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時,大力支持伊斯蘭教興起,還建立清真寺,為什麼

2021-01-18 橙子子醬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建立在倭馬亞王朝基礎上的哈裡發王朝,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包括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異族在內的阿拉伯-伊斯蘭帝國。阿拔斯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波斯王朝的政治傳統和官僚機制。762年,新都巴格達建成,帝國的政治重心逐漸東移,伊拉克取代敘利亞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

倭馬亞王朝的滅亡,阿拔斯王朝的繼起,改朝換代之際,阿拉伯帝國全境發生了騷動和混亂,其中以埃及最為嚴重。原來居住在埃及城區和近郊的阿拉伯人大多屬於倭馬亞家族,或者是與倭馬亞家族親近的各個部落,他們在新興的阿拔斯王朝及其派駐埃及的新統治者的壓迫下大批遷往農村,逐漸與本地農民混合雜居,共同生活,共同耕作,並且互通婚姻,進一步融合。9世紀中葉,埃及大多數居民也改奉了伊斯蘭教。

倭馬亞家族

埃及的蓋斯族(Qais)阿拉伯人一直反對阿拔斯政權,他們與埃及科普特人的關係日益密切。拉希德在位期間,蓋斯族的阿拉伯人曾經同邊區部落聯合起來進軍敘利亞,但沒有成功。麥蒙(Al-Mamun,又譯馬蒙,786—833年)繼位後,蓋斯人又聯合來自西班牙的阿拉伯移民,攻佔了亞歷山大港。同時,科普特人在下埃及西部沿途修築碉堡以抗擊政府軍。於是,上下埃及一片沸騰起來。821年,麥蒙派兵進攻埃及,奪取了亞歷山大港,並對阿拉伯人和科普特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如火如荼的埃及人民起義遭到嚴重挫折,但鎮壓並沒有撲滅埃及人民鬥爭的火焰,相反卻更加激勵了阿拉伯人和科普特人的鬥志。831年,埃及的阿拉伯人和科普特人再次聯合起來,在上下埃及同時掀起武裝暴動。麥蒙見局勢嚴重,便統率大軍御駕親徵,兵分幾路,進行全面圍剿。據記載,麥蒙在埃及49天勒索地租425萬第納爾。同時,他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鼓勵科普特人信奉伊斯蘭教,結果大批科普特人改宗了伊斯蘭教。

為了強化對埃及的控制,削弱埃及的離心勢力,哈裡發頻繁地更換埃及總督。阿拔斯王朝的前90年,先後任免了54位埃及總督。據說僅哈裡發哈倫一人就曾任免過22位埃及總督。

伊斯蘭教

從9世紀中葉開始,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開始進入突厥人當權的時代。埃及的政權已被突厥人把持,在埃及先後建立了半獨立的突倫王朝(Tulunid Dynasty,868—905年)和伊赫西德(Ikhshidids,935—969年)王朝。

突倫王朝的奠基人是艾哈邁德·伊本·突倫(Ahmad ibn Tulun,835—884年)。他的父親曾是哈裡發麥蒙的突厥奴隸,因才華出眾頗受恩寵,升任為禁衛軍統領。伊本·突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性情謙和,才華出眾,又擅長武功,能徵善戰,很早就步入仕途。868年,他以總督助理的身份赴往埃及,不久就升任總督。伊本·突倫進入埃及後決心把埃及建成一個強大的獨立王朝。他趁阿拔斯王朝的混亂局面,在埃及暗自擴充軍隊,建立了一支由突厥奴隸和黑奴組成的10萬人的禁衛軍,使之成為他政權的支柱和實行對外擴張的工具。877年,伊本·突倫率軍攻佔大馬士革和安條克,吞併敘利亞,聲威大震。突倫王朝盛極一時,它東接伊拉克,西至利比亞,北起小亞細亞,南抵努比亞,橫跨亞非兩大洲。

突厥人

伊本·突倫在位16年,雖未宣布埃及獨立,也未自稱哈裡發,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頗有建樹,建立了一個遼闊的、富庶的、實際上獨立的王朝。他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振興工業,使得埃及的生產力有所發展,人民也因此獲得休養生息。伊本·突倫花費12萬第納爾在埃及興建突倫大清真寺,它成為繼阿慕爾大清真寺之後最古老、最宏偉的清真寺,至今仍巍然屹立於開羅西南部。

