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極超音速太空梭 或重置太空競賽格局

2020-12-15 環球軍事

【環球網軍事-航空8月11日報導】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8月9日刊登題為《中國組合動力太空梭可能重置21世紀太空競賽》的報導稱,就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利用它的可回收火箭吸引眼球之際,中國宣布,它正在研發太空飛行中另一種重量級飛行器:極超音速太空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CASTC)將開始研發一種高技術的飛行器,這種飛行器比已經退休的太空梭更高效,它使用多種動力,能從普通機場起飛,並直線飛入軌道。這種組合動力太空梭的組合循環發動機將利用渦輪扇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讓飛行器從飛機跑道上水平起飛。一旦來到空中,就會轉而使用衝壓發動機。隨著速度增加,又調整為超音速燃燒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在超音速燃燒衝壓式噴氣發動機階段,該組合動力太空梭將在「近太空」處進入極超音速飛行。「近太空」位於海平面以上20-100公裡處。最後,該太空梭將利用它的火箭發動機飛出「近太空」,進入軌道。

報導稱,中國媒體報導說,CASTC的太空梭可方便地重複使用,這會大大降低太空發射的成本。

CASTC的工程師張永說,中國將在今後3-5年掌握這種太空梭的各項技術,該太空梭將在2030年實現應用。

有趣的是,CASTC另一名工程師楊暘提到,這種太空梭將讓沒有接受過培訓的人員更容易地進入太空,因為同太空運載火箭相比,這種太空梭的加速比較平緩,從而會降低太空人在起飛過程中經受的身體勞損。這意味著,這種太空梭的某個版本可以用於太空旅遊。

報導稱,以報導中的時間表掌握有關的複雜技術是一個極端雄心勃勃的目標。不過,實際上,中國在這一項目所需的很多關鍵技術方面已經是一個世界領導者。2015年,王振國教授因成功研發了一個超音速燃燒衝壓式噴氣發動機而獲得中國航空學界最高獎——「馮如」獎。他的工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超音速燃燒衝壓式噴氣發動機技術的國家。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極超音速風洞,它可以用來測試超音速燃燒衝壓式噴氣發動機,而無需在高海拔處進行成本高昂又非常危險的飛行測試。

報導稱,中國已經擁有各種先進的固體燃料和液體燃料太空火箭。甚至中國在歷史上處於弱勢的渦輪發動機技術或許也不成問題。對CASTC來說,最大的挑戰或許在於將所有相關部件整合成一個推進器包,並建造一個足夠輕巧和牢固的機身,以經受住極超音速飛行和重返大氣層帶來的各種考驗。

