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南充,見過最多的是江景,路過最多的是橋。
橋,是記憶,是貫穿這座城市變遷的線索;橋,是紐帶,是溝通區域和提升城市發展品質的命脈。
從一橋數到四橋,再到試通車的七橋,還有即將建成的大橋,這幾座跨江橋梁飛架嘉陵江兩岸。南充的橋不僅拉大了城市框架格局,方便了市民出行,也見證了南充45年的發展和變遷。
已建成的跨江大橋
南充嘉陵江大橋(白塔大橋、一橋)
白塔嘉陵江大橋,本地人稱之為大橋或老橋,又稱白塔大橋。
40多年前,嘉陵江猶如天塹,阻隔了兩岸人民的生產、生活。橋梁,成為了人們心中期盼。在「無橋」時代,人們不僅出行不便,生活也會受到影響。經常有兩岸上班的市民,每天早晚坐「過河船」往返,如果過了點或者碰到惡劣天氣的時候,還過不了江。那個時候,全南充城的人都在期盼一座跨江大橋的誕生,以此來改變落後和出行難的局面。
一橋飛架嘉陵江,從此天塹變通途。1975年7月1日,白塔嘉陵江大橋基本建成通車,1976年8月全部竣工。竣工那天的場景,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白塔大橋的修建,結束了南充人百年來擺渡過江的歷史,有市民最直觀的感覺是,高坪人「趕場」再也不用擺渡過江或者去龍門了。
南充第一座跨江大橋
儘管近年來,南充修建了一座又一座比它更寬更大的跨江大橋,但是白塔大橋至今仍是南充城市的時代坐標,在南充人的心中,它的地位無可取代。白塔大橋的落成,第一次將順慶、高坪兩岸連接在一起,不但打通了南充城市東面的能源補給通道,而且結束了南充「以江為界、隔江發展」的歷史。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如今,白塔嘉陵江大橋日通行車輛達到4萬餘輛次。白塔嘉陵江大橋成為了南充最「老」的一座跨江大橋,但它老當益壯,依然默默地為南充這座城市奉獻著。
清泉寺嘉陵江大橋(二橋)
清泉寺嘉陵江大橋
1998年,南充開始規劃建設繞城高速,需在城區以北新建一座跨江大橋。因大橋選址鄰近古剎清泉寺,故取名清泉寺嘉陵江大橋,民間則按修建順序稱其為「二橋」。
當時的南充,主城區建成面積不足40平方公裡,但以達成鐵路通車為契機,一場城市「大發展」浪潮正悄然襲來。繞城高速的修建,一方面是為緩解城區交通壓力,避免國道212、318線上的過境貨車直接穿城而過,另一方面也是為新的城市骨架構建打定基礎。
2001年3月,清泉寺嘉陵江大橋正式竣工,在大橋興建的這兩年多時間裡,成南高速、濱江大道改造、市政新區等一系列重大基建,正推動著南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邁進。清泉寺大橋通車後不久,南充開始著手編制第六次城市規劃,首次提出了「以江為軸,北拓南延、跨江東進、擁江發展」的城市發展原則,和打造「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清泉寺嘉陵江大橋作為典型項目,成為了南充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轉進路上的裡程碑之一。
2018年,為推動高坪會展新城、小龍-龍門等東岸片區發展,清泉寺大橋進行了橋頭立交化改造,通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這座矗立嘉陵江上20年的大橋,見證了南充過去的滄桑變化,也將繼續在南充追求「大城夢」的路途上發揮重要作用。
上中壩嘉陵江大橋(三橋)
上中壩嘉陵江大橋建成通車
上中壩嘉陵江大橋是一座獨塔不對稱斜拉橋,西起順慶城區勝利路口,東接高坪區江東大道,橫跨並溝通城市綠心——嘉陵江上中壩。
2004年2月,上中壩嘉陵江大橋開建,工程總投資概算1.4億元,2007年5月30日建成通車。
大橋新穎、造型優美,由此也成為一處漂亮的城市景觀。站立在橋旁,遠眺嘉陵江兩岸風光,碧波浩渺,樓宇林立,一片金碧輝煌之感,近觀這巍峨拉索大橋,屹立江河之上,連接東西,一種渾然天成之象。
上中壩嘉陵江大橋的通車緩解了順慶城區到高坪城區主要通行大橋——白塔大橋的壓力,不僅拉近了南充市嘉陵江東西兩岸的距離,也加速帶動了高坪江東新區的發展。
下中壩嘉陵江大橋(四橋)
下中壩嘉陵江大橋
