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上市公司半年考的玄機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北京晨報

海底撈上市前有必要了解一下

9月27日,餐飲行業「巨無霸」海底撈將正式登陸港交所。這個首家超過百億營收的餐飲上市企業也揭開了餐飲行業的集體狂歡,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海底撈順利登陸港股,餐飲行業或將迎來新一波上市潮,而這一波的上市主角將是大眾化餐飲品牌。

然而登陸資本市場僅僅是一個開始。從2018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來看,餐飲行業的上市公司乏善可陳,業績增速十分緩慢。不少餐飲企業表示,受餐飲行業整體收入增速放緩的影響,企業承壓的同時正在積極尋求轉型,但下半年餐飲市場整體走勢仍然難以預料,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市場火熱,上市公司業績卻不樂觀

雖然在新零售浪潮攪動下,餐飲市場無比火熱,然而近期餐飲上市企業披露的2018年半年業績報告整體卻並不樂觀。赴香港上市的餐飲企業中,僅味千拉麵、呷哺呷哺的淨利潤取得了雙位數增長,其餘上市公司的業績普遍乏善可陳。

味千拉麵公布的2018年中期財報顯示,味千拉面上半年實現營收達11.5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約0.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21億元,同比上升11.7%。

這也是味千拉麵三年來最亮眼的財務報表,而這種增長是建立在去年基數較小的基礎上。2017年味千拉麵投資百度外賣大幅虧損。從營收來看,味千拉麵的增長基本可以忽略。

在港股上市餐飲企業中,呷哺呷哺的業績是最好的。公告顯示,其上半年收入由去年的15.76億元增長35.1%至今年同期的21.29億元;稅前利潤為2.89億元,同比增長了16.9%。數據顯示,呷哺呷哺餐廳層面經營利潤由截至2017年6月30日六個月的虧損1030萬元轉為2018年同期的利潤2280萬元。

營收、淨利潤雙位數高增長的最大功臣是呷哺呷哺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這個子品牌從去年虧損2490萬搖身一變成為呷哺的「搖錢樹」,一路開店至28家。財報顯示,從湊湊餐廳賺取的收入由截至2017年6月30日六個月的3280萬元增加了497.3%,至今年上半年的1.96億元,佔集團於2018年上半年總收入約9.2%,這也意味著,今年上半年湊湊營收同比增長了近500%。

唐宮中國、更名為國際天食的小南國、吉野家母公司合興集團,這幾家大牌餐飲企業的業績則不容樂觀。

半年報顯示,更名為國際天食的上海小南國,營收、毛利分別下降了4.1%、5%。淨利潤僅為3080萬元,較去年的3070萬元,僅增長10萬元。吉野家淨利潤則下滑了兩位數。據合興集團發布的上半年業績顯示,公司實現營業額11.95億港元,同比增長了14%;淨利潤為7582.3萬元,同比下滑了12.1%。公告稱,淨利潤下滑主要由於在回顧期內快餐市場出現價格主導的宣傳推廣所致。

唐宮中國營收雖然顯示增長,但利潤也在大幅下滑。報表顯示,其今年前六個月實現收益7.4億元,同比增長了12.2%,純利僅為5221.9萬元,同比減少了15.7%。

轉型失敗,全聚德們的未來在哪裡

截至目前,滬深主板上市餐飲企業中,僅剩全聚德、西安飲食、中科雲網(原湘鄂情)三家餐飲上市公司,其上半年業績無一例外出現下滑或增長停滯。

西安飲食2018年半年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2.54億元,同比增長了1.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5.19萬元,同比下降了88.18%。「烤鴨第一股」全聚德的日子也不好過,在經歷過轉型失敗之後,全聚德的未來被蒙上了陰影。

全聚德發布2018年上半年業績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8.7億元,同比增長1.43%;實現淨利潤7779萬元,同比增1.29%。自2012年之後,公司業績已經連續6年原地踏步。

