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董勇拍了一部「電話劇」
《北平無戰事》今晚收官,戲裡每個人物都將迎來命運結局。秉持鐵血救國理想的曾可達深陷國民黨內鬥無力自拔,以自殺收場。對於扮演者董勇來說,這是他飾演的又一個鐵面形象,但人物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以往單純的凜然正氣的硬漢角色:寒門出身的曾可達迂拙剛直,是個忠純篤實之臣,他不善政治鬥爭,鏗鏘有餘,城府不足,而蔣經國「打虎」失敗的歷史史實也昭示了這個人物的悲劇性結局。
哪個時代都需要曾可達
董勇是在開機前十五天才接到導演孔笙的電話,他說,拍戲期間,他其實很緊張,壓力特別大。「我從藝十多年了,可進到這個劇組,卻覺得自己很年輕。除了劉燁、廖凡,其他演員幾乎個個見面都要叫老師。」對手戲演員多數都是自己的偶像、老師,所以董勇對自己的要求是,絕不因為自己而耽誤各位老師的時間。
包括導演在內,一開始誰都沒想到曾可達的臺詞量如此之大,和劉燁、陳寶國等男一、男二的臺詞量不分伯仲,幾乎貫穿全劇。董勇說,劉和平的劇本非常嚴謹,演的時候哪怕改動一個「的」或者「地」,臺詞的意思或許就會不同,他在曾可達這個人物身上下的筆墨很重。
曾可達的形象剛正清廉,他身為國防部少將,家人都在贛南老家辛勞務農,他每月把一半薪水寄回家中貼補。為了理解劉和平筆下這個忠誠而悲情的人物,董勇惡補民國史,查閱了大量資料,包括國民黨歷史、國民黨黨章、當時少壯派的心願等等。如果拋開黨派和主義的限定,董勇覺得任何時代都需要曾可達這樣盡忠職守,向一切腐敗開刀的忠義之士。「曾可達是一個忠誠的執行者,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在國民黨危難時期想要鐵血救國、救黨的改革派骨幹。然而在那段時期,國民黨內一些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國家和民族之上,這是最可怕的,所以才會喪失民心,敗走臺灣。」董勇認為這樣的歷史教訓在不同時代都有警示作用。
有人認為和徐鐵英、梁經綸等人比起來,曾可達鏗鏘有餘,城府不足,開場時的曾可達一派精明幹練,但遇到「建豐同志」,智商急劇下降。董勇解釋說,這樣的人物設計用意就在於抬高他的領導「建豐同志」,因為曾可達是蔣經國的死忠跟隨者和蔣經國計劃的執行者。
跟電話演對手戲
曾可達的內心活動有矛盾,有掙扎,有試探,有釋懷,這些細微的心理變化,要通過打電話一一展現。對於蔣經國重用方孟敖,曾可達一開始心存疑慮,卻又擔心蔣經國懷疑自己妒忌人才,既不敢進一步袒露心跡,又不能放手控制方孟敖,同時還要跟蔣經國表明自己的忠誠之意。往往在一通電話裡,曾可達的神色態度就會出現極大的起伏和轉變。
對於劇中頻繁出現的打電話場景,有人戲稱「電話也能忙死國民黨」。董勇調侃說,他在戲裡主要的對手戲就是打電話。劇中曾可達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形象,就是抓起電話鏗鏘有力地說道:「我是國防部曾可達,報告建豐同志……」
編劇劉和平把「建豐同志」蔣經國設計成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是為了增加他的神秘感,這給董勇的表演帶來不小難度,每場打電話的戲都要換景別至少拍三四遍,一個人衝著話筒說臺詞,或擲地有聲,或惶恐無奈,或喜悅,或憤怒,從頭到尾的通話面對的都是窗戶和桌椅板凳。
「我這輩子都沒打過這麼長時間電話。」董勇說,劇中打電話的戲他足足拍了十四五天,以至於其他劇組看到這一幕都好奇地問他:「哥,你是在拍電話劇嗎?」錄到最後一天,所有電話戲都拍完了,董勇胃裡一陣難受,「連續打了十多天電話,到最後一刻,吐了。」
董勇告訴記者,拍電話戲大多數時候只有來言沒有去語,也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所以他不但要記住自己的臺詞,還要充分理解和記住對方的臺詞,由於拍戲時「建豐同志」的話語還沒有錄製,他只能通過想像在頭腦中建立起蔣經國的話語形象。直到最後看到成片,董勇才鬆了口氣,他覺得和「建豐同志」的配音搭得挺好,他的表情和對方的講話都沒有撒湯漏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