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

2021-01-18 蓓鴻解讀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蓓鴻解讀原創並發布。

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黑衣大食,顧名思義就是穿黑衣的穆斯林了。既然伍麥葉王朝所尚的「白色」,成為了今天阿拉伯人的正色,那麼「黑色」又被什麼民族繼承了呢?說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已經在腦補時事新聞裡的各種穆斯林形象了,但凡對此類細節有過關注的人,多半已經想到了一個和遜尼派阿拉伯人格格不入的族群——波斯人。的確,伊朗給人的感覺就是滿街都是黑色的旗幟、黑色的長袍,包括纏頭的式樣,也與阿拉伯人的頭巾有著明顯的區別。

鑑於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黑色」儼然成為了,波斯人用來彰顯地緣獨立性的標誌。問題是,這一切跟「黑衣大食」有關係嗎?說起來,這一切倒的確是有關係的。由於政權所有者在血統上的先天不足,伍麥葉王朝的正統地位,在當時一直是受到質疑的。最起碼 「安拉使者的繼承人」(哈裡發)這一神權意味頗濃的職位,什葉派爭奪起來更為理直氣壯。這股反對的力量,終於在公元8世紀中葉覆滅了伍麥葉王朝。此後阿拉伯帝國的大統,為系出「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家族所獲。其所建立的王朝被稱之為「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黑衣大食」。

所謂「哈希姆家族」又稱「聖裔」,其血統上溯的源頭,並非先知穆罕默德本人,而是他的曾祖「哈希姆」。鑑於阿里本人並非穆罕默德後裔,這種設定倒也十分合理。不過這樣的話,有機會借先知影響力,圖謀大統的人選範圍就擴大了。這次建立黑衣大食的「阿拔斯」,就是穆罕默德的叔父。在黑衣大食的崛起進程中,除了視阿里及哈希姆家族為正溯的什葉派以外,另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來自「呼羅珊」地區的波斯人。

所謂呼羅珊地區,所指向的就是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從地緣角度看,整個伊朗高原其實是具備中亞、西亞雙重屬性的。其中呼羅珊(帕提亞)地區,與中亞的地緣關係最為緊密。比如建立安息帝國的帕提亞人,就是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而西部的米底、西南部的波斯兩大版塊,則與美索不達米亞聯繫緊密,更應該被劃入「西亞」板塊。

在四大哈裡發時期,阿拉伯人就已經完成了對「薩珊波斯」的徵服(公元651年)。無論從阿拉伯人,還是薩珊波斯的角度來看,西亞無疑都是地緣政治的重心所在。有鑑於此,在伍麥葉王朝時遭受迫害的大批什葉派阿拉伯人,把視線投向了位處帝國邊緣的「呼羅珊」,開始希望在「中亞」尋找到崛起的機會。與此同時,不願意受阿拉伯人統治的波斯人,也把呼羅珊和中亞,作為復興波斯的基地。當這兩股強大的力量混合在一起時,就變成了(當然不是水蒸氣了)推翻阿拔斯王朝統治的合力。