「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全聚德真遺憾。 」全聚德,一度被認為是北京烤鴨的代名詞,是到京遊客必去的打卡勝地。不過,近年來全聚德明顯步入「中年危機」——業績陷入滯漲、轉型屢屢失敗。值得注意的是,在半年報顯示的對全聚德淨利潤影響達10%以上的34家子公司中,有16家子公司為虧損狀態。其中,全聚德瀋陽店虧損最高,達252萬元。

近年來,全聚德雖然引入IDG和華住等外部資本,試圖進行市場化轉型,但收效並不明顯。2017年3月份,全聚德發布公告稱,擬收購北京湯城小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一定比例股權,用來補充休閒餐飲新業態。然而這一收購計劃最後終止。此外全聚德也曾推出自有外賣平臺「小鴨哥」,但由於經營未達預期,於2017年4月份宣布停止運營。

餐飲市場年輕化需求變化之下,定位為中高端宴請餐飲的全聚德表現出明顯的水土不服,而眼下全聚德似乎並沒有找到破局的良藥。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如何改變過分倚重北京市場的短板?都是全聚德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如今全聚德的主流顧客也只剩下遊客。業內人士分析,前往全聚德消費的顧客中,以外地來京遊客居多,而烤鴨品牌中,既有定位高端善於創新的「大董」,也有近幾年出現的「四季民福烤鴨」等新餐廳,遊客可選性增多,競爭的激烈性不言而喻。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全聚德的主流消費人群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以前是聚會、商務人群的話,現在很大部分則由旅遊人群構成,這部分人群相對穩定,但利潤空間並不高 。此前,全聚德的一些子品牌嘗試並不算成功,主要和經營體制有關。如果仍然只是「新瓶裝舊酒」,那麼對接新生代的核心需求,這些嘗試可能並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全聚德的困境也是大多數餐飲老字號們的縮影,在新的消費時代,這些企業都沒有及時調整以適應這個新的消費潮流。問題是,單憑「中華老字號」的招牌能支撐多久?

面目全非,「民營餐飲第一股」面臨退市風險

海底撈風光上市,曾經的「民營餐飲第一股」、已經更名為中科雲網後又淪為*ST雲網的湘鄂情則已面目全非。

*ST雲網公布的2018年中報顯示,其營業收入3927萬元,同比下降19.3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72萬元,同比下降26.33%。由於2016年、2017年連續虧損,今年上半年又虧損超千萬,*ST雲網已到扭虧關鍵點,若不能扭轉業績,將面臨暫停上市。

好消息是,公司持續3年的控制權之爭已經結束。

今年6月25日,*ST雲網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孟凱持有的1.8億股公司股票,在司法拍賣中,被上海臻禧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6.79億元拍得。這意味著,上海臻禧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公司實控人將變為上海臻禧的實控人陳繼。

孟凱在這場持續3年的控制權之爭中徹底失敗,被「踢出」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這位昔日「中國餐飲首富」的悲情退出也是中國餐飲行業轉型的一個縮影——在餐飲行業的消費主體變為大眾消費之後,如果不能快速適應這種變化就會很快出局。

控制權之爭落幕後,*ST雲網進行資產重組的可能性得到關注。此前公告披露,陳繼收購孟凱股權的資金來源於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中融信託的股東則包括資本市場聞名的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而中植主導下的重組能給*ST雲網帶來什麼仍是未知。

