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陰晴君莫問,有書便是豔陽天。」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擁有恆久魅力並令人沉醉其間,讀書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孔子「韋編三絕」,陶淵明「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楊萬裡「半山絕句當早餐」……回溯歷史,古人留下許多有關讀書的佳話。閱讀,凝結著超越時空的力量。
書籍是人類的摯友。前不久,一幕場景令人難忘:在武漢的方艙醫院裡,一名患者躺在病床上讀書,神情專注。網友感嘆這位年輕人面對病毒時的淡定,更感慨書籍的魅力。疫情防控期間,人們居家的時間變多了,許多人重新翻開紙質書籍,嗅到了久違的書香。有人發出內心感悟:有書相伴,真好!
疫情防控期間的「宅讀」,讓人更加懂得珍愛生命、珍惜生活、關愛他人。一個微信書友群中,大家互相交流抗疫期間讀書收穫的新知與啟迪。有人讀了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感悟人類應該自警自省、更加謙遜,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有人讀了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從「哪裡有恐懼,哪裡就有愛」這句話中,體會到愛的力量;有人讀了《中國抗疫簡史》,縱覽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防疫抗疫的歷史經驗,增強了戰疫的必勝信念;有人讀了泰戈爾的《飛鳥集》,與群友分享「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引人思索生命的意義。
一位作家說:「人擁有寧靜的時光,這本身便是幸福,而寧靜的時光因閱讀會顯得尤其美好。」通過堅持不輟的閱讀,我們可以尋覓到溫暖的陽光地帶,採擷到五彩繽紛的花朵,領略到生命的高潔與偉岸。「有書便是豔陽天」,生動詮釋了讀書之於人的意義。這個「豔陽天」,是毛澤東青年時為了練就在嘈雜環境中靜心讀書的本事,專門跑到熙熙攘攘的鬧市去讀書;是劉伯承在烽火連天、軍務繁忙的戰爭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譯出大量國外軍事論著;是樊錦詩在戈壁深處孤燈相伴、勤奮夜讀,用青春書寫「錦瑟華年去,莫高永留詩」。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我們深深懂得,正因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徵,正因無數人為疫情防控衝鋒在前、守土盡責,才使得我們在山河無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覺到生活是多麼美好,閱讀是多麼美妙。從濃縮版的文化經典到現實版的「生活之書」,都在召喚我們,「儘管走下去,不必逗留著,去採鮮花來保存,因為,在這一路上,花自然會繼續開放」。
書籍是人類記憶和想像的延伸。一冊在手,書裡的風景、書外的故事、閱讀的心境都深刻交融在一起,構成獨特的體驗。因為有書相陪,我們的生命得以延伸,我們的人生更為寬廣。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