公元8世紀中葉,波斯人在呼羅珊地區發動了大規模起義,而身為哈希姆家族族長的「阿拔斯」,則被波斯人和什葉派共同選定為了最合適的「哈裡發」人選。

當然,波斯人也可以自立門戶,或者說從宗教和政治層面,獨立復興波斯帝國。不過伊斯蘭教和一神教的威力,在這個時代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優勢,並且通過百年的經營,在西亞站穩了腳跟。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波斯人只是甘於在呼羅珊及中亞地區建立政權,並接受與阿拉伯帝國長期抗衡的局面。否則接受阿拉伯人的意識形態,並在政治獨立的問題上緩圖之,將是最合理的選擇。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
    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黑衣大食,顧名思義就是穿黑衣的穆斯林了。既然伍麥葉王朝所尚的「白色」,成為了今天阿拉伯人的正色,那麼「黑色」又被什麼民族繼承了呢?說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已經在腦補時事新聞裡的各種穆斯林形象了,但凡對此類細節有過關注的人,多半已經想到了一個和遜尼派阿拉伯人格格不入的族群——波斯人。
  • 伊朗和沙特有什麼區別,他們為何長期敵對?
    伊朗和沙特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信仰伊斯蘭教。此外全是差別。首先,人種不同。沙烏地阿拉伯是阿拉伯人,說阿拉伯語。伊朗人屬于波斯人,是雅利安人的後裔,說波斯語。其次,著裝不同。沙特穿白袍,與白衣大食有淵源(倭馬亞王朝)。
  • 消失的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在起義中滅亡,阿拔斯王朝建立
    消失的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在起義中滅亡,阿拔斯王朝建立 伍麥葉王朝後期,伊拉克成為哈瓦利吉派起義的主戰場。阿拔斯人,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後裔,強調先知穆罕默德出身的哈希姆家族對於哈裡發之位的正統性,因此反對伍麥葉王朝的統治。特別是王朝後期日益腐化墮落,他們推翻伍麥葉王朝的訴求更加迫切。如此一來,阿拔斯人與什葉派不謀而合,兩派結成了反伍麥葉王朝的聯盟。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十):阿布•阿拔斯
    他是阿拉伯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阿拔斯王朝的創建者。阿布·阿拔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裡卜的後裔。在阿拉伯人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統治的末期,阿布·阿拔斯加入主要爭奪權力者的行列。他在生於呼羅珊的波斯釋奴阿布·穆斯林領導的阿拔斯派武裝力量的幫助下反對倭馬亞王朝的哈裡發。什葉派人士因為仇恨倭馬亞家族而把他視為救星,對他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努力提供了最大的幫助。
  • 伊朗為什麼不算是阿拉伯國家?
    文/王凱迪阿拉伯國家,也稱阿拉伯世界,就是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之中,他們統一使用阿拉伯語,有著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其中絕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這些國家基本囊括了西亞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也就是近似於我們印象中的「中東火藥桶」。
  • 伊朗為什麼不算是阿拉伯國家?
    文/王凱迪阿拉伯國家,也稱阿拉伯世界,就是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之中,他們統一使用阿拉伯語,有著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其中絕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這些國家基本囊括了西亞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也就是近似於我們印象中的「中東火藥桶」。
  • 阿拔斯王朝統治為何如此穩固?
    阿拔斯作為起義軍的領導者,在滅亡倭馬亞王朝之後便建立了阿拔斯王朝,該王朝對於阿拉伯帝國及其人民的統治長達5個世紀之久,成為了阿拉伯帝國時期最為繁榮強盛的政權。不僅如此,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對於阿拉伯帝國及其統轄下的各族人民來說,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時代的標誌,不僅僅各族人民愈發阿拉伯化或者伊斯蘭化,在統治制度方面的建設更是相較於倭馬亞王朝時期更加完善和成熟。
  • 旭烈兀西徵:為何橫跨歐亞的阿拔斯王朝如此不堪一擊? | 循跡曉講
    約750年左右,阿拔斯派的首領阿布·阿拔斯聯合什葉派和波斯呼羅珊人的力量,推翻了倭瑪亞王朝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 什葉派認為,穆罕默德的真正繼承者應該是他的堂弟兼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他的父親是穆罕默德的一位叔叔,而阿拔斯派自稱穆罕默德的另一位叔叔阿拔斯的後裔,雙方比較能夠建立聯合戰線。
  • 阿拉伯文化「黃金時代」的開創者,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馬蒙
    阿拉伯的建築藝術和繪畫,是以精緻優美的幾何圖案、植物圖案和阿拉伯字母的花紋裝飾為特色,是世界藝術百花園中的瑰寶。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還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著作,並把古代東西方文化熔為一爐又獨具特色。在它傳入歐洲之後,則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炬,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
  • 阿拉伯文化「黃金時代」的開創者,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馬蒙