相關焦點

  • 21家上市餐飲半年賺1200億 開店計劃曝光
    雖說近年來餐飲市場大火,備受資本關注。但由於其抗周期性、抗風險性的特質,導致餐飲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戰績並不算顯著。截止目前,在上市餐飲企業中,也僅有全聚德、西安飲食、唐宮中國、呷哺呷哺、味千中國、小南國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牌,而經歷了上市、退市、轉手百勝的小肥羊和仍在「垂死掙扎」的湘鄂情則已經成為過去式。但前僕後繼者仍未停歇、新嘗試未止。
  • 高端餐飲遇冷殃及池魚 水產上市公司衝擊不大
    端午節本是海鮮大量上市的時節,但受制於高端餐飲遇冷,再加上供給大大增加,海鮮市場呈現出「量價齊跌」的局面,高端海鮮市場所受打擊尤甚。不過,由於產品結構和銷售渠道等原因,高端餐飲遇冷的影響並未全面波及水產上市公司,相關上市公司所受衝擊不大。
  • 戶外用品上市公司半年考:疫情之下集體虧損,賣口罩、防護服展開自救
    每經記者:李詩琪 每經編輯:湯輝經歷了大半年的艱難奮戰,疫情的陰霾正在國內逐漸散去,但其對消費市場的影響似乎還在顯現。伴隨著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預報的集中披露,眼下也成為了總結企業在疫情期間經營情況的重要時間點。
  • 林榮濱首現資本市場 半年連吞兩上市公司
    長江商報消息 短短半年即成兩家上市公司實控人,在資本市場首次登場的閩商「大咖」林榮濱近期備受關注。然而,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閩商林榮濱受讓匯冠股份,是其半年內在資本市場的第二次落子。今年5月,林榮濱拿下港股上市公司利福地產控股權,並更名為三盛控股。投入24億元,半年兩次收購上市公司,林榮濱首現資本市場便備受關注。資料顯示,林榮濱最早發家於橡塑發泡製造業,近三年均位列胡潤百富榜500位左右。
  • 一文盤點30家國內外餐飲上市公司大盤點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在國內外均系重點發展行業,發展中國家注重餐飲「吃」之根本,發達國家注重餐飲「養生「之道,而在國內餐飲業受重視的程度也一直羨煞旁」業「但多數卻選擇不上市,億歐記者搜遍公開信息,據不完全統計,匯總了國內外30家餐飲上市公司,如有補充歡迎聯繫億歐。
  • 366家上市公司股東減少 強勢股籌碼分散藏「玄機」
    摘要 【366家上市公司股東減少 強勢股籌碼分散藏「玄機」】今年三季度以來,A股市場仍在熱點快速輪動震蕩中走出了結構性行情,資金在背後調倉換股的博弈,也反映在了股東戶數的變化上。
  • 港交所高層涉「IPO放水」醜聞 餐飲類上市公司被指「重災區」
    廉署在行動中還拘捕了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組一名前聯席主管及兩名與他相關的人士,懷疑他們在上述兩家上市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過程中涉及貪汙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香港證監會於同日發布公告,表示作為上述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香港證監會正在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執行或處理上市及其他事宜的方式進行特別檢視,而該等事宜或與上述調查有關。
  • 矽谷天堂收購香港上市餐飲公司富臨集團 股價「蹦極」
    挖貝網訊 9月7日消息,近日,新三板矽谷天堂(833044)與港交所上市公司餐飲連鎖企業富臨集團(01443.HK)籤署股權收購備忘錄,矽谷天堂將購得富臨集團75%的股份。從2011年開始矽谷天堂逐步關注海外併購標的,先後收購了斯太爾(SteyrMotors GmbH),南非約翰尼斯堡交易所上市的公司Village Main Reef Limited。
  • 坐擁肯德基必勝客多個品牌,餐飲巨頭百勝中國或將赴港上市?
    在瑞幸咖啡引爆中概股信任危機、香港股票市場大開二次上市之門之際,中概股掀起了赴港上市的浪潮。日前又傳出消息,紐交所上市企業、餐飲巨頭百勝中國(Yum China)已經向高盛、中金等投行諮詢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事情。最新消息稱,百勝中國已經秘密遞交了上市申請。
  • 錦江酒店:中國最大的酒店餐飲上市公司之一
    A股錦江酒店600754●B股錦江B股900934上海錦江國際酒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酒店、餐飲業上市公司。 公司主要從事從事經濟型酒店營運及管理業務、星級酒店營運及管理業務、食品及餐飲和物品供應等業務。
