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黃河口晚刊》曾刊登「拾荒老人對患病養女不離棄養女為回報社會想捐器官」一文,報導中的「養女」是張慶廣與妻子抱養的女孩張沙沙,她在上初中時被診斷患有腦瘤,多年裡得到許多村民、好心人的關注與愛心。為了回報眾人的幫助,張沙沙在病中顫顫地寫下心願:「捐器官」。
2016年9月,沙沙的病情愈發嚴重;13日晚10時左右,沙沙陷入昏迷;14日一早,沙沙因二級神經纖維瘤病變去世,在鴻港醫院進行了器官摘除;17日,記者從齊魯醫院獲悉,沙沙捐獻的肝臟、腎臟器官已移植給三名患者,目前病人情況已經穩定。
堅強女孩與病魔鬥爭多年
心懷感恩決定「捐獻器官」
據本報報導,沙沙讀初中時經常暈倒,其養父張慶廣帶沙沙去醫院檢查,被醫生診斷患有腦瘤。張慶廣多方籌款,外加愛心捐助,2002年給女兒做了腦瘤手術。但好景不長,幾年後,沙沙再度出現了身體不適,聽力下降、視物模糊、頭疼頭暈等症狀。2014年7月底,沙沙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再度就診,醫生對張慶廣說,沙沙的纖維瘤長在腦幹部位,非常危險,如果再不進行手術,沙沙撐不過一年,可所需的手術費用高達30多萬。
經了解,張慶廣每年撿破爛的收入不過數千元,而且女兒常年治病的花銷也比較大,30萬對這個家庭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
得知這一情況後,墾利永安鎮的村民繼多年的愛心捐助後,再次進行了募捐,為其籌集5000元愛心款;本報報導沙沙的情況之後,不少愛心人士也積極奉獻愛心,為其籌錢治病。
看到這麼多陌生又溫暖的人幫助自己,沙沙的心中十分感動,她在病中寫下了自己的心願,捐獻器官,回報社會的愛心。她的陽光與善良使她成為了病友群的「精神支柱」,來自天南地北的病友知道了她的病情後,還曾主動寄來藥物,並曾集資為她安裝空調。
生命以愛的形式延續
捐獻器官挽救三人生命
進入初秋,天氣已微涼。親人24小時的陪護、市民網友的愛心、各地病友的祈禱,也沒能留住這個被疾病折磨十多年的年輕生命。
9月13日晚22時左右,張沙沙陷入昏迷之中。9月14日一早,張沙沙在鴻港醫院不幸離世。按照沙沙生前的願望,在其養父的同意下,來自齊魯醫院的專家為其進行了肝臟和兩個腎臟的器官移植手術。
9月17日,據最新消息,沙沙的器官已移植給三位病人,手術比較順利,目前病人恢復情況良好。「這是她的心願,是她對所有關心她的人的回報,也是她留給世間的希望與美好。」採訪中,沙沙的堂姐說。
對於她的離世,不少網友也感慨不已,「她曾說,如果能夠自力更生,一定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此刻,她雖已離世,卻延續了更多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善良女孩最感人的大愛!」
其實,沙沙在生前還有一個心願,就是見見自己的親生父母,可因線索少等種種原因,她最終也沒能如願,僅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內留下了這樣一段話:好想吃一頓媽媽親手做的飯,感受溫柔的母愛,如山的父愛,而不是孤零零地面對病痛…… (記者 趙爾靖)
相關新聞:
我市器官捐獻志願者已達78人
張沙沙走了,但她的生命卻通過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延續。
記者從東營市紅十字會獲悉,近年來,隨著來我市紅十字工作的深入開展及市民對遺體捐獻認識的逐步提高,很多像張沙沙一樣的志願者不斷加入進來。
目前全市遺體捐獻志願者已達91人,角膜捐獻志願者107人,器官捐獻志願者78人,並且成功捐獻遺體6例、角膜8例,為他人送去了活著的希望和生命的光亮。
「雖然遺體捐獻的觀念還沒有被大眾接受,但是不同群體的人都在逐漸加入,包括大學生、農民、個體戶等,還有老年人群體,他們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身邊的人,使遺體捐獻觀念慢慢讓更多人接受。」東營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年來,東營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的隊伍囊括了不同的群體,包括大學生、農民、個體戶等,還有老年人群體,他們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身邊的人,使遺體捐獻觀念慢慢讓更多人接受。
但該負責人也表示,雖然志願者人數一直在增加,但缺口較大的狀況仍然沒有明顯改善。
據了解,在臨床醫療方面,我國每年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多達30萬人,僅有1萬人得到救治(其中親體捐獻佔1/4),絕大多數患者因缺乏器官來源而得不到及時治療,他們懷著對生命的渴望,在期盼與等待中失去生命。我市也面臨這樣的缺口難題。
至於缺口較大的原因,一是受「入土為安」傳統觀念影響,再是多數人對遺體捐獻流程不了解,對於遺體能否得到尊重及遺體利用完畢後如何妥善安置存有疑慮與擔憂。
為了做好遺體(器官)捐獻工作,我市做了多方面工作,例如長期堅持進社區宣傳、動員工作,不斷壯大遺體捐獻志願者隊伍,做好捐獻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和服務等。市紅會工作人員也呼籲,希望更多市民加入到捐獻行列中來,讓大愛留在人間,讓生命延續價值。 (記者 李長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