    阿拉伯的建築藝術和繪畫,是以精緻優美的幾何圖案、植物圖案和阿拉伯字母的花紋裝飾為特色,是世界藝術百花園中的瑰寶。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還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著作,並把古代東西方文化熔為一爐又獨具特色。在它傳入歐洲之後,則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炬,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
  • 阿拔斯王朝統治為何如此穩固?
    不僅如此,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對於阿拉伯帝國及其統轄下的各族人民來說,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時代的標誌,不僅僅各族人民愈發阿拉伯化或者伊斯蘭化,在統治制度方面的建設更是相較於倭馬亞王朝時期更加完善和成熟。>阿拔斯王朝向東遷都阿拉伯人以前在倭馬亞王朝時期獨享的社會地位,到了阿拔斯王朝時期已經不在突出,各個已經伊斯蘭化的民族此刻也已經能夠獲得同樣阿拉伯穆斯林的地位和待遇。
  • 阿拔斯王朝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好在阿拔斯王朝統治集團,通過更開放的政治態度以及民族態度,使得倭馬亞王朝殘留下來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得以慢慢釋放,由此阿拔斯王朝也度過了政權建立之初的危險階段。隨後,帝國統治者就開始針對阿拔斯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政治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就是保證了帝國官僚體系的高效運行,以及哈裡發本人獨一無二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 阿拔斯王朝時,大力支持伊斯蘭教興起,還建立清真寺,為什麼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建立在倭馬亞王朝基礎上的哈裡發王朝,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包括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異族在內的阿拉伯-伊斯蘭帝國。阿拔斯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波斯王朝的政治傳統和官僚機制。762年,新都巴格達建成,帝國的政治重心逐漸東移,伊拉克取代敘利亞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
  • 阿拔斯王朝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隨後,帝國統治者就開始針對阿拔斯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政治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就是保證了帝國官僚體系的高效運行,以及哈裡發本人獨一無二的政治和宗教地位。阿拔斯王朝的土地政策問題明顯,分配不均問題亟待解決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後,自然而然就繼承了倭馬亞王朝時期,中央政府以及王室所控制的所有土地,相較於倭馬亞王朝時期的哈裡發,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在土地的佔有面積上更多,繼續穩固全國最高土地佔有者的地位。
  • 阿拉伯文藝黃金時代,為何伊斯蘭文化在阿拔斯王朝得到繁榮發展?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統治者結束了擴張行為,一個地處亞非歐的阿拉伯帝國出現,長達500多年的阿拔斯王朝成為了伊斯蘭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王朝建立後的前100年就已經實現了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沿用波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中心,阿拉伯人繼承了沙漠文化還吸收了外來文化,阿拉伯的文學也發展到了巔峰。
  • 伊朗和阿拉伯人過不去,居然拿起了這個武器
    這段歷史還要從什葉派在伊朗發展的歷史說起:定為國教的時間還是比較晚的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誕生後,就開始向西亞北非地區進行擴張。637年,驍勇善戰的阿拉伯大將瓦卡斯,統帥阿拉伯軍隊在卡迭西亞打敗波斯薩珊王朝,並於651年徹底徵服伊朗。
  • 伊朗歷史最長命的朝代,國祚長達427年,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滅
    對於伊朗這個有三千年君主制歷史的國家,也有很長命的朝代,其中最長命的朝代是史稱的薩珊王朝,國祚長達427年,薩珊王朝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滅。 ,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異族人的叛亂和入侵,薩珊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九):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國(九):阿拔斯王朝 9.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AbbasidDynasty)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
  • 同在中東和伊斯蘭信仰的伊朗為何會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格格不入?
    伊朗是曾經波斯帝國的發源地,波斯帝國曾經作為古代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並因為希波戰爭的原因而聞名於東西方,不過古波斯最終是被亞歷山大給終結掉了,之後的波斯這塊地區也是幾經波折,後來成為了現在的伊朗,雖說伊朗是被伊斯蘭化了,但對波斯文化的保存還是很好的,而或許正是因為作為波斯人後代自居這一層原因而使得伊朗在整個阿拉伯世界裡顯得很是格格不入
  • 阿拔斯王朝時,大力支持伊斯蘭教興起,還建立清真寺,為什麼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建立在倭馬亞王朝基礎上的哈裡發王朝,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包括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異族在內的阿拉伯-伊斯蘭帝國。阿拔斯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波斯王朝的政治傳統和官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