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致富「金蒜盤」——七星關區大河鄉大力發展大蒜種植助力脫貧...

2020-12-15 天眼新聞

秋高氣爽,碩果纍纍。在七星關區大河鄉下溝村,村民們正在田地裡平整土地、栽種大蒜、蓋土,一派繁忙的景象。「上周開始栽種,這兩天應該全村都能種完,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下溝村黨支部書記許少鵬樂呵呵地說。

之前,大河鄉一直以種植烤菸為主,沒有新產業支柱。為進一步做好夏秋決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連日來,大河鄉立足本地實際,改善農作物種植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2000餘畝大蒜種植,打響「金蒜盤」,進一步幫助群眾拓寬增收渠道,助力脫貧攻堅。

「我們下溝村的大白蒜有250多畝,涉及的農戶有70多戶……群眾對這個產業發展興趣是比較高的,他們既有意願,也充滿信心。相對其他農作物來說,大蒜收入是比較高的,是群眾增收的一個好門路。」許少鵬說。

據了解,大蒜從苗到根都是菜,且一年四季都有較大市場需求,大河鄉有良好的自然資源條件,適宜大蒜種植,當地村民一直以來也有種植大蒜的習慣。在了解到群眾的種植意願後,當地鎮、村幹部就積極發動群眾,利用烤菸採收後閒置的煙地,大力發展大蒜種植。

目前,大河鄉大蒜種植已在全鄉八個行政村全面鋪開。為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大河鄉還積極聯繫收購方並加強農業技術服務指導,確保大蒜種得出來賣得出去,進一步為全鄉產業升級、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大河鄉種植白蒜投入資金37萬元,我們到貴陽採購種子84噸,總共涉及8個村,其中樣板點1300畝,群眾自發種植的加起來一共有2200畝。上個星期開始種植,這個周末就基本上結束。」大河鄉人大主席漆自勇說。

大蒜種植以後,大河鄉政府與種子供應商達成初步協議,產品出來以後,政府和供應商進行對接,銷往貴陽,按當時的市場價收購,確保老百姓種出來的產品有銷路、有收入。

同時,為了更好更快完成此次大蒜種植,大河鄉廣大黨員幹部身體力行,通過廣泛召開群眾會、院壩會,號召大家轉變觀念,積極投入到產業發展中來,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目前正值夏秋決戰時期,鄉黨委政府發動所有黨員幹部、鎮、村幹部及區級部門下派的駐村幹部參與大白蒜種植,用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確保全鄉大白蒜種植如期完成……確保老百姓增收致富。」看著正在農忙的老百姓,漆自勇充滿信心。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趙夢楠