相關焦點

  • 港媒:中國打造太空梭將在太空競賽追趕美國
    原標題:港媒:中國打造太空梭將在太空競賽追趕美國   作為中國空間計劃的組成部分,這種太空梭正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發。重要防務承包商航天科工的副總經理劉石泉說,他們的目標是讓這種太空梭既能搭載航天員也能運載貨物往返。劉石泉5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透露了這項計劃。劉石泉在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稱,這種太空梭的一項關鍵特徵將是能夠水平起飛,而不是像傳統太空飛行器那樣需要垂直起飛。
  • 波音研發下代太空梭:希望10天內10次往返太空
    launch: First engines for secretive US 'Phantom Express' hypersonic spaceplane revealed) 網易科技訊 6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超音速太空梭項目
  • 港媒:中國太空梭可水平起飛 克服發動機障礙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8日報導,中國在建造像飛機那樣利用跑道起降的太空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 中國發明新型太空梭,太空旅遊就像坐飛機一樣,美國人評價很高
    資料圖:中國太空梭模型中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在美國除了一些軍事觀察家總是往軍事用途上猜測之外,是讓美國普通大眾頗為羨慕的一個領域。美國權威媒體《大眾機械》就用「雄心勃勃」來形容中國的航天計劃,而且,不管是美國的科學家還是軍方人士,都盛讚中國航空航天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美國目前在一些領域雖然還是處於領先位置,但以中國現在的發展速度,將會很快追上並超越。這家美國權威媒體關注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一款產品,就是計劃在2025年研發出的重複使用的太空梭,這款太空梭將會顛覆目前世界上的任何設計。
  • 國際航天格局多元化 各國「星球大戰」搶制天權
    國際航天業的格局也從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典型的兩極格局,逐漸蛻變成合作、競爭並存,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分析指出,新一輪太空熱與蘇美的太空「競賽」不同,各國更為注重的是新世紀航天戰略的「競爭」,是對外層空間「話語權」的爭奪,體現的是大國間綜合國力的博弈。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日本心臟外科醫生向井千秋即將執行太空梭任務 1981年4月12日,也就是人類首位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20周年的這天,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成功發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
  • 神秘的超微型太空梭X-37B都在太空幹什麼?
    從外形上看,X-37B和太空梭極為相似,但大小卻要小得多,可以說就是一架微型迷你版的太空梭。發射時X-37B可以被直接裝載在火箭的運載部整流罩內,不像太空梭那樣必須趴著固定在助推火箭上。X-37B翼展約5米,機身總長8.8米,總高度2.9米,整備質量5噸,大小大概是波音X-40的120%那麼大。
  • 太空梭返航姿態示意圖
    美國太空梭腹部的隔熱瓦可以起放熱作用          太空梭昂頭40度角飛行,整個腹部跟大氣的摩擦,阻力非常大,目的就是降低速度。但機身溫度高達1650攝氏度。    美國太空梭離軌操作準備返航階段,技術難度複雜,準確無誤的操作至關重要。在著陸前,太空梭必須在空中盤旋一小時,然後點燃發動機降速。大約25分鐘後,太空梭衝進大氣層外層,高度為129公裡(80英裡)。它以每分鐘9公裡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時,是一個無動力的滑翔機。
  • 為什麼太空梭項目沒有繼續?
    它是一個研究新技術,例如可重複利用性、新材料、超音速和新的空氣動力學/氣動結構設計。但這些功能不一定要被安放在同一艘宇宙飛船上,而太空梭將它們以一種完全悲觀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用一個我最喜歡但沒被充分利用的詞來說)。巨大的帶翼宇宙飛船不應該重返大氣層——妥協是必須的,這是殘酷的,也是這個項目失敗的原因。這不是一個很好的重複利用方式。
  • 「中國版」X37B太空梭成功發射,為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圖為中國太空梭想像圖近日,據媒體報導,央視公開又一個好消息,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一枚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在地球軌道運行一段時間後,將會返回預定著陸場,但就在此時,美國駐華大使館立刻呼籲:要和平利用太空,對此有網友表示,X37B太空梭都飛行那麼久了,果然是惺惺作態。
  • 80年代美國太空授課 遭遇太空梭爆炸(圖)
    無論在美國、俄羅斯還是中國,太空教育都是載人航天的重要任務之一。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了在太空講課的計劃。1986年1月28日,教師出身的美國女太空人克麗斯塔·麥考利夫走入「挑戰者」號太空梭時 ,夢想著在太空中為她的學生上一堂課,然而一聲爆炸讓麥考利夫帶著她的夢想逝去。21年後,2007年8月14日 ,同樣出身中學教師 、隨「奮進」號太空梭登上國際空間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太空人同事把國際空間站變成了課堂,終於圓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課」夢。
  • 不滅的太空探索精神——太空梭研發史
    太空梭是NASA在「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之後又一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但該計劃是基於不穩定的政治支持和持續的資金削減基礎之上的,導致太空梭的研製工作不得不在艱難中前進。不過NASA最終獲得了成功,在1981年進行了太空梭的首次太空任務。
  • 美太空梭將重返太空(圖)
    這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後的首次復飛。美國的兩次太空梭事故給載人航天事業抹上了一層陰影。因此,「發現」號太空梭的首次復飛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決定太空梭的命運  美國太空梭兩次機毀人亡的事故讓人們現在還心有餘悸。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73秒後發生爆炸。
  • 5架太空梭墜毀2架!美國如今回頭造火箭,中國當初選擇是對的
    在中國航天的起步階段,我們曾一度糾結是發展太空梭還是運載火箭,從美國歸來的錢學森院士更傾向於太空梭。畢竟那時太空梭相對於運載火箭安全性更高並且可以重複利用,這將減少後續太空飛行器的製造成本。但如今耗費30年、2000億美元,美國號稱空間時代第二個裡程碑的太空梭計劃為何失敗了?
  • 天鼎證券:談中國為什麼不製造太空梭?
    而且太空梭過於複雜,容易出事,其中"挑戰者"和"哥倫比亞"號分別於1986年及2003年因爆炸解體,成為人類史上太空人傷亡最大的航天事故,每次都死亡7名太空人。而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制定過太空梭計劃,並形成了多種方案,但綜合各方面因素後最終沒有實施。
  • 人類探索太空的代價:挑戰者號太空梭的隕落
    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甘迺迪太空中心旗下的一架太空梭。1983年開始用做軌道載具,但不幸在1986年時於任務中爆炸墜毀。圖為挑戰者號執行STS-6任務時的降落。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作為命名,因此挑戰者號的命名由來也不例外,是承襲自1870年代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除此之外,「挑戰者」這名字,也曾經被拿來命名阿波羅17號的登月模組。圖為正由太空梭運輸飛機運往甘迺迪太空中心的挑戰者號。相關紀錄:飛行次數:10次。繞行地球:987圈。任務長度:在太空中69日。
  • 美媒:中國核動力太空梭計劃 雄心勃勃充滿自信
    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11月17日文章,原題:中國想在2040年之前擁有核動力太空梭不要用不緊不慢的態度看待中國的航天計劃。中國已經將兩個太空站送入軌道,而且根據最近公布的發展路線圖,中國正著眼於在今後幾十年裡建造可以重複利用的火箭、一種巨大的貨運火箭以及一種核動力太空梭。
  • 未來太空梭什麼樣 輕巧全自動是目標(組圖)
    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進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但太空梭的缺點也是相當明顯的:由於無論是在外形、發動機還是防熱設計上都相當複雜,所以需要花費相當高的費用;太空梭每次返航後都要進行大規模的檢修,不可能頻繁飛行;更主要的是用太空梭發射衛星時需有2~3名太空人陪著升空,這樣做既不經濟也不安全。在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後,研發新一代太空梭的計劃再次提上了議事日程。
  • 發現」號太空梭推遲一天回家(圖)
    太空梭在著陸前必須在空中盤旋一個小時,然後啟動制動發動機,以降低每小時2.9萬公裡的最初飛行速度。  約25分鐘後,太空梭在相距地面129公裡處切入大氣層外層。當太空梭以每分鐘9公裡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時,太空梭就成為一架無動力滑翔機。  太空梭腹部朝著地球表面繼續減速,兩者的夾角是40度。在切入密集大氣層時,這個角度至關重要。
  • 中國也有太空梭了?美媒:類似於美國X37B,可執行在軌轟炸任務
    自從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研發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獵鷹之後,國內外一片驚嘆聲,人們在感嘆這個私人公司有能力有技術的同時,忍不住要問,我國是否也有研發重複火箭或者重複使用飛船的能力呢?現在一則消息似乎給出了一個準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