刻近300方。

通淮清淨寺

泉州寺廟林立,其中以元妙觀和延福寺最為古老,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在泉州市區東隅,俗稱天公觀,初名白雲廟,唐神龍元年(705年)改名中興觀,後屢易其名,元貞元年(1295年)改名元妙觀至今。此廟規模宏大,前殿為老子祠,供奉三清,後殿供奉玉皇大帝諸神。廟中各種神像、青石龍柱、龍陛雕刻精美。當時,元妙觀、東觀廟、關帝廟和府城隍廟並稱四大廟,為泉州歷史上的道教活動中心。明代管理泉州道教事務的道紀司就設置在元妙觀。

元妙觀

初建時離九日山二裡許,唐大曆三年(768年)移建九日山南麓。南朝時,印度高僧佝那羅陀曾住在該寺翻譯佛經,歷代有些名士、高僧也在該寺長隱或住錫,是閩南禪林的名剎。泉州自宋元祐二年(1087年)建立市舶司以後,有關官員經常到此舉行祈風典禮,因而成為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跡。

延福寺

以「泉南佛國」著稱的泉州,在天然巖石上雕刻的石佛隨處可見。其中最高大者當指南天寺號稱「西方三聖」的彌陀、觀音和勢至造像,無論從造型上看,還是從氣度上看,均居泉南石佛之冠,堪稱佳作。

亦名石佛寺,在安海鎮以東十裡處。相傳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5年)的一天夜裡,有個名叫守淨的和尚從此路過,忽見一塊大巖石上閃出三道靈光。和尚認為,這是「山萃眾嶽之靈」的徵象,應該順時應勢造佛建寺,以供奉祀。於是以此為號召,募緣僱工,在這塊大石上,雕出三尊高六米許、寬三米左右,造型魁偉、儀容端莊的佛像。居中者為阿彌陀佛座像,兩邊一個手持淨瓶,一個手執卷書的觀世音佛和大勢至佛。石像後面還在巖石上鑿了一個高七米、寬十八米的石龕,石龕兩側還有一對神採飛揚的繞柱石龍,守護著這三尊石佛,氣勢非凡。

  泉州草庵位於摩尼教填寺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裡的晉江餘店蘇內村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為中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也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建在一臺地上,後依巨石作壁,周圍草木蒼翠。歷代重修,現為單簷歇山式石構建築,面闊3間,進深2間。門聯為:「草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正廳內依崖浮雕坐蓮波斯摩尼佛一尊,高1.52米,寬0.83米,面龐圓潤,耳大眉彎,長髮披肩。身著無扣寬衣,雙手疊放在盤腿上,掌心向上。面部呈青草石色,手顯粉紅色,身為灰白色,全由天然石色構成。背雕毫光四射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首屆世界摩尼教學術討論會曾把摩尼光佛作為會徽圖案。

  庵前原有龍泉巖寺院,現僅留牆基石柱。草庵後山原有「雲梯百級」等摩崖石刻,右側石山上有「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語,也都因開山取石而毀。

  在泉州城南三十公裡的安海鎮,有一座掩映在樹海深處的大寺,它就是馳譽海峽彼岸,為臺灣同胞所深切仰慕的香火聖地——龍山寺

  據載,龍山寺始建於隋朝,是閩南地區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寺。雖然,它現存的建築是清代遺物,但寺內所供木雕千手千眼佛卻造於東漢。相傳東漢時,這裡原有一棵大榕樹,長得枝幹壯偉,濃蔭蓋地,僧人一粒沙認為它有神異,請了木匠把它精雕成現存的這尊千手千眼佛。到隋越王楊侗皇泰年間(公元618-619年)才興建寺廟奉祀此佛。當然,寺廟歷經千年,代有興廢,但這尊菩薩且保存至今,實屬難能可貴。

  龍山寺,在大陸雖有不少座,但安海龍山寺較為古老。建龍山寺最多的省份是臺灣,有四百多座,而且建築形式與安海龍山寺大體相同,供奉的也同樣是千手千眼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根脈淵源。

  現在臺灣四百多座龍山寺中,最著名的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龍山寺,一個建於明代,一個建於清代。前者由泉州人陳祁光發起建造,工匠、木料、磚料均從泉州運去;後者寺建成後,晉、南、惠三縣旅臺同胞曾派代表共赴安海,恭請觀世音菩薩分員往臺,享受香火,乞求庇佑。由此可見,在臺灣積極建造龍山寺的,不僅僅是安海人,而是原泉州府所屬各縣人。