編輯廖婉君

編審劉佳興

終審黎秀禹

相關焦點

  • 七星關區大河鄉支部引領 助推脫貧攻堅
    七星關區大河鄉雞姑村位於大河鄉西南部,全村共有12個村民組,1123戶,4900餘人。
  • 七星關區大河鄉:烤菸獲豐收 菸農笑開顏
    在七星關區大河鄉青場菸葉站大河鄉收購點,菸農胡勇正和父母把運送來賣的900斤菸葉逐一攤平,分揀後依次裝箱……胡勇一家種了20多年的烤菸,由最初的幾畝到如今的50畝,每年都在遞增土地種植烤菸,其背後的經濟效益增強了他們一家發展烤菸的底氣。
  • 畢節七星關區大河鄉聚力衝刺脫貧攻堅追幸福
    近日,筆者一行來到七星關區大河鄉雞姑村1組吳長賢家時,其妻葉國飛正在庭院哄小孫子在背上睡覺;關在圈舍裡的4頭架子豬,見有陌生人來便發出「嗷嗷」叫聲。「兩個兒子各都帶上媳婦外出打工去了,留下兩個孫子由我照顧。
  •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七星關區聚焦基礎設施短板,因地制宜謀劃了...
    ,七星關區聚焦基礎設施短板,因地制宜謀劃了脫貧攻堅水、電、路、訊、廣「五通」工程,109.63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2000多個電力設施項目為貧困群眾「點亮」致富之燈,4300多公裡通村、通組硬化路連通千家萬戶……大家奔小康底氣更足了。
  • 畢節七星關區大河鄉天麻長勢喜人 股東喜笑顏開
    畢節七星關區大河鄉天麻長勢喜人 股東喜笑顏開 發布時間:2019-08-20 00:04:24      來源:畢節日報
  • 七星關區大河鄉:春意融融 烤菸移栽如火如荼
    七星關區大河鄉:春意融融 烤菸移栽如火如荼 發布時間:2020-04-21 11:37:47      來源:畢節日報   4月16日,在七星關區大河鄉柯樂村烤菸種植基地
  • 一個電話落地數百萬元投資——七星關區大河鄉草莓育苗基地發展見聞
    如此爽快的招商引資合作,對七星關區大河鄉黨委書記路亮和鄉長何懷新來說,「我們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了,還是第一次遇見。」當初大家還不敢相信這是事實,直到老闆風風火火趕到大河鄉「安營紮寨」,投入真金白銀。他們隨即召開群眾會、幫助流轉土地、協調勞動用工,順利推進基地建設。
  • 旌旗獵獵戰春耕 七星關區書寫高質量產業發展答卷
    七星關區幹群戮力同心,盡銳出戰,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決勝的理想信念,向脫貧攻堅發起最後總攻。一幅青山作毫、綠水為魂的發展畫卷在七星關大地上徐徐展開。在決勝脫貧攻堅終點里程的「最後一公裡」,對坡鎮大堡社區群眾幹勁十足。連日來,每天都有100餘名村民在社區茶葉育苗基地忙碌。
  • 七星關區清水鋪鎮:發展獼猴桃種植助農增收
    連日來,畢節市七星關區清水鋪鎮大地村獼猴桃種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為全力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助力脫貧攻堅,七星關區清水鋪鎮大地村鎮村幹部積極帶領當地群眾在獼猴桃基地開展除草、施肥等管護工作。據了解,清水鋪鎮大地村今年在原先種有300畝瓜蔞的中藥材基地上套種獼猴桃,通過增加種植品種,以提高產業效益。同時,為了讓產業發展帶動脫貧,基地採用土地流轉和務工兩種方式,幫助群眾群眾實現產業增收。「現在正是農忙的時候,一天大概有50個村民在合作社務工,其中有30人左右是貧困戶。
  • 七星關區大河鄉:防疫春耕兩手抓、齊頭進
    七星關區大河鄉結合防疫實際,積極組織發動群眾有序開展春耕備耕各項工作,不誤農時,抓好生產。大河鄉雞姑村大棚種植基地,放眼望去,幾十位村民戴著口罩,有條不紊地進行大棚託盤育苗各項工作……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為民辦實事丨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第...
    我叫薛朝晉,2018年1月,我離開了熟悉的紀檢監察崗位,到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任第一書記。2018年初,官房村新辦公樓剛剛完工交付使用,為了改善村幹部的工作環境,我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爭取到8萬餘元資金和相關配套辦公、文娛設施。
  • 脫貧攻堅貴州「9+3」縣區直擊之畢節七星關區:烏蒙山下奏響致富...
    三省交界,烏蒙腹地,漫漫群山遮住的不僅是視線,也擋住了畢節七星關區的致富路。巨變,發生在這 5 年。2015 年,與全國同步,畢節七星關區吹響脫貧攻堅 " 衝鋒號 ",在這條脫貧攻堅 " 趕考 " 路上,七星關區近萬名幹部立下軍令狀,從聚焦 " 兩不愁三保障 " 到打贏 " 四場硬仗 ",從 " 五個一批 " 到 " 六個精準 ",從 " 五個五 " 到 " 四個一 ",真正做到對症下藥,讓搬出來的貧困戶穩得住,讓留下的村民能致富。
  • 畢節七星關區被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號
    8月28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畢節市七星關區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的榮譽稱號,這將助推七星關茶產業發展。這既是對該區悠久茶歷史文化的認可,又是對全區茶產業發展的一種鼓勵。貴州省茶葉協會會長祿智明和貴州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達偉受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委託,向該區授牌。
  • 走出脫貧致富「牛」路子——七星關區陰底鄉高潮村肉牛養殖產業小記
    高潮村大力發展生態肉牛養殖,帶動當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探索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合作社支付工人工資46萬元,對入股貧困戶分紅資金12萬元。群眾口袋鼓了,致富信心越來越足。「我現在每個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比種包穀洋芋好得多。」
  • 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烏蒙山下 奏響致富最強音
    2015年,與全國同步,畢節七星關區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在這條脫貧攻堅「趕考」路上,七星關區近萬名幹部立下軍令狀,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到打贏「四場硬仗」,從「五個一批」到「六個精準」,從「五個五」到「四個一」,真正做到對症下藥,讓搬出來的貧困戶穩得住,讓留下的村民能致富。
  • 七星關區:紅心獼猴桃 百姓「致富果」
    8月26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普宜鎮擺蓋村村民在獼猴桃種植基地採收成熟的獼猴桃  金秋送爽,瓜果飄香。每年8月中下旬,正是獼猴桃成熟上市的季節,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普宜鎮擺蓋村獼猴桃種植基地內,紅心獼猴桃長勢喜人,目前,基地內獼猴桃已進入採摘上市階段,整個基地呈現出一派繁忙豐收景象。  走進獼猴桃種植基地,10多個工人圍坐在一起,對剛剛採摘回來的紅心獼猴桃進行分選、裝筐……一旁的基地負責人陳建也忙個不停,並對已打包好的紅心獼猴桃進行稱重。
  • 七星關區林業局:壓實幫扶責任 助力群眾脫貧
    七星關區林業局:壓實幫扶責任 助力群眾脫貧 發布時間:2020-01-13 15:57:35      來源:畢節日報
  • 七星關區青場鎮將於10月底完成5000畝油菜種植
    七星關區青場鎮將於10月底完成5000畝油菜種植 發布時間:2019-10-12 11:24:35      來源:畢節日報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 「「9+3」縣(區) 林業產業助脫貧」行走七星關:崇山茂林淌金銀
    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七星關區將生態建設作為治窮脫貧的突破口,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綠色七星關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林業產業——  2019年入冬至今,七星關區完成刺梨種植面積10.5萬畝。
  • 七星關區:483個村(社區)完成村集體合作社覆蓋
    近年來,七星關區堅持把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作為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引導村集體合作社做強產業,發展實體經濟,促進村集體和群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