884年,伊本·突倫去世,由他的兒子胡馬賴韋(Khumarawayh,884—896年在位)繼任埃及總督。胡馬賴韋揮金如土,大興土木,又窮兵黷武,徵伐四方,遭致人們的怨恨和咒罵,最終被侍衛刺殺。突倫王朝壽終正寢。

伊本·突倫

突倫王朝滅亡後,埃及重新又回到巴格達哈裡發的統治之下。哈裡發委派另一突厥將軍進駐埃及擔任總督30年,其間埃及人心不安,社會動亂,加上北非的法蒂瑪人經常派兵前去騷擾,以致埃及人民日夜不得安寧。突厥守軍又難於應對。後來,935年,哈裡發派穆罕默德·伊本·土厄吉(Muhammad ibn Tughj,882—946年)出任埃及總督。伊本·土厄吉很快平定了埃及的內亂,從而聲名鵲起。939年,哈裡發將古代波斯王侯的最高稱號伊赫西德(Ikhshid)加封給伊本·土厄吉,伊赫西德王朝由此得名。伊赫西德頗有雄心壯志,他不僅要牢牢掌握對埃及的絕對統治權,而且還要建立一個包括敘利亞在內的統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他實現了這一目標,甚至進一步將他的勢力擴張到阿拉伯半島,攻佔了麥加和麥地那兩座聖城,連巴格達的哈裡發也不敢與他對抗,公然委派伊赫西德監管兩座聖城。

然而,伊赫西德王朝也是曇花一現。946年,伊赫西德死後由他的兩個兒子烏努祖爾和阿里相繼即位。兩人均年幼無能,由衣索比亞籍太監阿布·米斯克·卡夫爾(Abu al-Misk Kafur,905—968年)攝政。伊赫西德王朝大權旁落。阿里死後,卡夫爾親政,伊赫西德王朝名存實亡,卡夫爾死後一年,法蒂瑪王朝名將昭海爾進攻埃及,埃及併入法蒂瑪王朝。