2008年,南充公布了一處新的區域控制規劃,名為下中壩。2009年11月,下中壩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對於一個新區域而言,「交通先行」至關重要,下中壩嘉陵江大橋於2010年2月開建,2012年11月通車。大橋的通車可以說是激活了下中壩區域,也間接加強了嘉陵、高坪區域的交流。「下中壩」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2014年1月,下中壩嘉陵江大橋全線通車,在主橋通車1年之後,下中壩嘉陵江大橋高坪延長線竣工,至此大橋建設工程全部完成。
下中壩嘉陵江大橋是當時全省最大投資、最長裡程、最寬橋面的城市公路橋梁,連接著順慶區大東街和高坪區清溪路,成為貫通南充建成區內最長的一條東西幹道。
大橋的建成,對於南充城有著極大的意義,原來嘉陵江兩岸多靠白塔大橋和上中壩大橋聯繫,這兩座大橋直接連接著高坪和順慶,那嘉陵區就不方便交流了,而且南充的跨江公交基本都在兩橋上行駛,勢必就會造成堵塞;加之三區交流越來越多,市民對於新建大橋的心聲越來越強。下中壩嘉陵江的建成順應了百姓的心聲,為南充謀發展,更為百姓謀福祉。
都京港嘉陵江大橋(七橋)
都京港嘉陵江大橋
2014年12月27日,連接高坪區和嘉陵城區的首條直通交通要道——都京港嘉陵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1月1日,都京港嘉陵江大橋開始試通車。大橋起點位於嘉陵區文峰大道翠湖西側,與惠民路平交,終點連接已建成的高坪區江東大道。
都京港嘉陵江大橋是南充城區跨嘉陵江的第七座大橋,主孔跨徑220米,為七座橋梁之最。與南充城區其他橋梁相比較,都京港嘉陵江大橋具有4大亮點:除了主孔跨徑之最外,還有橋梁總裡程最長,總投資最大,橋型結構最新穎。
隨著大橋試通車,大量車輛往來於高坪下中壩片區、都京片區和嘉陵文峰片區,不用再經下中壩嘉陵江大橋或繞城高速公路華興寺嘉陵江大橋繞行,可直接通達,進一步拓展和拉大了城市骨架,將極大促進高坪、嘉陵兩區經濟社會發展。
未來即將建成的跨江大橋
將軍路嘉陵江大橋(五橋)
在建將軍路嘉陵江大橋
橋梁大概位置
將軍路嘉陵江大橋於2018年10月開建,預計2021年建成通車。大橋全長1.7公裡,起於順慶區雙女石路,跨過嘉陵江,在高坪城區林海北路落地。大橋在順慶段建設互通式立交橋,把大橋與雙女石路、清泉壩片區乙五路連接起來,車輛通過互通式立交橋可快捷到達清泉壩片區、雙女石路、濱江北路、濱江中路,極大方便市民出行。
大橋寬33米,設計時速60公裡,將設有雙向6車道、兩側非機動車道、兩側人行道。建成後,將成為南充最寬的跨江大橋,也將是一條配足人性化設施的大橋。
根據《南充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2010~2030)》規劃形成「一環三聯十射五橫五縱」的城市骨架路網結構,將軍路嘉陵江大橋既是南充市城市骨架路網規劃「五橫」中的重要節點,又是南充城市東西向的快速城市幹道。在實現兩岸交通快速轉換、促進城市交通快速、無縫銜接的同時,將帶動沿線區域綜合發展,對沿江兩岸開發及城市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耀目路嘉陵江大橋(六橋)
橋梁大概位置
《南充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要修建的大橋,目前尚未有公開的消息,具體走向不明。從規劃中可以看出,大橋西起嘉陵耀目路,東側猜測會落地下中壩南側朱鳳山附近。
如今,嘉陵主城區發展成熟,但與一江之隔的高坪下中壩區域僅有滬蓉高速橋相連,若是從耀目路方向引橋過江,無疑將加快實現「建成暢達區域、通向全國、連接世界的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的目標。
龍門-搬罾嘉陵江大橋(八橋)
橋梁大概位置
同樣是《南充市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要修建的大橋,已被列入市委六屆八次全會確定的100件大事中"三高兩橋"的重大項目,目前還未有具體修建信息公開。但從項目名可以看出大橋與龍門、搬罾這兩個區域密切相關。
龍門古鎮得天獨厚的旅遊優勢,搬罾大學城科教研實訓基地,兩地連線,在未來的發展下,將會帶動北部新城、龍門區域發展,城市北拓已經勢在必行。
每一座跨江大橋的建設,都帶動了一個片區的飛躍發展,並將這座城市臨江而立的城市緊密串聯成起來。隨著南充城市發展的不斷向前,相信還將有更多的大橋橫跨兩岸。
來源:南充板眼(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