  • 順豐半年在深圳開20家便利店 盈利之考
    其實在深圳,這樣的順豐便利店,半年來已經悄然開了20家。  身著「SF」標誌衣服的快遞員是深圳這個城市最常見的身影,如今他們又多了一個身份,店長和店員,進入了另一個並不熟悉的行業—連鎖便利店。  拷貝UPS?  如果只在門外張望,你看不出順豐便利店有何「玄機」,深入其中,你輕易就能發現它們的「與眾不同」。
  • 攜手新加坡上市公司錦江餐飲出擊頂級中式餐廳
    本報訊(記者王原)內地高檔餐廳的誘人「錢景」,引來了海內外餐飲巨頭的共同垂涎。日前上海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上市公司同樂集團,首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在我國內地市場上,將以合資的模式進軍頂級高檔中式餐飲業。
  • 大行業小板塊:全球百家餐飲上市公司財報揭示這門生意到底有多難做
    新華財經和麵包財經研究員在梳理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五大交易所及部分OTC市場100家餐飲上市公司財報數據後發現,餐飲行業「大行業小板塊」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共同特徵,板塊整體營收增長在近幾年接近停滯,市值高度集中在幾家大公司。人均創收創利水平低,是餐飲行業的普遍特徵。
  • 一周公告合輯 | 最年輕上市房企新力獲超額配售 美好置業700萬年薪...
    02房企融資Corporate Finance新力成為最年輕上市房企新力控股定價3.98港元 最高募資22.8億港元金融街為武漢項目公司提供不超過18億財務資助 利率為12%德信中國擬發行1億美元額外優先票據 利率12.875%綠城中國發行6億美元優先票據 利率為4.55%萬科子公司發行7.23億美元中期票據
  • 喜歡餐飲公司: 新舉措帶來新鮮感
    編者按     從11月中旬至今,我市本土餐飲企業喜歡餐飲公司接連推出新服務、新門店、新產品,在將菜品品類、服務手段不斷革新的同時,也為我市餐飲市場帶來了新科技、新理念,更為消費者創造了便捷、多元的消費環境,滿足消費者對消費趣味和新鮮感的追求。
  • 中國最大餐飲公司上市!河南門店超200家,系肯德基、必勝客背後...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賈永標)中國最大的餐飲企業百勝中國今日正式登陸港交所。9月10日,百勝中國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這也是百勝中國二次赴港上市。截至當日午盤,百勝中國股價報收392.4港元/股,較開盤價跌4.76%。
  • 上海企業復工記:餐飲會展入寒冬 上市公司「花樣」復工保生產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上海企業復工記:餐飲會展入寒冬 ,上市公司金融機構「花樣」復工保生產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超鳳 楊柳 胡金華 上海報導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讓這個2020年的農曆春節變得非常特殊,而隨著各地
  • 上海企業復工記:餐飲會展入寒冬 上市公司金融機構「花樣」復工保...
    原標題:上海企業復工記:餐飲會展入寒冬 ,上市公司金融機構「花樣」復工保生產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讓這個2020年的農曆春節變得非常特殊,而隨著各地
  • 2016年中國餐飲行業A股上市公司營收及利潤排行榜
    中國餐飲行業共3家A股上市公司,2家盈利,1家虧損。2016年營業收入達24.48億元;淨利潤達0.98億元。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全聚德(002186):全聚德作為中華老字號,歷經數代發展,已經成為北京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
  • 【上市公司】半年,19億!「港股雞肉第一股」的制勝秘訣是什麼?
    近幾個月,各大上市企業紛紛發出2020年半年報,在這其中,有家在港股上市企業的半年報引起了行業關注,受關注的原因並不是這家企業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有多麼高,而是在行業低迷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