相關焦點

  • 阿拉伯文藝黃金時代,為何伊斯蘭文化在阿拔斯王朝得到繁榮發展?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統治者結束了擴張行為,一個地處亞非歐的阿拉伯帝國出現,長達500多年的阿拔斯王朝成為了伊斯蘭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王朝建立後的前100年就已經實現了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沿用波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中心,阿拉伯人繼承了沙漠文化還吸收了外來文化,阿拉伯的文學也發展到了巔峰。
  • 阿拔斯王朝統治為何如此穩固?
    倭馬亞王朝時期的阿拉伯帝國,不僅僅存在阿拉伯人統治的社會基礎非常薄弱的問題,就連當時帝國內部存在的諸多民族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總體來使,雖然倭馬亞王朝哈裡發政府通過積極鼓勵非阿拉伯人的民族改宗伊斯蘭教,由此擴大了阿拉伯人統治的社會基礎,但是卻始終沒有處理好民族歧視的這一問題,由此導致了倭馬亞王朝統治後期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頻繁的民族起義。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圖倫王朝
    圖倫王朝 圖倫王朝(al-Sulalah al-Tuluniyyah),阿拔斯王朝時突厥人在埃及建立的地方割據王朝(868~905)。亦譯「伊本·突倫王朝」。868年,由埃及總督艾哈邁德·伊本·圖倫(835~884)創建。
  • 是「時運興旺」還是「高瞻遠矚」?阿拔斯王朝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前言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後,雖然對於倭馬亞王朝時期逐步建立起來的統治制度,特別是以哈裡發為絕對領導核心的官僚體制有所繼承,但是相較於倭馬亞王朝時期尖銳的統治矛盾來說,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政府做得更多的就是如何去化解這些矛盾。特別是滲透在統治集團內部、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宗教信徒之間的矛盾,對於阿拔斯王朝統治者來說始終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嚴肅問題。
  • 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
    現在伊朗和阿拉伯的區別,竟然和阿拔斯王朝有關。黑衣大食,顧名思義就是穿黑衣的穆斯林了。既然伍麥葉王朝所尚的「白色」,成為了今天阿拉伯人的正色,那麼「黑色」又被什麼民族繼承了呢?說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已經在腦補時事新聞裡的各種穆斯林形象了,但凡對此類細節有過關注的人,多半已經想到了一個和遜尼派阿拉伯人格格不入的族群——波斯人。
  • 文明中斷,文化衝突,法蒂瑪王朝的建立為何對古埃及意義重大?
    為什麼阿拉伯政權衰落後,法蒂瑪王朝前,埃及沒有獨立政權?為什麼說法蒂瑪王朝的建立是埃及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權的標誌呢?法蒂瑪政權和之前的土倫王朝、伊赫希德王朝有什麼不同呢?這種政變建立的政權,當阿拔斯王朝的勢力捲土重來之時必然又會破滅,所以土倫王朝僅僅維持了對埃及地區的37年統治便被阿拔斯王朝哈裡發剿滅了。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穆罕默德的家族最早皈依了伊斯蘭教,成員都跟隨他來到了麥地那。穆罕默德來到麥地那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這是穆斯林建立政權的開始,這一年成為伊斯蘭教曆的元年。後來次子海珊拒絕向穆阿維葉的兒子宣誓效忠,最終被倭馬亞王朝的軍隊殺死,這導致了什葉派的興起。
  • 吐蕃是大唐王朝的死對頭,但也減緩了伊斯蘭教的滲入
    但是這個時期,西北地區的勢力開始崛起,公元633年,在松贊幹布的帶領之下全藏完成了統一,就此一個非常強大的奴隸制王朝形成了,被稱之為吐蕃。在吐蕃成立之後立下了許多的制度,比如說在政治的方面,吐蕃模仿大唐的模式。規定贊普為最高的統治者,有著極高的統治權,並實行專制統治。軍隊則以一百人為一個單位,設立了百兵聽一人,以此類推。
  • 阿拉伯文化「黃金時代」的開創者,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裡發馬蒙
    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還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著作,並把古代東西方文化熔為一爐又獨具特色。在它傳入歐洲之後,則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炬,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建立。當人們講到阿拉伯文化發展史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哈裡發馬蒙(哈裡發,意為安拉的使者的繼承人,穆罕默德死後,繼任執掌國家政教大權的最高統治者),因為是馬蒙把阿拉伯文化推進到一個發展繁榮的新階段。
  • 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建築,體現了伊斯蘭教信仰、行為及理論
