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晨報
海底撈上市前有必要了解一下
9月27日,餐飲行業「巨無霸」海底撈將正式登陸港交所。這個首家超過百億營收的餐飲上市企業也揭開了餐飲行業的集體狂歡,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海底撈順利登陸港股,餐飲行業或將迎來新一波上市潮,而這一波的上市主角將是大眾化餐飲品牌。
然而登陸資本市場僅僅是一個開始。從2018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來看,餐飲行業的上市公司乏善可陳,業績增速十分緩慢。不少餐飲企業表示,受餐飲行業整體收入增速放緩的影響,企業承壓的同時正在積極尋求轉型,但下半年餐飲市場整體走勢仍然難以預料,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市場火熱,上市公司業績卻不樂觀
雖然在新零售浪潮攪動下,餐飲市場無比火熱,然而近期餐飲上市企業披露的2018年半年業績報告整體卻並不樂觀。赴香港上市的餐飲企業中,僅味千拉麵、呷哺呷哺的淨利潤取得了雙位數增長,其餘上市公司的業績普遍乏善可陳。
味千拉麵公布的2018年中期財報顯示,味千拉面上半年實現營收達11.5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約0.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21億元,同比上升11.7%。
這也是味千拉麵三年來最亮眼的財務報表,而這種增長是建立在去年基數較小的基礎上。2017年味千拉麵投資百度外賣大幅虧損。從營收來看,味千拉麵的增長基本可以忽略。
在港股上市餐飲企業中,呷哺呷哺的業績是最好的。公告顯示,其上半年收入由去年的15.76億元增長35.1%至今年同期的21.29億元;稅前利潤為2.89億元,同比增長了16.9%。數據顯示,呷哺呷哺餐廳層面經營利潤由截至2017年6月30日六個月的虧損1030萬元轉為2018年同期的利潤2280萬元。
營收、淨利潤雙位數高增長的最大功臣是呷哺呷哺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這個子品牌從去年虧損2490萬搖身一變成為呷哺的「搖錢樹」,一路開店至28家。財報顯示,從湊湊餐廳賺取的收入由截至2017年6月30日六個月的3280萬元增加了497.3%,至今年上半年的1.96億元,佔集團於2018年上半年總收入約9.2%,這也意味著,今年上半年湊湊營收同比增長了近500%。
唐宮中國、更名為國際天食的小南國、吉野家母公司合興集團,這幾家大牌餐飲企業的業績則不容樂觀。
半年報顯示,更名為國際天食的上海小南國,營收、毛利分別下降了4.1%、5%。淨利潤僅為3080萬元,較去年的3070萬元,僅增長10萬元。吉野家淨利潤則下滑了兩位數。據合興集團發布的上半年業績顯示,公司實現營業額11.95億港元,同比增長了14%;淨利潤為7582.3萬元,同比下滑了12.1%。公告稱,淨利潤下滑主要由於在回顧期內快餐市場出現價格主導的宣傳推廣所致。
唐宮中國營收雖然顯示增長,但利潤也在大幅下滑。報表顯示,其今年前六個月實現收益7.4億元,同比增長了12.2%,純利僅為5221.9萬元,同比減少了15.7%。
轉型失敗,全聚德們的未來在哪裡
截至目前,滬深主板上市餐飲企業中,僅剩全聚德、西安飲食、中科雲網(原湘鄂情)三家餐飲上市公司,其上半年業績無一例外出現下滑或增長停滯。
西安飲食2018年半年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2.54億元,同比增長了1.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5.19萬元,同比下降了88.18%。「烤鴨第一股」全聚德的日子也不好過,在經歷過轉型失敗之後,全聚德的未來被蒙上了陰影。
全聚德發布2018年上半年業績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8.7億元,同比增長1.43%;實現淨利潤7779萬元,同比增1.29%。自2012年之後,公司業績已經連續6年原地踏步。
「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全聚德真遺憾。 」全聚德,一度被認為是北京烤鴨的代名詞,是到京遊客必去的打卡勝地。不過,近年來全聚德明顯步入「中年危機」——業績陷入滯漲、轉型屢屢失敗。值得注意的是,在半年報顯示的對全聚德淨利潤影響達10%以上的34家子公司中,有16家子公司為虧損狀態。其中,全聚德瀋陽店虧損最高,達252萬元。
近年來,全聚德雖然引入IDG和華住等外部資本,試圖進行市場化轉型,但收效並不明顯。2017年3月份,全聚德發布公告稱,擬收購北京湯城小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一定比例股權,用來補充休閒餐飲新業態。然而這一收購計劃最後終止。此外全聚德也曾推出自有外賣平臺「小鴨哥」,但由於經營未達預期,於2017年4月份宣布停止運營。
餐飲市場年輕化需求變化之下,定位為中高端宴請餐飲的全聚德表現出明顯的水土不服,而眼下全聚德似乎並沒有找到破局的良藥。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如何改變過分倚重北京市場的短板?都是全聚德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如今全聚德的主流顧客也只剩下遊客。業內人士分析,前往全聚德消費的顧客中,以外地來京遊客居多,而烤鴨品牌中,既有定位高端善於創新的「大董」,也有近幾年出現的「四季民福烤鴨」等新餐廳,遊客可選性增多,競爭的激烈性不言而喻。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全聚德的主流消費人群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以前是聚會、商務人群的話,現在很大部分則由旅遊人群構成,這部分人群相對穩定,但利潤空間並不高 。此前,全聚德的一些子品牌嘗試並不算成功,主要和經營體制有關。如果仍然只是「新瓶裝舊酒」,那麼對接新生代的核心需求,這些嘗試可能並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全聚德的困境也是大多數餐飲老字號們的縮影,在新的消費時代,這些企業都沒有及時調整以適應這個新的消費潮流。問題是,單憑「中華老字號」的招牌能支撐多久?
面目全非,「民營餐飲第一股」面臨退市風險
海底撈風光上市,曾經的「民營餐飲第一股」、已經更名為中科雲網後又淪為*ST雲網的湘鄂情則已面目全非。
*ST雲網公布的2018年中報顯示,其營業收入3927萬元,同比下降19.3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72萬元,同比下降26.33%。由於2016年、2017年連續虧損,今年上半年又虧損超千萬,*ST雲網已到扭虧關鍵點,若不能扭轉業績,將面臨暫停上市。
好消息是,公司持續3年的控制權之爭已經結束。
今年6月25日,*ST雲網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孟凱持有的1.8億股公司股票,在司法拍賣中,被上海臻禧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6.79億元拍得。這意味著,上海臻禧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公司實控人將變為上海臻禧的實控人陳繼。
孟凱在這場持續3年的控制權之爭中徹底失敗,被「踢出」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這位昔日「中國餐飲首富」的悲情退出也是中國餐飲行業轉型的一個縮影——在餐飲行業的消費主體變為大眾消費之後,如果不能快速適應這種變化就會很快出局。
控制權之爭落幕後,*ST雲網進行資產重組的可能性得到關注。此前公告披露,陳繼收購孟凱股權的資金來源於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中融信託的股東則包括資本市場聞名的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而中植主導下的重組能給*ST雲網帶來什麼仍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