來源 泉州市委統戰部

相關焦點

  • 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
    這裡各種宗教品類齊全,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中國化」的佛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景教等其他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不同的宗教在這裡共榮共生,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在這裡和睦相處,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並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景象。這樣的典範在中國少有,在世界也極為罕見。
  • 文化之旅 | 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
    宋元時期的泉州,以她「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諸多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也得以在此交流、傳道。
  • 泉州文化古城——世界宗教博物館
    古城泉州:萬物之母,厚德載物。泉州是海峽西岸歷史文化名城,自古至今,生生不息,「綿綿若存」。泉州地處福建東南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泉州還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 泉州,一座世界級的宗教博物館.
    在泉州,一座城就是一座博物館還是世界級別的!▼ 世界宗教博物館 幾乎是世界宗教博覽與信仰勝地「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這可是個被隱藏的寶藏城市幾條街就能邂逅一個宗教建築種類之多,建築之奇,無與倫比目前泉州依然擁有著眾多的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宋元時期,世界各地的商人匯集到泉州開展商業貿易活動,各種宗教也隨著各國商旅傳播到了泉州。這一時期,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和中國化佛教,因為人流的聚集,城市的繁榮,在泉州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 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歷史原因
    原標題:泉州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歷史原因   泉州開元寺婆羅門柱石刻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曾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是世界五大通商港口之一,對外貿易興盛,號稱「市井十洲人」。
  • 福建一旅遊地,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種類多樣
    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的宗教旅遊景點,我國的宗教景點並不像國外那麼多,但是在福建省的一個旅遊城市裡,你所看到的人文景點幾乎都帶有宗教的元素,那就是泉州。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 福建這個藏眾多宗教文化的旅行地,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看點滿滿
    在中國,或許很難能夠找到一個像泉州這樣存在多元宗教的城市。而當你來到泉州的時候,你所走過的人文景點中幾乎超過90%都是和宗教有關聯。可以說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角角落落裡面都透露著宗教的氣息,這一種氛圍會讓你感受得到泉州人對於宗教的包容。
  • 【歷史上的泉州】上帝與宗教博物館
    說到歷史上泉州人的宗教信仰,不能不說說泉州多種宗教並存的景觀,頗為耐人尋味。 歷史上的泉州,佛教雖然極為盛行,風光無限,有著閩南佛教三大叢林之稱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有著名的東西塔,還有多得數不清的佛寺,卻也未能一統天下,使泉州的芸芸眾生統統皈依於其靈光之下,而是各種宗教林立,爭奇鬥豔,故有「宗教博物館」之稱。
  •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一個宗教的聖地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這是宋代先聖朱熹,對泉州宗教的評價。說到閩南的傳統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泉州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中國世界級的通商港口,世界各地商客往來絡繹不絕,甚至許多人都在泉州定居。形成了泉州宗教信仰的豐富性,現今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信仰。
  •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別致街巷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泉州是聞名於世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泉州成為當時吸納海外文化的重要門戶。 千百年來,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不僅在泉州留存下豐富的宗教文物、文化和藝術,也留下了許多與之有關的街巷、地名。
  • 泉州為何成宗教博物館?在這裡曾有超10種宗教,見證著東方第一港口
    不論你是以什麼理由來到泉州,你永遠不可能繞過的就是泉州的宗教遺存,畢竟這個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超過10種宗教在這裡雲集,它們包括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等等。
  • 泉州為何成宗教博物館?可尋到超10種宗教,見證著東方第一港口
    不論你是以什麼理由來到泉州,你永遠不可能繞過的就是泉州的宗教遺存,畢竟這個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超過10種宗教在這裡雲集,它們包括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等等。
  • 「歷史上的泉州」上帝與宗教博物館
    歷史上的泉州,佛教雖然極為盛行,風光無限,有著閩南佛教三大叢林之稱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有著名的東西塔,還有多得數不清的佛寺,卻也未能一統天下,使泉州的芸芸眾生統統皈依於其靈光之下,而是各種宗教林立,爭奇鬥豔,故有「宗教博物館
  • 文周精選|泉州為什麼被叫做「世界宗教博物館」?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泉州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時期世界四大口岸之一。當時外國人曾給她一個洋氣的名字「Zaitun」。「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由於是夜間出發,無法從車窗裡捕捉玻璃之外的景致。即便是終點站,但人員流動明顯比廈門少。在今天看來,泉州無論是港口地位、繁華程度還是旅遊熱度都趕不上鄰近的廈門。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這座小眾的旅遊城市,藏著眾多宗教元素
    比如地處福建的泉州就是一座擁有著眾多古剎的寶藏之地。作為一個有著眾多宗教元素的泉州來說,在這裡你既可以看到古樸的佛教寺院,也可以看到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寺院,甚至於在這裡你還可以看到異域風情的清真寺、古印度寺院中的雕刻、景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可見泉州的確是一個宗教聖地,也難怪不少人將這裡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福建這座小眾的旅遊城市,藏著眾多宗教元素
    作為一個有著眾多宗教元素的泉州來說,在這裡你既可以看到古樸的佛教寺院,也可以看到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寺院,甚至於在這裡你還可以看到異域風情的清真寺可見泉州的確是一個宗教聖地,也難怪不少人將這裡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 泉州素稱世界宗教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區劃, 簡稱「鯉」, 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臺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現存60座千年寺院,這3個超值得一看
    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作為世界第一港口中可謂是藏著眾多的寺廟。雖然經歷了滄桑,很多寺廟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但是即便如此,現在泉州城內保留下來超過1000年歷史的寺廟,依然還有超過60座。因此想要在這裡找到一處古老的寺院一點也不難,也難怪有人將這裡稱為「泉南佛國」。
  • 泉州是個「世界宗教博物館」,關帝廟香火最旺?咱去看看
    分享下我的泉州之行。在旅行中,曾多次在廈門轉機,對廈門比較熟悉了,此番去了廈門近鄰的泉州呆了一周。泉州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十餘家宗教,寺、觀、院、堂等古建古蹟遍布古城。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老城裡完全可以步行參觀。
  • 世界宗教博物館——在泉州你去過幾個宗教寺廟呢?
    是集宗教朝聖、遊覽觀光、休閒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有「八閩名勝無雙境,絕頂蓬萊顯九仙」之譽。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