    清真寺,也稱為禮拜寺,是伊斯蘭穆斯林進行禮拜、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的場所,也是伊斯蘭建築中最重要的部分。清真寺的建築形式產生於它的宗教文化特性,體現了伊斯蘭教信仰、行為及理論。由於伊斯蘭教沒有偶像崇拜,因此清真寺不像印度教和佛教的神廟那樣設神像,沒有神座、祭壇等讓清真寺內部簡潔清爽。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無形的,因此伊斯蘭教建築的雕刻裝飾通常採用植物、幾何、文字等圖案,色調清新淡雅。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朝著聖地麥加方向禮拜,在印度是朝向西方,而印度的清真寺內設置了一面被稱為"米哈拉布"的禮拜牆,禮拜牆和入口相對,當信徒朝向禮拜牆禮拜時,就是朝著聖地麥加方向朝拜。
  • 為什麼喀喇汗王朝曾經視本為同宗的維吾爾為異教徒?
    這就很奇怪了,為什麼喀喇汗王朝的王族視本為同宗的維吾爾為異教徒?公元840年,曾經掌控北方草原、左右中亞局勢近百年的回鶻汗國,在黠戛斯(意為真正的吉爾吉斯)的突然襲擊下而崩潰,四下逃散。其中的一支,回鶻汗國宰相擁戴回鶻可汗的外甥龐特勤等高級貴族五人,率十五部回鶻部落西奔葛邏祿(現中亞七河、伊犁河地區),並且在此之後打敗併兼並了葛邏祿政權,在蔥嶺周邊地區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龐特勤自稱可汗。龐特勤之後,喀喇汗王朝實行雙王制,龐特勤長子巴茲爾為大王(大可汗),治所在巴拉沙袞,在名義上、理論上是整個喀喇汗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 蘇丹清真寺是新加坡最壯觀的伊斯蘭教堂,又叫舊日王宮總統府
    蘇丹清真寺是新加坡最壯觀的伊斯蘭教堂,又叫舊日王宮總統府蘇丹清真寺——進寺前,請洗澡1818年,英國人斯坦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並欲與島主天猛公阿卜杜勒·拉赫曼籤訂協定,在當地建立殖民據點。被蘇丹統治的地方,一般都對外號稱擁有獨立主權或完全主權,無論是王朝還是國家都可以被指為「蘇丹國」。柔佛蘇丹王朝,是由馬六甲王朝的蘇丹阿拉烏丁二世於1528年成立的。當時的柔佛王朝控制了柔佛、廖內與蘇門答臘的部分,領土包含新加坡。
  • 藏傳佛教《時輪經》中的伊斯蘭教表述
    《時輪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不僅提到了伊斯蘭教興起後對香巴拉的入侵,還記載了一種獨特的伊斯蘭教先知譜系。【關鍵詞】《時輪經》;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隨即向東方擴張,原先信奉佛教的中亞和印度北部,成為兩大宗教最先相遇的地方。波斯薩曼王朝(875—999年)時期,中亞地區基本實現了伊斯蘭化。
  • 西北地區大多信仰伊斯蘭教,為什麼還有敦煌莫高窟等佛教建築呢!
    西北地區大多信仰伊斯蘭教,為什麼還有敦煌莫高窟等佛教建築呢!眾所周知我國今天的西北地區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比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甘肅、寧夏等省份都有很多伊斯蘭教的特色食品和建築。那為什麼西北地區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卻還有佛教文化建築呢?其實在早在兩漢時期,佛教通過西域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那時候古印度、中亞東部地區、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信仰佛教,佛教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直接影響到了建築文化,所以現今我國西北地區保存著大量的佛教建築。那從什麼時候開始西北地區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呢?
  • 哈裡發是如何建立龐大帝國,又是怎麼走向滅亡的?
    阿拔斯王朝創立之初,倭馬亞家族即在伊比利亞半島割據獨立,建立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時間長達四百八十年。由於服色尚白,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公元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德裡斯王朝。帝國內部的經濟基礎差異和軍事封土製度促成了巨大的地方割據勢力。
  • 經典主義|【美】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 ◎ 伊斯蘭教的興起(三)
    哈裡發曼蘇爾選定巴格達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首都所在地,並預見到這一選擇的輝煌遠景:這個東瀕底格裡斯河,西濱幼發拉底河的島嶼,是一個世界性的市場。從瓦西特、巴斯拉、烏本拉、阿瓦士、法爾斯、阿曼、耶瑪麥、巴林以及更遠的地方溯底格裡斯河而上的所有船隻,將在這裡停泊。
  •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是西班牙伊斯蘭教最大的神聖建築之一
    公元前二世紀, 羅馬 人在這裡建立城市,六世紀西哥特人入侵,破壞嚴重。公元711年,阿拉伯人佔領了 科爾多瓦 ,直至十一世紀一直作為哈裡發的都城。那時, 科爾多瓦 是伊斯蘭教主要都市之一,市內清真寺林立,高達數百,盛極一時。1236年基督教王國收復 科爾多瓦 ,對阿拉伯建築進行改造,又增添了一些建築。
  • 伊斯蘭教興起前,「蒙昧時代」的麥加,克爾白是部落統一的象徵!
    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興起前的時代叫做「蒙昧時代」,特指阿拉伯人沒有天命、先知和天啟經典的時期,以示同伊斯蘭時代的區別。「蒙昧時代」的阿拉伯半島的歷史,從廣義上說可以分為南北史。南部阿拉伯人的歷史,因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而有「阿拉伯福地」之稱,是著名的香料產地和商品轉運中心,有過馬因王國、薩巴王國、希木葉爾王朝等地方政權,曾遭受來自非洲的阿比西尼亞(今天衣索比亞)入侵,後來波斯人擊潰阿比西尼亞駐軍控制該地區。